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性视角下长三角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0-05-29 07:58吴和成赵培皓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测度长三角协同

吴和成,赵培皓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21 世纪以来,专业化分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也不再局限于单一主体。创新全球化大势所趋。创新已经突破单一区域和单一产业的范畴,区域之间协同创新、联动创新已经成为区域之间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跨区域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实现不同区域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并能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各创新主体通过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资源与成果的方式,能够迅速占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这对于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 年,由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所构成的狭义长三角地区,无论经济增速还是经济总量均全国领先,被称作“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全球6 个超大城市群之一”。为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我国于2008 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意见的发布,意味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在2019 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又再次强调“要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三角地区尽管要素禀赋和发展条件优良,但要实现可持续协同发展,尚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瓶颈。目前来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根据行政区域来治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管理行政模式有关。由于涉及到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长三角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一体化格局,地区之间的相互竞争依然存在,跨区域协同创新依然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因此,找到制约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其总体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并针对实证结果,给出促进江浙沪三地协同创新绩效提升的政策建议。

1 研究现状

有关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很多研究以邻近性理论为研究切入点。夏丽娟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制度邻近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整体绩效虽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技术邻近性的倒U 形影响得到验证;地理邻近性并没有表现出对协同创新整体绩效的抑制作用。吴卫红等[2]从各省市创新能力和省市间的互动两方面出发,以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能力的相似性、耦合性和多维邻近性作为自变量,分析了其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毛磊等[3]以上海、苏州和杭州三地的动漫行业为研究对象的结果显示,认知邻近、地理邻近、组织和社会邻近是影响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因素。党兴华等[4]基于邻近性理论,提出了跨区域协同创新合作的概念模型,并以全国各省市为研究对象,借助官方统计数据,论证了认知邻近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 形关系、制度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正向与负向的影响。Kafouros 等[5]提出,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不平衡的制度发展对该区域的国际开放性,学术质量以及创新合作的绩效等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Sun 等[6]提出了跨区域网络的3P(Proximity effect,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Path dependence)机制,以中国区域间技术转移数据为基础,探究了邻近效应(地理邻近和经济邻近),依附偏好和路径依赖对跨区域网络的影响。除此之外,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解学梅等[7]通过对长三角316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主体、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地区之间的协同机制与网络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这些因素也会通过影响协同模式对协同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杨洪涛等[8]从知识转移角度出发,通过问卷形式,探究了知识的内隐形、可表达性、知识受体的接受意愿和知识转移成效等因素对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仵凤清等[9]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指出在跨区域合作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李歆等[10]则利用空间交互模型,分析了影响省际间创新合作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技术距离是影响跨区域合作的主要因素。Hegde 等[11]研究发现,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相似的社会结构会降低知识流动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臧欣昱[12]认为我国区域之间的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孙新波等[13]认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结果表明,创新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创新资源对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流程创新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环境仅对管理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马辉等[14]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创新资源的投入、共享知识的意愿和知识转移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有影响。黄菁菁[15]指出,企业规模、员工培训强度以及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等因素能够显著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提升。侯媛媛[16]则指出,跨区域创新合作影响因素分为环境因素、政策和制度因素、区域基础条件因素和区域间关系因素。

虽然目前对于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由于视角不同,侧重点不一,所涉及到的具体因素也是纷繁复杂;各种影响因素的定义之间虽有差异,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概念重叠性。

总体来看,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角度:一是邻近性视角,二是创新主体方,三是创新环境。现将文献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归纳为表1。

表1 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表1(续)

尽管现有研究有不同角度,但邻近性视角下的研究结论更有解释力,因为其利用的客观数据可以减少主观变量给结论带来的偏误。另外,已有研究以回归模型居多,自变量的增加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候选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造成参数估计的偏误,由此,造成结论的解释力存疑或下降。不可否认的,探索是更为深入理解问题本质的途径,但模型的自然属性仍需关注。因此,基于模型的研究变量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跨区域协同创新相关问题研究,邻近性是一个自然的切入角度。特别是在我国行政区划明确的特点下,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三替换为:特别是在我国行政区划明确的特点下,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三角等协同创新区也说明了邻近性在构建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区中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从邻近性视角来探讨长三角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问题。

2 理论分析与变量设计

本文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考察不同维度的邻近性对于协同绩效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地理邻近性对于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原因如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之间的连接性大大提高,沟通成本降低,信息共享和远程意见咨询更加易于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克服了地理距离所带来的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高低与地理距离已经没有很显著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地理距离并不会对整体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另外,有学者指出,地理邻近性并不是协同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地理邻近性是通过强化其他维度的邻近性,间接地使区域之间交流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制度邻近性、经济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2.1 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1.1 制度邻近性

制度邻近性是指创新主体之间所实施制度或受相似的制度约束的相似性。具体可分为正式制度相似性(法律等)和非正式制度相似性(文化准则、价值观念和习惯等)。

当制度邻近性过低时,各主体之间的正式制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缺少社会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体系,这不利于各主体之间的共同学习与创新。随着制度邻近性的不断提高,创新绩效也会相应提升。由于制度邻近性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不同类型企业为了增强合作,都会采取彼此相似的制度。制度邻近性将个体或组织的集体行动“粘合”在一起,降低了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成本。制度邻近为异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协同创新绩效的提高。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制度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

