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与晚清工艺书写文体*

2020-05-29 02:4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考工西学书院

刘 春 现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打开,国人逐渐了解西方世界的各种知识。在洋务运动过程中,西方器艺技术率先被接受并得到积极提倡。官方主导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大规模翻译西方有关“制器”类的书籍。出于实用目的,“因制造而译书”(1)冯焌光、郑藻如:《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王扬宗编校:《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82页。翻译工作由外国人与华人合作,华人笔述并进行文法的修改、润色(2)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王扬宗编校:《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下册,第494页。。其中徐寿、徐建寅父子在工艺方面译作较多(3)徐寿翻译诸如《汽机发轫》《西艺知新》《宝藏兴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等。徐建寅翻译《运规约指》《汽机必以》《汽机新制》《艺器记珠》等。。这一时期大量翻译的西方格致学,“以制器为纲领”(4)徐寿:《格致汇编序》,《格致汇编》1876年春季第一卷。,极大地扩展了中国传统工艺科技的范围。

借助翻译输入的西方格致器艺,对于多数埋首制义的读书人来说“俱非所习”,并不感兴趣(5)王韬:《格致书院戊子课艺序》,《格致书院课艺》1,第271页。。如何鼓励、引导社会中的读书人认识和理解西学?傅兰雅、王韬提出以“艺文”的形式,利用中国士人擅长写文章的特点,“即文字以发挥格致之理”(6)王韬:《格致书院课艺序言》,《格致书院课艺》1,第5页。。自1886年王韬主持格致书院开始,延请当道大员,仿照策问体裁,“以洋务为主,旁及富国、强兵、制械、筹饷之类”(7)《格致书院拟以艺文考试章程》,《申报》1886年2月13日。为主题,命题课士,实行每年考课,春夏秋冬各有一次正课考试,从1889年至1893年,每年举行两次由南北洋大臣出题的特课考试。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征文,选中的优秀文章除给予奖赏外,还选登在《申报》上。王韬、赵元益将1886—1894年历次考课题目、命题人、优胜者及其答卷汇集刊印,即为《格致书院课艺》。《课艺》中还有王韬、李鸿章、薛福成等作的文上眉批和文末评语,体现出部分上层人士对于西学的价值判断以及书写导向作用。早期考课西学知识的书院中,格致书院的考课最早开始涉及西方机器工艺。从其中的工艺策问,可以管窥社会上下层格物致知,以传统技术文本接引西方机器工业的思维方式。

一、《格致书院课艺》中的工艺策问

格致书院课试西洋工艺,往往依据《考工记》命题,如1892年江海关官员聂仲芳廉访春季课题之一:

《周礼·考工记》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各有分职,厥类惟详。古之工作多以人力,今之工作间用机器,目今制造钢船、钢炮为防海之利器,亦格致家所宜及也。诸生讨论有素,其一一参校而详说焉。(8)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3,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24,439,455,458—461页。

第一名杨辉毓的开篇即言“今夫制造之功,以算学为体,以化学为用,非点线面体以相求无以深明底蕴,非形色气质之分合无以剖析毫芒,此皆制造家所宜讲者也。我中国古时制造,莫详于《考工记》一书”,随之列举《考工记》“六工”名目,古代已经利用木材、金属、犀革之材,讲究绘画彰施之美,切磋琢磨之效,认为“《考工记》固开制造之先声”(9)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3,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24,439,455,458—461页。。在以古比西的思路下,指出古今风气不同,古之工求精不求速,只用人力,今之工则求精求速,运用算学、化学等知识。今之工在于机器制造。王韬评:“于《考工记》所设诸工未曾细为诠解,而即以古法通于今法。”(10)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3,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24,439,455,458—461页。可见对此文是有所批评的,不过因所论钢船钢炮,精细详明,可裨实用亦置于头等。

第二名胡家鼎,不仅考察中西之工异同,行文也颇有《考工记》文字之法,譬如对古代中国之轮与近代西方之轮原理异同的比较:

古者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故轮欲其幎尔而下迆。幎尓谓圆广貌。幅欲其揱尔而纤。揱尔谓其杀小貌。毂欲其引,取其突出也。绠欲其蚤之正,蚤即辐之入于牙中者,取其无偏也。

按西人重学之器七,其二即为轮轴。轮轴之制,作一圆柱形体,二端有枢,枢靠于枕,可以转动圆柱,是谓之轴。轴上有交连之杆为辐,辐周廓联为轮。轮与轴合为一体,而自能圆转不穷。实古者轮毂之遗义。又有齿轮者,以此轮之齿与彼轮之齿凹凸相间,而自能转动,殆即古之所谓牙与?

