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培养视域下“政策调查”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29 08:18龚翔荣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方法

龚翔荣

摘    要:“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当前正面临着理论知识多而实践匮乏等教学困境,文章在案例教学和政策模拟等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以问题意识培养为方向,借助“政策调查”手段来拓展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在此凝练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以及调整大纲确定选题、拟定方案展开调研、撰写报告学生汇报和教师点评分析改进四个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共政策分析;问题意识;政策调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5-009-03

“公共政策分析”是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理论知识广泛、实践性较强等特点。而传统课堂授课途径单一、学生过于被动接受课程知识,造成学生问题意识弱,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众多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驱动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主动学习,最终达到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本文借助“政策调查”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对政策问题进行调查,开展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其能跳出以往理论知识的疑惑或不知的局限,通过问题把课堂内外的政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实然性”与“情景性”。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开展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不仅可以摆脱传统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也可以实现课堂内知识授受与课堂外调查实践的联结。这使得学生能借助课程融入到课堂外更广大的政策实践中,去体验更真实的世界,再回到课堂内消化和理解政策理论知识,最终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回路。通过全方位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实践能力,也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怀意识,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

一、“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改方式综述

目前国内兄弟高校在“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开展了创新尝试。

(一)借助相关案例展开的研讨分析

如刘玉蓉事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现实中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环节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然后经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案例加以分析和评判,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体会和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等[1]。杨芳则利用探讨式教学方法将现有案例、现实政策或未形成政策的现实问题加以讨论,最后以小组形式形成相关观点和结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2]。陶叡强调公共政策课程多学科性特点,通过案例讨论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提升教学效果[3]。

(二)运用现实模拟法开展教学

吴晓峰等人将模拟听证会应用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去模拟现实中的某个议题的听证会,去亲身感受听证会的规程,加深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环节知识的认识[4]。刘雪明则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将现实中的多样性政策场景移入课堂中,改变传统的单向式授课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亲身参与和感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带来的综合能力提升[5]。郭蕊等人在强调情境模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现实意义基础上,针对公共政策课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流程,从而丰富了教学实际操作[6]。

(三)从教学内容出发引入问题教学法

邹俊等采取以问题为导向并结合公共政策课程特点来完善PBL教学法:找准课程定位、转换教师角色,完善问题结构[7]。汪维佳单向式灌输模式并没有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难以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削弱整体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引入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链的构建串聯整个课堂活动,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8]。

总之,在上述课程改革中都是强调“实战模拟”方式来摆脱传统的呆板授课模式,并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相结合效果,促进教学相长。然而本文认为上述教学改革的思路依旧还是停留在课堂内,着重于教师将现实案例或场景移入到课程中,并通过教师设计师生间的问题互动来实现,本质上并未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转变。另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真实的外部现实的政策实践活动感受依然有限,因为所有的案例或模拟场景都是现实被过滤的结果,必然产生一种“失真”感觉,难以形成学生共鸣和反思,也难以激发学生对现实政策问题的关怀意识。

二、问题意识培养下的“政策调查”教学法改革实践

问题意识既是分析判断的起点,又是创新思维的前提,这是本次改革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互动等环节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但效果毕竟有限。调查方法是我们有效聚焦问题和科学地了解真实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也能成为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公共政策学科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用政策调查手段来关注真实社会问题,改善政府政策质量。

因此,本文将“政策调查”界定为继案例教学法后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让真实世界的政策演进激发学生对于政策的潜在问题意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将理论知识融入到调查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构建问题,最终提升综合教学的效果。

(一)“政策调查”教学法的内涵探索

“政策调查”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结合当地的热点政策问题,构建自身对公共政策知识的问题意识,通过政策调查了解该政策,并用相关理论予以解答和分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调查相结合,培养了“真实”的问题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首先,该方法并不试图取代或颠覆传统教学活动,而是传统教学活动的一种有益补充,以加强对传统授课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其次,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等,该方法也没有冲突性,是相互兼容的。再次,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课堂边界,将教学内容及活动延伸到课堂外的社会,再通过政策调查的结果返回到课堂,实现课程知识的“理论—实践—理论”回路,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最后,该方法改善教师和学生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取了一种立体化授课模式,事实上能激发学生和教师双方的问题意识,促进教学相长(图1)。

(二)“政策调查”教学法的思路探索

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模式并不在意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容易造成自我理解知识和消化知识能力不足,也难以提升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政策调查”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则基于两个方向:在教师方面,提升教师讲授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度,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突出课程与实际相结合的特色;在学生方面,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互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能力,化理论为实践操作,强化学生的动手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探索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作为公共管理类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实施效果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介入新的教学方式后,同样要适当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标准,我们首当其冲要明确评价标准的立足点,即问题意识培养与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本课程拟采取多主体评价方式,从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两个方面着手,强化授课教师与授课对象的互动评价,以了解双方需求,促进课程有序建设。其次,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将不断优化课程考核标准,对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师授课效果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以及学生是否做到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出勤、课堂研讨发言、政策调查时间、课题研究报告、期末笔试等,而非简单定义为平时和期末成绩,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政策调查”教学法的实施

