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盈 杜慧慧 石胜君
变应性鼻炎引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因与环境,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鼻痒、鼻塞、连续喷嚏、清涕等,且常合并哮喘等发作,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虽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较多,但多数药物治疗效果较为短暂,若可配合有效护理方法,调整患者自身情况与生活方式,将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中医护理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5.57±9.16)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1.56±0.41)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4例,中度18例,重度7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5.52±9.3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平均病程(1.57±0.52)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有2项及以上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喷嚏、清涕、鼻塞、鼻痒,每天症状累计发作时间≥1 h,体征表现为鼻黏膜苍白、水肿等,且经皮肤试验、血液检查及鼻激发试验确诊。②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4]中鼻鼽诊断标准,属肺虚感寒证,主症为鼻痒,喷嚏频作,清涕多;次症为鼻塞、恶风寒、气短、咳嗽,遇冷遇风发作,易感冒、疲倦,舌质淡,苔薄白,脉浮。③可接受中医护理治疗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⑤均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③治疗依从性差者。④精神障碍者。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过敏源规避:进行过敏原筛查,详细介绍常见过敏原,提醒患者加强防范。②基础治疗: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患者鼻腔,视患者严重程度清洗2~6次,抗组织胺药物氯雷他定胶囊(规格:10 mg,成都奥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838)治疗,10 mg/次,1次/d。③饮食管理:少食含香草醛、桉油醇等添加剂食物,避免食用乳制品、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多食菠菜、白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④生活管理:55 ℃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罩,阳光下暴晒,定期清洗屋内空调等设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包括:①中药护理:服用温肺祛风汤,组方如下:黄芪、桂枝各15 g,防风、蝉蜕、乌梅各10 g,苍耳子、辛夷、麻黄各8 g,甘草6 g。加水煎煮,弃渣留汁400 ml,2 d/剂,等分为4袋,指导患者早、晚各服用1袋,服药6 d后复煮当日药渣,于晚饭后2 h取药液冲洗鼻腔,1次/d,治疗28 d。②中药穴位敷贴:取延胡索、白芥子、甘遂各16 g,细辛8 g。研磨成粉,混合后以新鲜生姜汁液调匀,调成糊状贴敷于大椎、肺俞、脾俞、膏肓及天突等穴位,1次/周,6 h/次,3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敷贴中密切观察贴敷处及周围皮肤情况,若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敷贴并仔细清洗皮肤。③按摩护理。指导患者采取坐位或仰卧位,请专业按摩护理人员预先在按摩穴位上涂抹凡士林后开始按揉迎香穴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快速搓擦鼻两侧2~3 min,产生局部灼热感后,掐揉双侧合谷各1 min,并按揉足三里、肺俞、脾俞、胃俞穴各1 min,1次/d,持续28 d。④饮食护理:引导患者多食温肺散寒、祛风活血、滋阴益气食物,如白木耳、百合、花生、白果、山药、猪肺等,并忌食薄荷、石榴、萝卜、生姜等。2组均干预28 d后比较干预效果。
1.4 观察指标①比较2组舒适度,依据Kolcaba研制的舒适状况量表(GCQ)[4]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环境4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各维度40分,分值越高即表明舒适度越佳。②比较2组证候积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以连续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眼部不适、流泪为主要症状,采用4级评分,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总分18分。③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依据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估,该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03,重测效度为0.819,总分100分,包含服务质量、工作态度、护理技能3项,总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④比较2组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2组患者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护理后社会、心理、生理、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例,
2.2 2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护理前,观察组证候积分为(13.97±2.72)分,对照组证候积分为(13.92±2.72)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936);护理后,观察组证候积分为(4.23±1.72)分,低于对照组(5.23±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P=0.032)。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3.62±4.35)分,高于对照组(89.63±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9,P=0.001)。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恶心1例,瘙痒1例,总发生率为5.13%(2/39);对照组头晕2例,乏力2例,恶心4例,总发生率为20.51%(8/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
中医学将变应性鼻炎归为“鼻鼽”,并根据证候分为肺虚感寒证、肾阳亏虚证等,肺虚感寒者,肺失宣降,津液失调,加之禀质特异,腑脏虚损,防御功能减弱,外感风寒之邪,邪气达肺,则喷嚏、鼻痒等症状发作[6]。中医认为疾病应“三分治,七分养”,且根据患者病证分型不同,治疗、调理方法也各有差异,常规护理方法较为保守,难以找到发病原因并予以对症护理,护理效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7]。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尤为重要。
中医特色护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原则,将护病求本、扶正祛邪应用到临床护理中开展的护理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社会、心理、生理、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中医特色护理可提升患者舒适度,缓解症状严重程度,控制不良反应情况。究其原因为,中医特色护理给予患者温肺祛风汤,汤中麻黄、桂枝可抑制抗敏介质,黄芪补气健脾,可阻止过敏介质释放,改善阳气虚弱及气虚衰弱,苍耳子有较好的散风寒、通鼻窍、止痒效果,辛夷、防风、蝉蜕、乌梅均有抗过敏、抗炎之效,配合药液冲洗鼻腔,内外兼治,可充分发挥药效作用,有效改善过敏反应及临床症状;给予患者中药敷贴,延胡索、细辛可通畅气机、驱寒祛湿,白芥子运气祛痰,甘遂消毒散结,且辨证选穴,可促进药液快速发挥效用;给予患者重点穴位按摩护理,迎香穴通利鼻窍、调理气血,配合刺激双侧合谷,可通经活络止痛、疏风解表,足三里可补益肾气,解除疲劳,肺俞对咳嗽、气喘等肺部疾病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脾俞、胃俞穴可改善气虚、缓解倦怠感,配合饮食护理内外调节,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提高抗过敏反应,从而缓解连续喷嚏、流涕、鼻痒、鼻塞、眼部不适等症状,提升患者舒适度[8]。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可提升变应性鼻炎患者舒适度,缓解症状严重程度,同时控制不良反应,利于护理满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