惟古之轮毂仅施之车,西人之轮轴则无物不可用,且古之毂多用木,西人之轮轴则多用铁,而亦有以木为之者,此攻木之工,制同而质异也。

以《考工记》“轮人”为车作轮与西式机器中的轮轴对比,认为中西制作原理相通,而用材及用途各有不同。除了比较中西制轮工艺,作者还以《考工记》之中的其他工艺与西方工艺分别作比较,“冶氏为杀矢戈戟”“桃氏为剑”与西人炼钢铁之法对比,得出“攻金之工,材同而器异也”;古代治皮各有专职,作甲作鼓各有其人,西人虽无专职,却有皮管、皮条之用,“攻皮之工,貌同而实异也”;古代画缋之工讲究四时五色之分配,西人国旗形色各异,机器上的胶漆也五色具备,此因五洲各国风气好尚不同,“设色之工,文同而用异也”;古代刮摩之工施于玉石骨角,西人还用于金银铜铁,使用车床进行操作,“刮摩之工,功同而事异也”;西人制作钢器,必须使用玻璃,玻璃即古代抟埴之工所作,“抟埴之工,理同而物异也”(11)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3,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324,439,455,458—461页。。如此分析完毕,归结于“古之工作实开今之工作,而今之工作即本古之工作,如是而中西一贯,亦何所谓异同哉”。最后申明中国重道轻艺,西人重艺轻道,世道兴衰在于道之隆污,而不在艺之巧拙。如今应学习西方器艺之长,以道为经,以艺为纬。从作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对于西方的器艺了解不多,比如古代的皮革制品,与近代以橡胶为原料的工艺完全不同,作者仅仅从字面上理解、附会,其实质即认为西人之工艺源于中国,不过在西人制作更为精巧,所以应取西人之所长,中西一贯。命题人聂仲芳评“以今证古,源源本本”,王韬也称“条对详明,于古今源流瞭瞭然”(12)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3,第473、488、490,507页。。

本题录取的超等第四名陶师韩论轮,也是以中西各工对比阐述:

一曰轮,轮人为轮为盖,轮盖皆圆体也。泰西马车、火车,轮盖皆所不废,即花样翻新,终属大同小异,惟易以铜、钢、铁三种,推而施之于钟表机轴,有齿轮为之配合,即有转轮为之盘旋。而钢船之尾有轮,取其暗不取其明,钢炮之盘有轮,使其环不使其滞。模而范之,熔而铸之,刨而平之,车而光之,其器虽殊,其法则一。妙乎轮之用,仍不离乎轮之体也。

西方的科学技术是迥异传统的异域知识,学其机器制造,必要先明其理。早在明代利玛窦已将西方学校中的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的儒者之学联系起来,称之为“格物穷理之法”(15)[意] 利玛窦著,徐光启述:《几何原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页。。近代早期的洋务派人士在和保守势力的论战中即提出:“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16)《奏请京师同文馆添设天文算学馆疏》,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页。格者,即物穷理,格物致知在这里指一种考证、研究的方法。“格致”一词还用来指代西学科技。晚清士人认为中西格致精神一致而侧重不同,“中国之所谓格致, 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 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 虚则常伪;外国之格致功徵诸实, 实则皆真也”(17)《拟创建格致书院论》,《申报》1874年3月16日。。洋务派科学家徐寿明确说格致是指西学中天文、地理、算数、几何、力艺、制器、化学、地学、金矿、武备等有益于社会的实用科学及技术(18)徐寿:《格致汇编序》,《格致汇编》,1876年春季第一卷。。格物致知成为认识和理解西学的重要方法(19)参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自然辨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王韬说“惟是世之欲明格致者,都畏其难于入门,而不知无难也。在乎专心致志,触类旁通,即文字以发挥格致之理”(20)王韬:《格致书院课艺序言》,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1,第5页。。格致书院主持者主张由文字以通格致,探究物理,由浅入深,由粗及精,由本及末,穷流溯源,辨析西学格致与中国传统知识的异同。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考工记》成为士人格物致知,认识西方机械制造的参考。

