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嫘, 谷 陵
(1.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089;2.中央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近年来,“中文沉浸式教育”成为国际汉语教学界颇受关注的话题。不仅由于这种源自加拿大的教育模式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更是由于中文沉浸式教育近十年在美国异军突起,成为中小学竞相开设的热门项目,引发了大量师资、教材需求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学界亟须对中文沉浸式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新增需求做出恰当应对;另一方面,应全面考察中文沉浸式教育的成功因素及发展趋势,为汉语在美国更快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学与学习的范围内,即前述第一个方面,而关于第二个方面的探讨则寥寥无几。美国中小学中文沉浸式教育的成功因素何在?未来趋势如何?其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本文将尝试对此做一些探讨。
本文所指的沉浸式语言教育是一种早期语言教育模式,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主要指在基础教育阶段运用第二语言(外语)教授学科知识,其核心特征是将第二语言(外语)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参照崔永华(1)崔永华. 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发展、特点和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17(1):116-127.的定义,中文沉浸式教育指在幼儿园至高中阶段用英汉两种语言教授全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学等)(2)实际教学安排并不总是覆盖整个K-12阶段,多数项目只覆盖其中一部分。。因此,汉语既是学习内容,也是学习工具。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为改善语言教育的效果由加拿大引入了沉浸式教育模式。1981年全美第一个中文沉浸式项目设立于旧金山的一所华校——Chines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但从1990年到2000年之间,单语主义思潮成为主导,沉浸式教育在美陷入低迷,中文项目发展十分缓慢,仅有三个新增项目,主要位于华人集中的地区。直到21世纪,中文沉浸式教育才恢复了生机,从2007年起,全美中小学项目在短短两年间迅速增长了8倍,成为数量仅次于西班牙语的语种。截至2019年5月,全美共有32个州的中小学设立了306个中文沉浸式项目(3)数据来自美国沉浸式家长协会,https:∥miparentscouncil.org/full-mandarin-immersion-school-list/,其中西部和北部地区最为集中,前5位的是加利福尼亚州(78个),犹他州(65个),明尼苏达州(13个),北卡罗莱纳州(12个),纽约州(12个)和俄勒冈州(12个),仅加州和犹他州两地的项目就占了全国的46.7%。按照沉浸式教育的一般分类,根据参加者的母语,可分为单向和双向沉浸;根据第二语言的教学时间,可分为全沉浸和半沉浸。目前美国中小学的中文项目单向沉浸和双向沉浸兼有,前者居多;但教学时间分配则相对复杂(详见图1),中文沉浸的时间从20%~90%不等,一些学校还随年级进行动态调整。整体上50∶50半沉浸模式最多,其次为90∶10的全沉浸模式,两者均有较成熟的实践,前者以犹他州为代表,后者以明尼苏达州为代表,总体来看,美国中文沉浸式项目呈现因地制宜、模式多元的特点,犹他、明尼苏达等发展领先的州成为其他地区竞相模仿的教学范本,充当了行业领军角色。
以往研究显示,虽然中文沉浸式项目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师资不足、教材缺乏、汉语教学与评估标准不一等;学习效果方面尚有争议,如学生口语输出能力不足,高年级易出现“高原现象”(4)崔永华. 美国小学汉语沉浸式教学的发展、特点和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2017(1):116-127,但各州项目的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在保证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增加了汉语能力,受到家长的欢迎。纵观近年美国汉语教学的发展,能够取得如此突破性增长的项目实不多见。因此,有必要探究中文沉浸式教育的成功因素。我们通过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发现,美国中小学中文沉浸式教育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体现在项目外部实现条件和内部设计两方面:从外部实现条件来看,项目的发展有自下而上的社会支持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从内部设计来看,地方教育部门因地制宜的项目设计和管理模式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1)。
图1 全美中文沉浸式项目中文沉浸时间分类(5)数据来自美国沉浸式家长协会,https:∥miparentscouncil.org/full-mandarin-immersion-school-list/.纵轴表示中文沉浸的时间比例,右侧标签表示该模式的全国占比。
