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魁富 李贺 丁洁 刘太鹏
【摘 要】柳州市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基础,现阶段制造业物流运作在柳州已初步成型。柳州有柳钢、柳工、柳汽、五菱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量大,物流的专业化要求高,目前各企业合作的物流公司数量过多导致合作存在缺陷,物流公司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专业化、系统化、一体化不足。文章研究表明,随着制造业不断发展,制造业增加值与货运量的灰色关联度不断下降,与货运量有关的灰色关联度都处于中度失调的界定内,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低融合发展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融合;制造业;物流业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增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简称“两业”)融合发展加速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促使物流业振兴,“两业”互利共生[1]。“两业”的融合发展,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密切关注。我国经济的顶梁柱来自于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存在企业的物流业务,物流业面对经济环境的多变性,成为物流业发展的一项难题;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不仅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而且我国的制造业规模也处于世界前列。制造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其他相关产业也有促进作用。近年来,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迅速,物流业属于服务业里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断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推动其发展的建议政策也在逐步推出[2]。
1 柳州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柳州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8年,柳州市生产总值(GDP)为3 053.65亿元,比2017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5.0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 608.66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 249.99亿元,增长11.9%。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9%、52.68%和40.9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22.1%和72.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5 945元。柳州的生产总值占广西的生产总值比率很大,在生产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广西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柳州是一座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柳州是西南地区工业重区,最为突出的是汽车制造业。柳州拥有一汽、东风、上汽、重汽等汽车生产基地,汽车年销售量达200多万辆。然而,柳州的汽车配件、零部件物流配送条件却十分简陋,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简单,功能少、规模小、配送成本高,及时生产响应滞后,严重影响了汽车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整合物流资源,建设现代大型配送中心是现阶段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柳州物流业发展现状
在过去10年,柳州物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柳州物流业产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40.2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9.37亿元。随着柳州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物流运输业的增加值也不断有所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使得柳州出现了一批快速增长的物流企业。
柳州拥有先进管理体系和现代化体系的物流企业有四大类:一是国有大型制造业创办;二是货运代理与原始物流结合仓储企业转型的物流企业;三是非柳州本土物流企业或外企物流业,如中远、中铁、顺丰、德邦等;四是民营物流企业。柳州现有25个物流园区,包括柳南区物流园区、中铁物流园区、杭星物流市场、汇银物流市场、国联物流市场、桂中海讯物流市场等。现有物流企业2 000多家,其中3A以上企业7家,4A以上企业5家。
2 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基于灰色关联的实证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量化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相似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两类序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来确定关联度的大小。熵值法是一种根据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大小来确定权重大小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3]。
假如上文中给出公式可以参考集合记作x,现阶段需要对比的序列为X,这两个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为ζ,它们之间的关联度为y,那么根据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概念,设原始数列如下:
(6)关联度排序:根据关联度值大小进行排序,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由经验得知,当ρ=0.5时,两个因素的关联度大于0.6,即认为显著关联。
3 柳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灰色关联度分析
3.1 选定指标体系
目前柳州市物流业相对滞后,统计指标比较零散,很多指标都没有全面统计,现通过分析柳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选取两个物流业的代表性指标即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通过选取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为代替。分别计算2014—2018年的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4]。文中选取了柳州地区生产总值、第一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外贸易总额等数据列为比较指标,用于柳州市制造业与物流业关联度的比较。2014—2018年柳州市数据统计见表1。
接下来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钢化处理,本文将数据除以其对应均值数据,将其结果组成一个新的数据,然后处理数据线表格,再将表1数据去除货运周转量列,求差数列后取分辨系数ρ的值为0.5,计算货运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并得出关联度值,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柳州货运量与货运周转率的主要经济指标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灰色关联度为0.624 911,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灰色关联度为0.587 950,然而从经济系统协调程度界定表可以看出二者的关联度虽未最高,但是仍在中度失调(0.5,0.7)的界定内,可见,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增加值与货运量的灰色关联度不断下降。表2中所有与货运量有关的灰色关联度都处于中度失调(0.5,0.7)的界定内,可见柳州的制造业与物流业不显著关联。
3.2 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低融合的原因
2019年,柳州制造业与物流业运作已经初步成型,但是相关的标准化模型和法律法规制度还需政府与企业加以完善和统一规划。目前,柳州有柳钢、柳工、东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量大,对物流的专业化要求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上汽通用五菱和下游船舶供应商采用上下游供应链的合作方式,给企业额外提供定制零部件运输、仓储、装配及配送相关服务,减少零部件库存的同时,缩短货物准备和交付的前期时间,并降低物流成本;柳工采用了多种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物流模式,大批量第三方物流公司为制造企业提供精益生产物流服务。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合作的物流公司数量过多导致合作上存在一定缺陷,柳州现有的物流公司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专业化、系统化、一体化有待加强。现阶段物流业的发展还需要引进大量管理型、操作型、复合型人才。
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中,以下两个方面是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柳州大力推行产业升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汽车市场处于瓶颈期,行情有待发展,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对物流的标准化要求更高,从柳州目前的物流专业水平来看,还不能满足制造业的需求,同样价值高端的工业增长值,相比低端工业导致更少的货运量;二是物流业的进步减少了无数的物流活动,同样的工业生产中加量不会导致同量的货运量,物流的一体化水平较低,无论是人才的专业化,还是物流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都还没有达到融合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柳州汽车工业不断发展,汽车行业开始不断引进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模式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生产、供给、销售一体化的模式,而刚刚兴起的产业模式则存在一定的弊端,关系链的上下端协调不当,各企业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核心企业融资需求饱和等现象。
4 柳州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推进策略和建议
4.1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制造业物流体系
面对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更需要对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业务进行协同化,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5]。近年来,柳州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逐步成型,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运作等标准化、规范化搭建尚未完善等问题,本文基于制造业的相关特性进行相关物流配送服务等资源整合,从而提高配送效率。相关措施包括搭建完备运输系统、仓储设施建设,并对物流仓储配送网络进行整合。
4.2 培养优秀物流方向人才
柳州市物流业目前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物流业不仅需要培养大量管理型、技术型人才,还需要培养与引进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的到来,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变得越发重要,为此可以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孵化室,进行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国际先进的优秀物流企业专家为企业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物流人才的专业水平;通过与先进物流企业交流合作,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更新,从而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4.3 合理利用制造业集聚区物流,优化区域布局
合理利用制造业集聚区物流,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园区建设和管理[6]。统筹规划工业生产地与物流企业建设地址,不能废弃现存的交易中心、运输站场、仓储用地等功能性园区,应该加以改造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形成合理布局,增加吸引力和辐射力。由于在物流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风险,可以采用风险抵押金制度,以促进集聚区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业务托管机制。物流供给聚集和需求对接制造企业,使物流企业不管是从业务扩展的角度还是从双方共赢的角度,都能推动“两业”融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松庆,苏开拓.广东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5):104-105.
[2]贺团英.关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思考[D].北京:交通企业管理,2009.
[3]王健.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理论和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广西柳州统计局.柳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liuzhou.gov.cn/xwzx/notice/201807/t20180717_1132419.html.
[5]冯强.基于山西省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50-154.
[6]林小芳.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基于耦合模型及灰色關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