格致书院课艺命题征文面向整个社会,采用策问的方式引导士人认识和理解西学知识。通过上下的互动,将洋务思想灌输给社会的士人。不仅提供思想风气的导向作用(21)在甲午战前,《格致书院课艺》的逐年刊行,既有利于宣传变法思想,又为维新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格致书院课艺》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竟然充当了西学知识与变法思想的蓄水池……甲午战争以前的西学知识、变法思考,都汇集到这里,此后的西学知识、变法思考,又多从这里流出”。参见《格致书院课艺·导论》,第74页。,而且蕴含着对文章的审美要求。在思想上,明显表现出以中学为根本,偏向于能够考证经史,会通古今中外,不务虚文、有裨实用的文章。出题者虽然强调对于西学、实学的渊博知识,但是重点又不在于对近代西方工艺技术的科学、准确的认识,而落脚于由古及今考核详明,有些答题者也就流于似是而非的比较。这不能不说是在考古思维下格物穷理的一个偏差结果。课艺以策问的形式命题,也暗含了文字上雅的标准。《格致书院拟以艺文考试章程》中即表明“只论文字优劣,不问官阶崇卑”,王韬也说“所以萃多士之心思才力而校其文艺之优劣也”(22)王韬:《格致书院甲午课艺弁言》,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4,第379页。。评者的眼光仍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要求符合策问体裁的题旨要求,看重解经的详明与否,对于古今源流的考辨功夫。具瞻学识的学人文章受到称赏,而俚俗的文体受到批评(23)如《论事物各有消长试求其正变公例》,1890年,超等第一名孙廷璋文,以清朝皖商兴衰系于人事举例浅显,文上批注“此本齐东野人之言,语欠斟酌”“字句亦俗”。《格致书院课艺》2,第467页。文后升任广西臬司胡芸楣廉访评:“文笔亦过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有志于学者亦宜稍加功力。”王韬也评:“未能练字练句,一归律切。”《格致书院课艺》2,第476页。。

傅兰雅在1888年发表的《中国文学与西方科学——格致课艺报告》中,表示对于课艺的效果很满意,认为使用中国人擅长的命题作文的文体形式,利用这一民族特色来向中国的士人阶层输入西学知识,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24)[美]戴吉礼主编:《傅兰雅档案》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5—131页。。《格致书院课艺》中的工艺策论,引导士人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认识理解西方的机械制造。既传承了中国古代策试文章的体式,将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应用于对先进技艺的接受,又表现出时人对中国传统考工之文的认识和重构。《考工记》的工艺内涵及其特别的文笔,提供了一种理解和书写西学的范本。应试者在工艺书写中,对《考工记》的文学追溯,背后具有深厚的中国经学与文章学传统。

二、《考工记》与传统工作书写

传统的“工艺”内涵比较复杂。从词源学角度来看,《说文》工部谓“工,巧饰也”,杨树达认为“工”是指器物(25)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页。,后世沿袭了工为巧饰之技的内涵。艺由“种”引申为技艺、才能,《周礼》以六艺为教,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列举诸人“兼擅工艺”(26)封演:《封氏闻见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6页。,是指擅长绘画的技能。《太平御览》“工艺部”,指的是射、书、画、巧、围棋、投壶等游戏。具体的手工业一般以“工”代指,其中具有巧思的创制在后代也逐渐冠以“工艺”之名。史书中或列“术艺”“方技”“艺术”传,记录了相当多的从事技术工作,创作新奇器械的人物和故事。如《元史》“方技”传中附“工艺”,纪制器有巧思而得以贵显之人。古代的工艺观念偏向指手工艺的机巧、巧思,具有实用或审美价值的技艺。工也被包融在“艺”的范畴中,《清史稿》列传“艺术类”,称:“夫艺之所赅,博矣众矣,古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士所常肄,而百工所执,皆艺事也。”(27)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02,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65—13866页。古代手工业在造兵器、制车、营造建筑、造纸、印刷、造船、造瓷器、纺织、制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是因其“艺”的性质,是匠人之事,儒者不屑为之。《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至于百工之事,率皆艺术,亦不足以称令典,故今惟录其司于官者,而他不及焉。”(28)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19页。对于民间的工艺制造表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

