耳穴埋针联合热敏灸缓解痔病术后疼痛临床观察*

2020-05-30 10:26:26谌建平
光明中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痔病尿潴留耳穴

邓 岚 谌建平

痔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肛肠疾病,患者一旦实行痔病手术,便难以避免累及其肛门周围的淋巴与血液循环,导致其术后较容易出现肛门疼痛、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尿潴留、出血等并发症,不但影响伤口的愈合,还增加其身体痛苦,降低生活质量[1]。由于肛门部位神经丰富,患者对疼痛极为敏感,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医药镇痛,但西药仅有镇痛效果,无法改善患者肛门水肿、排便难解、尿潴留等现象,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2]。因此,中医穴位镇痛逐渐获得临床认可,相比西药镇痛,前者更安全、长效。故本研究对痔病手术的患者分别进行热敏灸、耳穴埋针联合热敏灸镇痛,并将2种镇痛效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痔病手术的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单一组中,有男患者19例,女患者21例;年龄最大为60岁、最小为24岁,平均年龄(45.68±5.26)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32±1.03)年。联合组中,有男患者21例,女患者19例;年龄最大为61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46.45±5.71)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74±1.21)年。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2006年版的《痔临床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以及经过肛门镜等检查确诊为痔病的患者;②符合痔病手术条件者;③了解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处于哺乳期患者;②合并心、肝等功能障碍者;③依从性极低者;④患有皮肤病,不符合耳穴埋针及热敏灸条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单一组予以热敏灸治疗,即在术前1 h进行,让患者保持俯卧位,选取热敏高发穴位——八髎穴,将点燃的艾条置于患者皮肤上大约3 cm处,缓慢摇动手腕行左右回旋灸,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感即可;再选定双侧大肠俞,施行双点热敏灸,即同时将两条艾条分别悬挂在大肠俞上方行灸,每次艾灸时间根据患者的热敏感消失为准。患者完成手术后,根据上述方法每天施灸1次。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加入耳穴埋针,即进行消毒后,选取神门、肺两个穴位,将无菌揿针刺入穴位,当患者感觉耳廓有明显疼痛便停止施力,检查是否需要调整进针深度及位置,确定揿针无法脱落即可。埋针需留置7 d左右,叮嘱患者术中、术后需自行按摩、刺激耳穴。

1.4 观察指标①对比2组患者手术后6 h、首次排便、术后24 h的疼痛分级指数(PRI)。PRI评分共有15项不同的疼痛感觉,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感选择分数,0分为无痛、1分为轻痛、2分为中痛、3分为极痛。②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③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尿潴留、水肿、出血)。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PRI评分对比治疗后,联合组术后6 h、首次排便、术后24 h的PRI评分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PRI评分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治疗后,联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例,

2.3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治疗后,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由于肛门属于较为特殊的生理部位,导致大多数行痔病手术的患者肛门创面的疼痛尤为剧烈,这是因为肛门中的齿状线遍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且经脊神经支配,同时手术会造成括约肌出现痉挛及淋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导致疼痛剧烈[3]。术后,由于粪便和尿液刺激、伤口填塞等原因,容易延缓伤口愈合速度,从而增加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的概率,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采取有效的镇痛方式,对伤口愈合、肛门恢复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患者实行痔病手术后,手术刀口已造成身体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伤口湿热未尽、毒素内聚,从而引起肛门水肿、发炎、疼痛[4]。本研究中单一组采用的热敏灸又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主要以经络运行为指导理论,通过艾条燃烧所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运行及经络传感,不单能活血通经、化瘀止痛、祛风散邪、以热引热等,更能推气至病所,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理五脏的作用,从而提高艾灸疗效,促进身体伤口的愈合[5]。同时,热敏灸有着“小刺激、大反应”作用,若患者感觉艾灸部位温热却无灼痛感时,则说明热敏穴位已在艾热刺激下产生热力,通过经络直达患者肛门部位,最终起到镇痛、散结、消瘀的作用[6]。从本研究结果中的PRI评分可知,在痔病围手术期实行热敏灸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而耳穴埋针联合热敏灸的镇痛效果更佳,这是因为耳穴与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均相连,同时耳廓中的血管内壁遍布着大量的交感神经,通过刺激耳穴不但能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还能促进中枢神经中的类吗啡等物质参与治疗,从而起到镇痛的效果[7],故联合组术后6 h、首次排便、术后24 h的PRI评分均低于单一组(P<0.05)。此外,联合组实行耳穴埋针所选取的神门、肺两穴,不但是诊断疼痛性疾病的常用参考穴,还是机体止痛要穴,在痔病手术前,便予以患者热敏灸、耳穴埋针,这可以为术后患者康复打下基础[8]。耳穴埋针联合热敏灸,不但能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还能调理脏腑功能,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促进伤口的愈合。故治疗后,联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更低于单一组(20.00%);联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单一组(P<0.05),结论与上述讨论均相符。

由此可见,在痔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实行耳穴埋针联合热敏灸,不但能避免患者出现出血、尿潴留等并发症,还能促进其机体的自我修复,加速伤口愈合,并达到镇痛效果。

猜你喜欢
痔病尿潴留耳穴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3:08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02:44:10
浅析宁夏回族成人痔病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
痔病中医护理路径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
中医研究(2013年3期)2013-03-11 20: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