本部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法。一方面研究了美国语言政策的相关文献和部分政策文本,梳理了沉浸式教育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获取了全美306个中文沉浸式项目的穷尽性数据库,对项目详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国家普查局发布的面板数据进行比对,同时通过各校沉浸式项目官网进行信息挖掘,探索项目特点与分布规律。
1.双语教育传统与华人人口基数
美国中文沉浸式项目的迅速发展首先得益于良好的双语教育传统,移民社会为双语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起,英语便和其他种族的移民及土著语言共存共生。随着20世纪70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政府认可不同族群的语言使用和教育权,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双语教育的法令,促进了沉浸式语言教育的发展。但当时国家语言规划的思路主要是通过语言统一强化国家认同,因此沉浸式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英语沉浸实现语言同化,外语沉浸则是为其他母语的儿童提供暂时性过渡。可见,美国沉浸式语言教育最初属于“过渡双语教育”,同时部分地包含“保持双语教育”性质(见董艳定义(6)董艳. 浅析世界双语教育类型[J]. 民族教育研究, 1998(2):41-46.)。从全美第一个中文沉浸式项目设立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出,当时华校设立项目的初衷也以语言同化和族群语言保持为主。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目标仍是美国沉浸式语言教育的基础动因之一。
传统教育目标决定了沉浸式教育对于第二语言的母语人口有较强的依赖性。据梁德惠的研究,美国中文沉浸式学校的发展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7)梁德惠. 美国汉语沉浸式学校教学模式及课程评述[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1):121-124.。由本文的分析推知,华人人口基数才是支撑中文沉浸式项目的重要成功因素。据联邦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美国华人已达508.17万人,居亚裔人口之首。我们对各州中文沉浸式项目数与亚裔人口数(8)该数据系2010年美国联邦普查局公布的亚裔人口数据,是目前所能找到最新的州别分布数据,其中华裔是最大的群体。进行了相关分析,两者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715(n=32),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将中文沉浸式项目数排名前10位的州(见表1)与美国都市华人分布图(见表2)相对照,可以看出二者的分布呈正比,华人较多的州,中文沉浸式项目的发展也较好。
表1 中文沉浸式项目排名前10位的州
可见,中文沉浸式教育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庞大的汉语人口支持。华裔群体的双语学习需求,始终是沉浸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其他社群同华人社群的交流需要也受到激发,极大地促进了华人聚居区中文沉浸式教育的发展。
表2 亚裔人口前20位的美国城市华人人口分布表
注:本表根据美国联邦普查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表示以上,“-”表示以下
2.美国国家利益需求和语言政策推动
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认识到外语教育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建立外语人才后备队伍的尝试(9)戴曼纯. 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585-595+641.。9·11事件之后,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导向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外语教育政策。《国家安全教育方案》启动了“汉语K-16一条龙项目”,要求美国高教机构同中小学合作,推出汉语旗舰项目,通过一条龙教学培养汉语高级人才。2006年的关键语言倡议列出了6种关乎国家利益的语言,汉语位列其中,政府为促进这些语言的学习项目拨款达11,400万美元,此后几年拨款持续增长,并优先支持包括汉语在内的关键语言项目。崔永华曾统计近5年来中文沉浸式项目的增长情况,我们发现,正是在关键语言计划推出之后,2007年成为中文沉浸式项目迅速增长的转折点,总体增长曲线与相关政策及财政支持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见,中文沉浸式项目的发展与美国国家政策的引导密不可分。
沉浸式项目之所以在国家外语教育规划中受到青睐,与其自身优势有关。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往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而沉浸式项目利用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优势,在完成基础教育任务的同时增加了一项汉语能力,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外语学习效率,加上“一条龙”计划的衔接方案,保证了学习的延续性,打通了高级汉语人才的培养通道,为国家后备汉语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中文沉浸式教育的突飞猛进体现了美国国家利益在外语教育中的鲜明导向,也体现了国家在汉语人才培养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和效率意识。