如首先讲作车之事,论述木构马车有六等及其尺寸规格。再分论轮人、舆人、辀人之工作。以“轮人为轮”为例:“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望而眡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进而眡之,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圜也。望其幅,欲其揱尔而纤也。进而眡之,欲其肉称也。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望其毂,欲其眼也,进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无所取之,取诸急也。”(35)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第1,17页。记述轮构件毂、辐、牙的制作要求,检验轮、幅、毂的方法。其中记录生产规范与质量检验都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以及可操作性。记述工作之事原本最为机械和无情,但是文字中工人之行为,跃然纸上,以简尽而形象化的语言记述复杂的技术,具有流畅、生动、切实的特色,陈柱称之为“情文俱至”(36)陈柱:《中国散文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24页。。

西汉时,《周官》“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便取《考工记》补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周官经》六篇,即有《冬官考工记》。周礼六官,只有冬官体制独特,自为一体。清四库馆臣指其是“经与记合为一书”(37)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1页。。在宗经的传统之下,《考工记》便一跃而有至高的地位。《考工记》记载具体工艺使用古字奥义,而且历时久远,其制度规格也难以索解。自两汉至明清关于《考工记》的整理、研究不断发展(38)相关研究有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第107—125页。。宋代林希逸著《考工记解》,较早指出:“《考工记》不特为周制也,尽纪古百工之事。”(39)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册,第3页。认为此书言及三代以来的百工之事,为之注解并附图,明白浅显,获得学者青睐。明代传教士来华,带来的西方奇器,就引起了时人研究本土科技的兴趣。徐光启著《考工记解》,据茅兆海跋文称徐光启“于器用舟车、水火木金之属,资于庙算世务者率皆精究形象……逆流寻源,皆以《考工记》为星宿海,江淮河汉,分道而驰,即云梦不足吞,而沧溟难为委”(40)转引自王星光、符奎:《徐光启〈考工记解〉探析》,《复旦学报》2011年第4期。,将《考工记》的科技学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代的考据学思潮下,除了名物制度的训诂、考证、疏解之外,清人开始考究《考工记》中器物的制作,如戴震《考工记图》、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阮元《考工记车制图解》、郑珍《考工轮舆私笺》等。

到了晚清,在工艺学领域,《考工记》中的百工之职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源头。薛福成说“《周礼》冬官虽缺,而《考工》一记,精密周详,足见三代盛时工艺之不苟”,进而把中国传统的技巧创造与西方近代技术革命带动的工业体系相提并论。《格致书院课艺》中,士人认为中国传统工作中已经蕴含了近代西学的因子,称《考工记》虽不言格致,而暗合格致之理,“西人窃其余绪,加意研求,遂易人力为机器,而其格致乃精”(41)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3,第475页。出题者要求以《考工记》“六工”对比近代西方机器制造工艺,杨辉毓在其文章即指出:“今夫制造之功,以算学为体,以化学为用,非点线面体以相求无以深明底蕴,非形色气质之分合无以剖析毫芒,此皆制造家所宜讲者也。”其实已经指出了西方工艺是以近代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答题者从《考工记》“六工”的分工一一比对西方的近代工业生产,从原材料、制作方法、工作原理、用途等层面进行对比,得出异同。其中不少见解虽然不脱西学中源的痕迹,但对于引导士人格物穷理,认知西学,最终超越器物技术,探究西学学理,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课艺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杨毓辉的《古今工程异同说》《中外化学名物异同考》被收入《皇朝经世文三编》工政、制造类,成为当时工艺书写的重要文本。

