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办好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面临多种压力,因此,需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為统揽,以“三巡六创优”为抓手,以新媒体为手段,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课;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信念坚定的接班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党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表明党中央建设好思政课的决心。
新媒体,即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它借助于网络数字技术,实现及时信息传输、交流和互动。新媒体方便了人们实时交流,为大家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的载体。但是,新媒体传播的负面观念以及学生对它的专注给高校思政课造成巨大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其特点,主动思考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 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形势和压力
目前,全国各地、各高校均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学科、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媒体背景下,仍然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压力,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新媒体传播下的多种社会思潮冲击
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西方势力依托其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新媒体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输入,向大学生宣扬传西方公民社会理念等社会思潮,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中的指导地位。甚至一度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等,让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动摇,使得思政课非常被动。
近期高校,出现了宗教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校园宗教传播的组织形式一般以“团契”“家庭教会”为典型,通过微信、QQ群、电子邮件、网络推文等方式寻找目标。通过新媒体不断的灌输宗教教义,以温水煮青蛙式的方式渗透,瓦解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打赢同多种社会思潮、宗教势力渗透之间的无形战争。
(二)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条件、对象、范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通过各种渠道让资讯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迅速挤占大学生的时间,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出现了网络和教师抢学生的情况。同时,思政课上涉及的不少知识都可以很方便地从多个渠道获得,所以学生不重视本门课程。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却在台下窃窃私语,或者被手机所吸引。另外,思政课本身带有政治性和理论性,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多年任教方式一成不变,在学生心里形成了刻板印象。部分学生认为上思政课意义不大,只是为了完成学业,保证顺利毕业与授位,态度并不积极。同专业课的“从零开始”相比较,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都是从负开始,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不小压力。
(三)大学生网络化生存影响其价值观
新媒体发展的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化生存,随时随地手不离“机”,这成为现在大学生显著特征。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沟通交流工具,更是了解世界、生活购物、维系情感、甚至是金融理财的必要途径。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学习资源、社会资讯,同时其思想容易被社会思潮所裹挟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大部分人是网络娱乐文化的参与者,容易出现价值观念、价值认知泛娱乐化的倾向。例如,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以国耻《南京条约》来作梗追星的现象。这些对思政课提出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二、 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表明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这也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为统揽,推进思政课改革
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的成功经验,牢牢把握住思政课规律,这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求思政课坚定政治立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直面学生,让大学生真信真懂;第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把培养正确价值观与传授知识有机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将学知识与做人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课堂上,教师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但是同样不能回避问题,要敢于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并能正确引领学生;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重视传统的课堂知识教育,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推动思政课知行合一;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按照相关要求,统一学习目标、教材使用、过程管理,同时,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院系的学生,因材施教;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把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结合起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获;第七,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在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要重视原则问题的灌输式教育,但灌输式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方法,是在教学的手段上重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后实现教育目的;第八,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一方面,运用思政课堂主阵地,传达理论知识、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实践活动中,弘扬主旋律,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二)以“三巡六创优”为抓手,突出思政课实效
2019年4月8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陈宝生部长提出了“三巡六创优”改革指导意见,三巡即指,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思政课建设巡察,六创优即指,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这是落实思政课改革的具体指南。在这一意见指导下,各部委抓落实,各省、各部门、各高校都出台方案。具体而言,2005年出台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需要调整,应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这必然要调整《概论》与《纲要》课。关于教师关心的职称评定改革,应推动实现“三单”,即单独的评审指标、单独的评审标准、单独的评审小组,制定更科学的符合思政课教师特点的要求,更加注重教师教学实绩与效果,教师科研中更加强调教学成果,把论文写在课堂中。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从而更好地专注教学,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以新媒体为手段,占领思政课课堂
新媒体对于思政课有利有弊,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主动面对,积极应用,变不利为有利。在目前运用比较成熟的新媒体教学平台有超星、智慧树、云班课、中成智慧课堂等。这些平台的使用,让思政课在新时代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主要特点是:以00后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强调在思政课堂上全员互动的重要性,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员互动教学。以中成智慧课堂为例,这是按照思政课教学特点,为其量身打造的教学平台,它能够实现所有教学辅助功能,包括考勤、课堂互动、课堂评价等,还能实现线上期末考试。它还有一个较好的设计,就是通过各种信息分析,实现精准教学。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数据统计,或者是获取关键词,从而真正找到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以及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等。这有利于任课教师把握准教学的重难点等,依靠大数据,让课堂教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总之,建设好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对于教育本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更应当认识到自身的任务,自觉担负起使命。
作者简介:
段丹东,重庆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