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Jin Xin
金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分别于2009年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导师余乡教授。同年任教于西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导师骆芃芃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国画院院聘画家、终南印社社员。获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立项。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大秦岭中国脊梁百米山水画卷”创作团队成员。
自中国宋代、元代以来,文人绘画逐渐兴起,中国画作品中出现了题款诗词,并且多有私印或闲章钤盖,为绘画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形成了融诗、书、画、印为—体的作品。在中国早期的社会发展中, “诗书画印”之间基本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却又相互关联,宋元以后逐渐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整幅画面来呈现给观者。同时,对于“诗书画印”的兼修,也是文人们所倡导的—种优良的文化传统,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不仅反映的是一件艺术作品,更多体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学识与综合素养。例如书法作品需要钤盖印章,而绘画作品需要题字落款,绘画、书法、篆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也需要有诗词和文字的滋养,故“诗书画印”是融为—体的传统文化艺术。宋元以来的部分艺术家无不在其作品中体现着这些元素,也体现了艺术家具有的综合性素养。这即是“诗书画印”在历代的—体化审美表现。
宋元以来,对于绘画、书法、篆刻没有明确的分科,从事绘画与书法的艺术家相对较为独立,—般是宫廷画家从事专业的绘画创作,另外则是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或书法创作,其中就有部分艺术家在其作品中体现“诗书画印”为—体化审美的作品。例如元代赵孟頫、柯九思篆写印稿请人镌刻印章盖在自己的作品之上,或如王冕以花乳石刻印自用,亦包括明代的文徵明、文彭,清代以来的高凤翰、吴昌硕、齐白石,再到近现代的陈师曾、李叔同、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美术学科的概念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诗书画印”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更细致化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艺术学科体系也逐渐越分越细。而这四者的现状,则是诗词划归为文学体系之下,中国画单独成为一个专业或方向,书法篆刻也是在独立的书法学学科下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近年来,从国家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及专业学科的发展层面来看,四者又存在着一些联系。就“诗书画印”—体化审美关系而言,这四者从古至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 “诗书画印”的流变关系。印从书出、书从印入、书画同源以及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些语句都是古人对这四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结,其间存在着一些共|生与差异。目前学术界公认汉字起源于象形图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演变为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书,无论在汉文字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其都是以“点线面”的视觉形式呈现给我们的。而绘画也是如此。从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岩画、彩陶纹样、青铜器纹样、玉器纹饰,再到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都是线条的艺术。隋唐以后的绢本或纸本绘画艺术,同样也都是“点线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书画同体” “用笔同法”,说的即是书法与绘画皆以“点线面”为表现形式,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至今。而古代的印章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无论是文字印章或是图形印章,其白文、朱文都是以线条的样式展现,故笔者认为“书画印”三者都是以“点线面”为主要表现样式。对于诗词而言,先秦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在竹简、丝帛、砖瓦之上,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江西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魏晋文字砖等,都有文学作品或诗词文句记载其中。亦有先秦至两汉的文句印章,也包含着诸多文学语句。故从宏观上来讲诗词是艺术家的文学修养,修养越深所表现的艺术作品就越为丰富。文学修养虽然是属于文化知识方面的东西,但是可以通过书法、篆刻、绘画等载体进而充分地展现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所以,从“诗书画印”的流变关系上来讲,其相互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
其次, “诗书画印”的品评鉴赏关系。古代书法与绘画皆有前人总结的品评体系和标准,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运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又在此基础上提出“逸、神、妙、能”四品,明代李开先《中麓画品》又提出“六要”“四病”等品评论述。同样,书法的品评鉴赏发端于南梁袁昂《古今书评》,之后庾肩吾在《书品》中亦有书法品评的论述。唐代张怀瑾《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进行品评标准的概况,至清代包世臣《国朝书品》提出“五品九等”之说。在印章方面,明代周公谨同样把这种品评分类的方法运用到印章艺术的批评鉴赏中,明确提出“逸、神、妙、能”四品,这是古代印学理论在品评方法上的拓展。周公谨描述的印章品评鉴赏标准为“法由我出,不由法出,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如飞天仙人,偶游下界者,逸品也。體备诸法,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如生龙活虎,捉摸不定者,神品也。非法不行,奇正迭运,斐然成文,如万花春谷,灿烂夺目者,妙品也。去短集长,力追古法,自足专家,如范金琢玉,各成良器者,能品也”。“逸、神、妙、能”的印章品评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印章应具备的审美标准和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周公谨所提出的篆刻印章品评标准,影响了后代的印学品评方法,如吴让之、甘呖、朱简、程远等人皆承袭周公谨《印说》的这种品评方法。在诗词方面,同样也是有品评鉴赏的存在,南朝钟嵘所撰《诗品>即是古代第—部诗论专著,其仿汉代“九品论人—而完成。在《诗品》的基础之上,唐代司空图撰《二十四诗品》,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从以上“诗书画印”四者的品评鉴赏关系来看,四者的用词及标准都特别相似,基本以“逸、神、妙、能、佳”等词来形容作品的高低,这种品评鉴赏的范式不排除四者之间有相互借鉴之嫌,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作品的品评鉴赏或批评理念,有别于西方艺术批评体系下的美术批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