另一方面,《考工记》的语言简洁精炼,除追求严谨、周密、精确的科技文献的特征之外,也蕴含着文学的美感。宋元以来,中国古代文章学继续发展,大量的经部文献被吸纳到文章经典之中,作为经部文献的《考工记》,成为后世工艺书写的标杆。宋人陈骙著《文则》说:“大抵文士题命篇章,悉有所本。自孔子为《书》作序,文遂有序……自有《考工记》《学记》之类,文遂有记”,“《考工记》之文,榷而论之,盖有三美:一曰雄健而雅,二曰宛曲而峻,三曰整齐而醇。”陈骙从文体渊源上,将《考工记》作为记体文的源头,并且较早从文章学角度,分析《考工记》风格、文法、字句(42)陈骙著,刘明晖校点:《文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9、28页。。宋林希逸撰《考工记解》,也注意于章法、句法、字法(43)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段,谓“以下将言工匠之事,先如此总叙以起语”,又分析文句说“前后错综,文字自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册,第5、6页。。元人陈绎曾《文筌》称:“《考工记》善叙事,句法变化,字样古雅。”(44)陈绎曾:《文章欧冶(文筌)》,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9页。明清文人以文学的眼光重新解释经典,《考工记》也成为文士评点的经书之一。明人林兆珂作《考工记述注》、旧题郭正域撰《批点考工记》、徐昭庆撰《考工记通》、程明哲《考工记纂注》等,极力称扬《考工记》善于文理变化,分析其字句章法。徐光启撰《考工记解》,对于《考工记》文法有多处眉批标注研究写法(45)王星光、符奎:《徐光启〈考工记解〉探析》,《复旦学报》2011年第4期。。清方以智《文章薪火》也称:“《考工》《檀弓》《仪礼》叙事状物,俱以简尽。”(46)方以智:《文章薪火》,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四册,第3211页。明清的文章选本也选录了《考工记》,如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选录六条,并言:“今录其多半为作记之祖。”(47)贺复徵编撰:《文章辨体汇选》卷56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9册,第2页。明人屠隆编《钜文》以文格归类文章,《考工记》即选入“奇古”类(48)陈梦雷编撰,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第75848页。。曾国藩编撰《经史百家杂钞》,本着经世致用的思想,多选经、子、史类文章,“杂记类”即选取《周礼》中“梓人”“匠人”“轮人”“舆人”“辀人”“弓人”“矢人”等篇,一方面是将文体溯源于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古代工匠技艺文体的重视。

综合来看,《考工记》以记体而列于经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在文本于经的文学传统中,《考工记》被追认为记体文的源头。在具体的修辞学研究中,《考工记》以奇古、简尽、善于变化的记事叙物风格受到推崇。记体始于记事,属于应用文字,记体源于《考工记》抑或《禹贡》《学记》,前人各持其说。清人恽敬《与王广信书》中说:“记之体,始于《禹贡》,记地之名也;《考工记》,记工作之法也。”其说较为融通,并明确将《考工记》归于为记工作之事,“其体当辞简而意之曲折能尽之”(49)恽敬:《与王广信书》,国学整理社编:《大云山房文稿》补编,上海:世界书局,1937年,第230页。。从文学审美上明确了这一类文章的记事风格。《考工记》的工艺学内涵及其独特的记体书写方式,在经学以及文章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宣扬,后人在记工艺的文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其风格。

《格致书院课艺》中,选评者对于善于以中国文法讲西学的文章非常欣赏,如1890年李鸿章所出的特课命题之一,问化学原质名称及中译问题,引导士人思考西学化学原质与中国本有之物关系,考察中西体用差别。第一名杨毓煇答云:“钾养淡养即中国之火硝也,使中国亦化而分之,即可得钾于硝之内,是中国虽无钾而实亦有钾也。钙于中国向无独生者……”一段连用八个“也”字,即模仿《考工记》中“粤无镈”段连用十二个也字。此段文上注评曰:“笔最醒豁,仿佛如读《考工记》粤无镈一篇。”(50)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2,第338,388、414页。第二名王辅才条分缕析一一指认西方化学元素为中国已有之物,文上注评称其“得以廉悍之笔以讲西学无难事矣”,李鸿章文后评:“笔力直追《考工记》,于彼学亦寝馈甚深。”(51)上海图书馆编:《格致书院课艺》2,第338,388、414页。可见,上层主考者对于士人以《考工记》文法书写西学格致表示非常赞赏。