3.社会语言观与多元文化意识
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语言观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从最初的“问题观”逐渐转向“资源观”,早期将语言多样化视为社会问题的观念逐渐淡出主流意识形态,转为将语言看作资源,关注其保护、开发与利用。从政府到民间不再将语言多样化当作一种“麻烦”,而是采取鼓励的态度,加上美国原本便是一个多语多民族国家,民众多元文化意识较强。因此,21世纪以来沉浸式语言教学的发展空间大大增加,不仅项目数量,语种的丰富性也大幅提升。“开发语种资源”“培养多语人才”成了项目发展的最好注解,中文沉浸式项目借此东风纷纷在中小学扎根,同样迎来机会的还包括一些濒危土著语言。
语言观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规划和学习动机。从当前全美沉浸式语言教育的实践来看,民众的学习动机已经由“融合型”为主转为“工具型”为主,即不再通过强化英语学习融入主流社会,而更重视掌握一门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并以之为工具谋求更好的未来。因此当前美国沉浸式教育中,单向沉浸多于双向沉浸,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过渡型语言能力”变为“添加型语言能力”,将培养重点放在掌握第二语言上,在课时安排和教学资源分配方面都明显有所倾斜。适逢中国崛起,带动汉语价值提升,汉语成为“添加性语言能力”的一个极佳选择,新增的中文沉浸式项目不再限于华校和国际学校,而是以普通公立学校为主,项目设计大多鲜明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沉浸式教育的国度,教育传统深厚,研究基础扎实,实践方面更有大量以往案例可供参考。得益于此,中文沉浸式项目方能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占据美国沉浸式教育广厦中风景最美的一角,但这样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也是美国模式难于被复制的重要原因。本部分采用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法,选取最能代表当前美国中文沉浸式教育特点的犹他州,对其项目的内部设计和管理进行分析。我们对该州的一所中文沉浸式项目小学和两所知名大学的中文旗舰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包括课堂观察、深入访谈(10)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学校管理者、州教育官员、沉浸式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中方志愿教师管理专员等。,深入了解了犹他中文沉浸式项目的背景条件、设计理念和成功之道。
1.更新教育目标,上应国家战略,下顺家庭语言规划
犹他州是中文沉浸式项目发展最快的州之一,目前全州有162所学校开设沉浸式项目,其中提供中文课程的达65所。州内华人人口不多,中文沉浸式项目的生源基本为单一的英语母语儿童。没有母语人口支撑,却能在全国脱颖而出,犹他州的成功得益于州政府在外语教育方面的前瞻性眼光和因地制宜的顶层设计。随着关键语言战略的提出,州政府大力支持沉浸式教育,仅相关法案就通过了三项(11)包括80号法案《教育改革:关键语言项目》、152号法案《外语课程修改进程法案》和41号法案《国际教育法案》等。,尤其是2008年41号法案在世界语专家Gregg Roberts和Sen. Stephen的共同推动下获得通过后,关键语言教育得以拓展为沉浸式项目,汉语沉浸式项目顺势而起,在全州迅速发展。
犹他州的中文沉浸式教育是“添加型”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典型。州教育部门对项目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一方面重视家长对“添加型汉语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放松英语能力的要求,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中英双语平衡的使用者,即在母语(英语)能力发展的同时获得同等水平的汉语能力,并拥有理解文化现象的另一个视角,加上全州几乎整齐划一的50:50沉浸模式设计,我们可以把犹他模式称为平衡型中文沉浸教育模式。项目推行过程中,学校对学区宣传进行了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和生源,内容包括(12)资料来自全美教育学会Leticia Thomas,沉浸式语言教学及师资专业发展研修会,2017。:第一,沉浸式教学不是高级能力项目,对任何孩子都适合。第二,沉浸式与传统教学法共存,提供一种既能掌握学科知识,又能获得外语能力的教学。第三,学生的外语学习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第四,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将高于普通班级学生。
可以看出,犹他州设定的教育目标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不过于激进;精准迎合了非华裔家庭的语言规划需求。通过宣传及实践效果促使家长逐渐认同,沉浸式项目将给学生带来四大收益:认知能力、学业成绩、社会/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未来的经济利益,使项目展现出很强的吸引力。