围绕整个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课题组还在整个教改中设定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来设计“政策调查”活动。首先,在事前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力图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并选取实施“政策调查”教学法两个部分:政策问题分析和公共政策评估。其次,在事中对学生设定期望和要求,端正学生对“政策调查”的态度。在整个“政策调查”中强调师生互动,主要利用两个渠道来解决:一是线上建立讨论群组,随时随地去帮助解决学生构建问题意识,并协助解决调研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线下通过学生反馈来把握学生调研进度,并结合讲授章节进行相应讨论分析等。最后,在事后同学生一起讨论和评估分析政策调查效果,以期下一次更为科学。上述三个阶段具体呈现为确定选题、开展调研、撰写报告、教师点评四个实施环节,具体如下。

(一)调整大纲,确定选题

这是激发问题意识的部分。在开学之初,教师设计教学大纲,学生自我组建团队,依据校内外教师指导确定选题。选择适当的选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通常给2—3教学周予以斟酌和讨论。鉴于专业班级人数在40人左右,因此学生10人一组,形成4组调研团队为宜,分别针对不同案例和教学内容展开选题甄选。以政策问题分析为例,课程中选取当前实施的创业补贴政策问题,充分征求学生对于该政策的看法和兴趣点,并锁定创业补贴政策的讨论和研究的范围。

(二)拟定方案,展开调研

选题确定后,调研小组开始团队学习特定章节内容,结合需求拟定调研方案。这部分需要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教师要重点指导。调研方案从学生对该政策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法为起始点,如为什么会出台该政策?该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政策需求是如何被考虑的等等?对上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理论层面予以尝试解答分析,并在政策调查方案中予以反映,重点设计问卷或访谈问题来考察这些问题。从调研对象的确立到调研问题的细化,从调研问卷的设计到调研样本制定等等都应有较为细致的考虑,校内外指导教师及时介入到学生方案设计中,大约需要3—4周时间酝酿和制定,然后集中1—2周时间走出课堂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政策问题的性质、类型和方法等理论知识来不断调整对于该政策的调研内容和方向。

(三)撰写报告,学生汇报

数据和资料收集之后,各个调研团队就要开始将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问卷数据进行标准化或者访谈内容进行文字化,并整理数据结果,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写作需要4—5周左右,需要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不仅指导学生各类分析和对策思考,也传授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由于从政策问题的感知到政策问题的界定,从实质问题到问题表述的环节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描述失真的“第三类错误”,因此在指导学生撰写政策问题的描述和分析过程中,不断让学生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并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自觉的问题意识。

(四)教师点评,分析改进

在学期后的1—2周,学生根据调研报告制成演示PPT在班级进行演示,其中校内外教师将会对调研结果进行课堂点评。学生结合点评结果进行修改,形成最终证实的调研成果提交给相应部门做政策参考(图2)。此阶段强调教师在学生政策调查后能够强化学生所表现优秀的一面,同时指出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使得学生在整体上能够获得升华理解。

总之通过上述思路使学生从选题准备到方案实施,从实地调研到报告撰写,从报告陈述到教师点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升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充分获得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结论

本改革借助“政策调查”这一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其改革效果主要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政策调查”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获得更“真实”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意识的培养,增强师生间的学习互动,触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二,通过“政策调查”让该课程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构建选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到经验分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克服单纯的公共政策的教学活动偏重于理论而较少实践的现象,弥补案例研讨中缺乏真实体验的缺陷,增强课程对现实的关照性,真正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实然性”與“情景性”。

当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未来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1)课程内容进度与政策调查的整合问题。政策调查过程中需要综合能力的运用,因此与课程内容进度上存在不匹配性。解决方案是一方面依赖其他先修课程的完成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仅选取课程中的关于“政策问题分析”和“政策评估”两个知识点内容来设计。(2)“政策调查”活动将理论知识、调查方法和分析写作能力融合一起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方案是在上述流程环节中加大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保证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积极学生带动整体学生的策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玉蓉.案例教学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杨芳.论研讨式教学法在公共政策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陶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

[4]吴晓锋,母天学.论模拟听证会在公共政策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0,(4).

[5]刘雪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1,(1).

[6]郭蕊,何世朝.情境模拟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公共政策学》的本科教学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4).

[7]邹俊,张芳.PBL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8]汪维佳.从问题教学到问题意识培养——“公共政策分析”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4).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