中国古代传统轻视工匠技艺,相关的技术类文献传世较少,《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考工之属仅记载了《营造法式》《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两种,存目六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西方之器及其理,不得不溯源至经部的《考工记》,这既是宗经的思想惯性,也缘于传统技术文本的匮乏。《考工记》作为中国早期工艺文献的典范,既有官办手工业生产管理的制度章程性质,在具体的记载中,又具有文学艺术的美感因素。其创立的记工作体例,不仅是后世的文体模范,也是近代国人理解外来机器工艺的知识基础。近代开始大规模翻译输入西方器艺类书籍,译述者从传统工艺文本中汲取资源又超越传统之外,在这一历程中产生了新的技艺专家和新的工艺书写方式。

三、近代工艺文体书写:从文章之学到专门之学

晚清工艺学的兴起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书籍翻译开始。西方机器工业与中国传统的工匠技术之间存在着巨大隔阂,因此翻译中首先采用“华文已有之名”,从中国已有的技术书籍以及明清时传教士所著的格致书中选择译名(56)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王扬宗编校:《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93页。。徐寿在《汽机命名说》中自述:“船外行轮悉借古名,曰牙曰辐,惟辐辏之毂异制,亦名毂盘,其剗水之板,名曰轮翼,若暗轮则旋转于水中,线法尽合螺丝,可名曰螺翼矣。”(57)徐寿:《汽机命名说》,《格致汇编》1876年第一卷,第6—8页。其语言策略即采用假借古代的器械术语,指事会意,事不可指、意不能会则用象形。《考工记》“轮人”曰:“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58)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第17页。毂、辐、牙被借用来指代蒸汽轮船的部件名称,以便于理解。徐寿父子参与翻译的《运规约指》《汽机发轫》《汽机必以》等,被称为“精深微妙,无美不臻,而笔而述之者又复斟酌尽善,字字皆戥上称过者,以之作为工师之规矩,儒生之图籍”(59)《申报》1872年8月1日。。这些译述者用古文书写西艺,吸取了传统的工艺术语,精准而不失雅正之美,工师与儒生均可学习领会,在当时颇获好评。

相比传统工匠重构造、流程的经验性文本,晚清翻译的工艺书籍中涉及了“物”背后的物理、化学知识。比如《汽机发轫》中首先论“汽机公理”,即蒸汽机的原理知识,对汽、水的性质以及冷热涨缩变化的原理分析,如关于冷热变化,“物质加热更变有三,曰涨,曰镕,曰化。其减热而更变亦有三,曰缩,曰结,曰凝,适与加热相反”。又有解释水的性质,“水为杂体,而非原质。化学家业经实测,乃轻养二气化合者也。其理以分合之法徵之。可用金类电器分水为二气,又可再将二气同盛一器以电器复合为水。惟二气之体积,轻气倍大于养气,始得分合之率”(60)[英]美以纳、白劳那合撰,[英]伟烈亚口译,徐寿笔述:《汽机发轫》,冯立昇主编:《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机械工程卷第一分册,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7页。。虽然在翻译中略去了分合试验的具体试验步骤,而仅记录其方法(61)孙磊:《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但是其译文呈现出近代科技文章的新特色,使用专有的名词、术语,简洁而具体的操作程序叙述,说明对象的性质和特征,试验的设备及其原理等。语言精确、严密、简明、平实。徐建寅译述《汽机必以》,其中部分内容,已经有近代科普文的雏形。卷首“论造机公法”,讲汽机分类、真空功用、重物坠行之速与行动之重力、诸心力、摆与汽制球、助力器、面阻力等。论述蒸汽机相关的热力学、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等。比如蒸汽机利用真空的力,解释真空的含义:

清虚无物谓之空,一切气质俱无者即谓真空,真空之力与空气压力相较而生,非真空自能有力也。空气能压气内之物即如水能压水内之物,设鞲鞴之二面皆有水,则上面之水不能压鞲鞴向下,因上下抵力相等,如天平之两端等重也。取去此端之重,则彼端之重立显其力而下坠。同于去鞲鞴下面之水,而上面之水始显抵力也。故鞲鞴之一面进汽,而一面去其汽,则抵力亦显,去其汽即真空也。真空所显之力并非自有之力,乃因彼面有实力,此面无有对力所生也,所以真空不能自动汽机。(62)[英]蒲而著,[英]傅兰雅口译,徐建寅笔述:《汽机必以》,冯立昇主编:《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集成》机械工程卷第一分册,第172页。

