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型课程改革和课程实践的深入落实,当下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学的要求也逐渐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不再以单一的理论框架为核心,而是更加强调对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锻炼。要求相应的学校教学也应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寻求改革与创新,顺应社会人才培养的总体趋势和要求。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向社会输入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言要尤为强调新型探索和实践。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出发点,重点对这一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一、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兼具的专业,其相应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贯穿创新思维,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就意味着实践性课程的创设对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在不断历练不断突破的基础上养成对新领域的求知习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树立突破原有框架局限的意识,因此应得到相关教学主体的重视和倡导。
二、 强化内容规划与过程设计
实践课程设置的要点便在于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自身的空间和余地,并且也要起到深化其学习层次的作用。因此,教学主体要着重把握实践课程内容与环节的相辅相成。教学主体应大致把实践课程的内容与阶段共同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基本学习对象的识别,包括对各类电子零件的认识、元器件的分类、线路的连接和拆解等。对象的识别也离不开切实的实地考察,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见习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对生产零件的工厂或者研究单位进行参观,或者让学生自行在网上进行对应搜索,加深自我认识。其次,让学生懂得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现有的资源进行相关实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反复的实践推敲,这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主体要明确电子实验的侧重点,让学生明确自身任务的验证性特点,例如对数据的测量和确定、对仪表的使用和调试等。验证性操作和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步骤和程序,其自身的应用性本身有所欠缺。要求教学主体应对其不足加以改正和完善。最后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培养方向为学生设定综合实际训練的内容,将学生的所学知识和已经掌握的基本技能互相结合,进而解决综合类的实际社会问题。
三、 强化途径和方法的适用
教学主体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客观条件对实践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合理的为学生安排完成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当下较为可行的手段大致分为三种,首先是直观式锻炼。这一方法主要依靠的是实验室里已经配备的传统器材。传统器材和工具能较为直接且具象的将教材中介绍的实验反映出来,具有十分明显的直观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明确实验的基本步骤,同时还能实际动手操作相关器材,以此获得最快速的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器材反映出来的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并不能完全展现出较为复杂的实践结果,并且也未必能完全适用于不同的实验类型。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它仍旧是当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环节。其次是虚拟性锻炼,这一方法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传统器材由于自身种类的固定和限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计算机的虚拟性特点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出相关实验,并且步骤和程序的规划也比之前更为灵活。最后是利用虚拟仪器进行锻炼。这一方法兼具前两者的优势和特点,能实现思维和操作的互相结合,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意识。
四、 强化社会资源的结合
正如上文所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是一项建设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其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应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求学校加强同社会电子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为学生更新相应的企业信息和资源,让学生更为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和定位。此外,学校也应在课程设置上同企业进行对接,适当让企业参与到自身的实验设计中,这样就能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阶段性的人才需求为其输送相应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学校在同企业展开合作的过程中要尤为强调人才的共同培养和利益的均衡分配,学校和企业均应在展开合作的基础上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或者资源输出不平等的现象。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必要且合理的,是顺应人才教育改革的应有之策,也是推动社会技能进步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教学主体应从主观和客观上共同落实创新型人才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这一专业的核心特点,为学生设计出合理且科学的课程内容,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身意识的推动下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实现个人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陈瑶,王远飞,王永强,等.课证融合的课程开发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以电子测量仪器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19(6):131-133.
[2]费景洲,曹贻鹏,路勇,等.能源动力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232(1):30-34.
作者简介:
刘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