2.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注重项目衔接,打通了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通路
鉴于犹他州单一母语生源的情况,中文沉浸式项目普遍采用了中英双语单向早期沉浸(One-Way Early Immersion)的方式,即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幼儿园)开始,绝大多数项目为50:50沉浸模式。以尤因他小学为例,一年级的全部孩子都来自英语为主导语言的家庭,中英文作为课堂媒介语的时间各占一半,上午的所有课程使用汉语,下午则全程使用英语。在学科课程中也采用了相对平衡的语言分配方式,除了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课程以外,数学、科学等知识类课程使用汉语教授,而体育和艺术类课程则使用英语。平衡型沉浸教育模式体现的是语言工具观,不仅将语言视为交流工具,更视为认知工具。以上设计的优势在于:早期沉浸更能保证班级内部中英两种语言的起始水平一致,降低了语言教学的难度;同时学科知识的起始难度低,汉语也更易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成为承载新概念的载体,尤其在数学学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汉语教师们坚信,汉语构词法的理据性强,汉字的语义透明度高,汉语表达数学概念和逻辑简明清楚,这些都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两种语言各占50%的时间保证了较为充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量。通过访谈了解到,犹他州中文沉浸式项目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学生普遍从第三学期开始便能在学科测验中取得比单语学习者更高的成绩。同时,家长也无须担心学生汉语学习时间过长而影响母语发展,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与全沉浸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坚持。
目前,美国中文沉浸式项目在低年级学习者众,而高年级则往往效果下降,增长乏力。为了增强项目的延续性,犹他州推行桥梁项目——为高水平汉语学习提供先修大学学分的机会。为通过AP考试的高中生提供先修课程,高中阶段学生最多可先修3门课程。由于有152号法令的赞助,课程价格十分优惠,每学分仅花5美金。州教育部门积极推动中小学同高校的衔接合作,本州有6所大学参加了此项目,包括犹他大学、南犹他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等。由此,中文沉浸式项目打通了K-12全部年级至大学的学习通路,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可持续的中文学习计划,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3.管理体系严密,降低师资门槛,保障项目顺利执行
中文沉浸式项目推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短缺,犹他州在这方面摸索出很好的经验。在全美范围内,犹他州的中文沉浸式项目拥有最为统一完备的执行细则和评估指标。师资方面,本州的大学设有世界语教学专业,以培养后备师资,州教育部门承认其他州的教师资格证书,扩大了师资来源。项目教师必须参加统一的业务培训,包括入职培训和州政府提供的在职培训,每月有固定天数要求。校长和管理人员也需参加相应培训和沉浸式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同时,犹他州吸纳了大量中方外派志愿者,并设立管理专员(13)该岗位管理人员为中国籍。,通过统一培训和管理帮助外派师资取得当地教学资格证书,熟悉沉浸式教育模式,迅速成长为胜任的教师。完备的师资培养管理体系保证了师资来源和教师素质,为项目的快速增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支持。
综上,犹他州的平衡型中文沉浸式教育一方面顺应了双语教育发展新形势,另一方面精准对接本州现实,在项目设计、运营及管理方面强调标准化、专业化,并大力拓展师资和学习衔接渠道。犹他州的成功体现了新形势下中文沉浸式教育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中文项目在单一英语母语社群中的巨大潜力。
鉴于美国强大的华人人口基础,加上新移民群体不断扩大、华裔领养儿童人数增多等因素,华人祖语保持和融合型英语学习仍有较多需求,甚至会出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中文沉浸式项目的传统目标——族群语言保持及语言同化将继续保持重要地位。与此目标相适应的是中英双向沉浸模式,未来这类项目仍将长期存在,甚至增多,其区位分布主要与华人人口分布呈正相关。华校和国际学校设立中文沉浸式项目的动机将持续增强,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目前约有28%的项目设立在华校或国际学校。未来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挖掘针对华人社群的市场,在项目布局和规划时应对单向沉浸式和双向沉浸项目进行分流,增强教学和研究方面的针对性,对学生和家长予以合理地引导。