由传统的“空”之内涵引申出真空的概念,真空的产生原理,以有形可见的水之力类比空气的力,更容易让读者理解。与水的力相比,真空的力并非自有的,相对的力作用下才产生真空。作者采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做比较等方法诠释真空这一抽象概念,语言准确,条理明晰,论述严密,已经具备了近代科学说明文的诸要素。

甲午之后,部分人士对于近代翻译西方科技工艺书籍的历史进行反思,认为所译之书“或仅为一事一艺之用,未有将其政令治教之本原条贯译为成书”(68)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适可斋记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0,91页。,指出只重视工艺制造并不足够。对于“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也予以批评,批评翻译者不通洋文,汉文不精,译文俗恶,乃至完全否定这一时期的翻译(69)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适可斋记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0,91页。。这种过激的言论,当然是对现实的挫败有感而发,但对于早期工艺启蒙的作用也是缺乏理解的。清末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西学刊物中,转向自然科学的介绍,涉及天文、地理、医药、卫生、声光化电等多种学科。20世纪初则以社会科学为主(70)史革新:《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知识分子更加关注西方的具体政制、学术文化。如今来看,早期的工艺启蒙和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遮蔽。

结 语

《清史稿》云:“中叶后,海禁大开,泰西艺学诸书,灌输中国,议者以工业为强国根本,于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或由旧学以扩新知,或抒心得以济实用,世乃愈以艺事为重。”(7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02,第13866页。洋务运动时期,社会上下对于西方工艺的理解认知过程,深刻地诠释了“由旧学以扩新知”这句话。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之下,时人通过追溯《考工记》重叙本土的科技、工艺制造传统,由此进一步接纳西方近代工业及其知识体系,《考工记》的中介作用相当重要。清末的工艺话语,正是在传统文献中寻找思想资源,并且与近代工业进行概念置换。维新派宋育仁《时务论》中说:“外洋之富,在工者四。凡一都会,率有工作厂一区,以至数区。或官督而工作,或民集股为公司。其出入一听于主厂会计,而百工服事受值焉。此《周官》考工之事也。”(72)宋育仁:《泰西各国采风记》,长沙:岳麓书社,2016年,第148页。以《考工记》中工作分工、生产、监管体系附会西方的工厂生产。张之洞《劝学篇》说:“工有二道:一曰工师,专以讲明机器学理化学为事,悟新理、变新式,非读书士人不能为,所谓智者创物也。一曰匠首,习其器,守其法,心能解,目能明,指能运,所谓巧者述之也。”(73)张之洞撰,李忠兴评注:《劝学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引申《考工记》“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的内涵,定义工师、匠人,近代工业体系需要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师与技术型的工匠合作,对于中国师徒相传的工匠传统表示批评。可以说,《周礼·考工记》成为回溯中国工艺学传统的思想资源,古时的官工之职被置换为近代的工业生产。近代独立的工学知识体系逐渐成形。清末科举改制,改八股为策论,旁及泰西艺学。后议开经济特科,其中就包括“考工”,“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74)经济特科,所试内容:以六事为一科,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电化诸学隶之)、考工(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后变法失败,经济正科并未举行。特科延迟至1903年举行。考试两场,均试以论一篇、策一道。覆试题目论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参见张希清等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46—647页。。后来京师大学堂七科分学,工艺科包括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电气工学、建筑工学、应用化学、采矿冶金学等,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

总体而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徐寿、徐建寅等人与外国人合作翻译的西艺书籍,开启了近代科技工艺的译述历程。《格致书院课艺》中的工艺策问,引导士人格物致知,探究物理。将《考工记》代表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与西方的机器工艺比较认知,发现异同,会通中西。《考工记》以其经学地位和文章学价值,成为近代士人理解、书写近代西方机器工艺的重要“资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应用技术类文章不仅仅是一种史料,更有其独特的文体特色和时代适应性。在晚清社会的现实需求推动下,传统的工艺书写,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早期的译述者取法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开创了近代专业的工艺书写体例,对中国近代文学演进的意义,值得给予足够的肯定。

猜你喜欢
考工西学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康熙皇帝的西学教师
《考工记纂注》评述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考工动态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考工记.桃氏》中未记载剑格之原因初探
怀念赵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