从官方层面看,美国基于国家利益的语言规划思路没有变,关键语言人才的培养仍在持续,中文沉浸式项目经费多来源于美国政府拨款和地方自筹,受中美关系波动的影响不大;从民间来看,中国经济保持乐观预期,中文的价值不断上升,家庭语言教育规划会进一步向中文倾斜。上下共同推动将为中文沉浸式项目的增长继续注入动力。中文母语人口的支撑是必要基础,但未来数量庞大的非华裔学习者才是中文沉浸式教育最大的增长点,这也是中文项目和西语项目(14)西班牙语沉浸式项目的数量仍然在美国沉浸式教育中居于首位。的不同之处。从犹他州的案例可以看出,“添加型汉语能力”将成为中文沉浸式教育的主流目标,与之适应的是单向沉浸教育模式,如设计合理、措施得力,这部分市场将拥有巨大的潜力。
当前中文沉浸式项目在小学阶段最热,但进入中学之后人数明显减少,学生学习动机下降,不少项目中文课时间大为缩减,甚至已不能称之为“沉浸式”,成为项目发展的瓶颈。从语言学习规律来看,学生年龄的增长固然会导致学习效果渐弱,最终进入高级水平的只能是少数精英,但归根结底,强烈的动机才是支持学习者跨越学习障碍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小学、中学和大学间的项目衔接和外部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突破项目发展瓶颈,打通汉语水平升级的通道,一方面满足了国家高端语言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展示出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最大程度地节约他们的学习成本和时间。
当前美国中文沉浸式项目已初具规模,发展较好的州均成立了行业联合会,对教学大纲和模式等实行统一管理,制定发展战略规划(15)李丹青.美国明尼苏达州光明汉语学校沉浸式教学项目实践[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4):6-11,学校、教师及家长也纷纷建立共同体。从教学规模和教育的特殊性来看,中文沉浸式教育形成专门领域将是必然趋势,在教学、管理和研究方面都向着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师资。中文沉浸式项目大多不依赖固定教材,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上高度依赖教师。面对大量的师资需求,目前中方的应对显得较为被动。尽管项目多设于中小学,但目前全美中小学的501所孔子课堂对沉浸式项目的贡献却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沉浸式项目师资要求高,需要双语双文化,加之与国民基础教育深度融合,要求教师熟悉基础教育知识体系,并持有执教资格。而国内对美国双语教育缺乏了解和研究,汉语师资培养缺乏针对性,难以适应项目要求。由于师资需求猛增,美方正不断开辟新渠道从中国寻求支持。从大学理事会“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和国务院教育文化事务局新近推出的“关键语言教师项目”的招募条件来看,均体现出精准的中小学岗位匹配要求,甚至直接要求引进我国的中学教师,折射出国际汉语教学专业师资的尴尬处境。在教学研究方面,中文项目主要停留在复制其他语种教育方法的层面,缺少针对汉语特点的设计,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无解的问题。学术界从事相关研究的主要是美国学者,鲜少出现来自母语者的声音。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管理环节,中文项目仅依靠美方管理人员还远远不够,而是需要熟悉中美文化的中方(汉语母语者)管理人员。实践证明,中方管理人员对学校、学区乃至整个州中文沉浸式项目的成功都起着重要作用。中文沉浸式教育要实现专业化,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中美合作机制,探索适应项目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培训模式和管理体系。对此,我国相关教育及研究机构在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上需付出更多努力。
当前“互联网+”的新生态环境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美国沉浸式项目已拥有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条件,中文项目应在沉浸式教育体系内探索适于自身的“互联网+”模式。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概念认知,移动学习手段有利于最大化课外学习机会,创造更多、更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部分地缓解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难题。信息化还为犹他州这类统一教学模式的推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课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师培训等方面都大有可为,有望成为项目发展的“加速器”。“互联网+”中文沉浸式教育为我们提出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沉浸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独特的生存土壤。美国中文沉浸式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历史积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和民众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简单照搬。但是,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加剧,语言和文化日趋多元,沉浸式语言教育的生存空间将会不断扩大,美国的发展模式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