2.1.2 认知邻近性

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异构组织知识的互补性,但是将外部知识或技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不容易,因此,想要提升协同创新绩效,各个创新主体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吸收能力。认知邻近性可以用各区域之间知识技术的相似性来解释。当创新主体之间具有相似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时,他们就比较容易实现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换。

关于整体协同创新绩效与认知邻近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学者认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协同创新绩效随着认知邻近性的增加而提高。当两个区域之间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传统观念时,其协同创新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如长三角的吴文化、吴方言以及传统习俗、珠三角的华南文化、粤语以及生活习惯,京津冀等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认知邻近性的提高会促进合作双方的协作意愿,加强双方的协作关系。可以说,较高的认知邻近性犹如协同创新的粘合剂。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认知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 形特点。创新绩效与认知邻近性之间的关系应该如图1 所示。当认知邻近性过低时,双方会由于专长领域的巨大差异性而产生交流上的障碍;而认知邻近性过高,双方知识结构趋同,会导致创新能力的缺乏。

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创新所要求的是异构组织知识的互补性,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通常有利于创新。但是当认知距离过小,也就是两者的知识结构几乎一致时,其互补性就会大大降低,协作主体之间并没有多少互补的知识或技术可以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就变得不是那么必要。各创新主体之间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会逐渐形成区域保护主义,导致区域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协作共享会较为抗拒,所以过高的认知邻近性也会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抑制作用。另外,认知邻近性过高,很容易导致知识的溢出现象。由于知识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屏障,不同组织之间始终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但是,知识的不完全转移性使得知识在组织之间发生溢出,当认知邻近性过高时,这种溢出现象更为明显。

图1 认知邻近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认知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 形。

2.1.3 经济邻近性

经济邻近性是指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程度。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R&D 资源结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关,地区的工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完善,各创新主体所获得的创新资源也会较为丰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比例会大大降低。另外,经济上的差距也会导致两地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会较高,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传统的制造业等行业可能会占很大比例。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两地更容易实现合作,进行协同创新。基于上述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经济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

2.2 变量设计与数据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8—2016 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专利数据来源于IncoPat 专利数据库,发表论文数据来源于ISI 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下面详细说明各影响因素测度指标的设计。

2.2.1 制度邻近性

关于制度邻近性的测度,本文从地方保护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地方保护主义是指,各地政府站在本地区优先发展的立场,制定的各种保护地方利益的政策。长久以来,行政边界制约了我国跨区域的合作创新,从而降低了协同创新绩效。短期来看,地方保护主义能够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刺激当地经济,带动就业。但长远来看,地方保护主义会在各区域市场之间竖起一道屏障,这对于区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非常不利。在地方保护主义很严重的情况下,区域之间的合作会变得异常艰难,合作所要花费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实际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当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创新能力下降,最终因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而被淘汰,这也会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对于地方保护程度的测度,这里采用价格法,用分地区的零售价格差异来测度[17]。记为 (degree of local protection),且满足以下关系式:

对于市场化程度的测度,这里以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报告为依据。党兴华等[4]在测度区域间的保护程度相似性时,采用两者指标的比值与均值的乘积作为度量。这里借鉴其做法。一方面要考虑到两个创新主体之间市场化水平的比较,可以采用两地市场化指数的比值进行比较。并且在计算两者比值的时候,始终采用较小者除以较大者的计算方式,这样,比值越接近1,两者在市场化程度方面就越临近。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两者在多高的层面上相似。在同样的比值下,测度指标的绝对大小也会影响协同创新绩效。

以 (Degree of marketization)表示市场化程度相似系数,且满足以下关系式:

2.2.2 认知邻近性

目前对于认知邻近性的测度方法,主要是从工业结构相似程度和技术相似程度两方面来考虑。

工业结构相似程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同构程度。我们利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计算。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是由联合国工业研究中心所提出的一种测度邻近性的指标。具体表达式如下: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以符号 (cognitive proximity)来表示创新主体和之间的认知邻近性。且有:

2.2.3 经济邻近性

关于经济邻近性的测度,党兴华等在测度区域间的保护程度相似性时,采用两者指标的比值与均值的乘积作为度量。这里借鉴其做法[4]。一方面要考虑到两个创新主体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可以采用两地经济邻近性测度指标的比值进行比较。并且在计算两者比值的时候,始终采用较小者除以较大者的计算方式,这样,比值越接近1,两者在经济方面就越临近。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两者在多高的层面上相似。在同样的比值下,测度指标的绝对大小也会影响协同创新绩效。

这里采用创新主体之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与均值的乘积作为两者经济邻近性的测度指标。以符号 (economic proximity)来表示创新主体和之间的经济邻近性。则:

式中, 和 分别表示和 地区的人均GDP。

2.2.4 协同创新绩效

协同创新绩效的测度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合著论文数以及合作申请专利数多用于协同绩效的测度。党兴华等[4]利用我国30 个区域之间的合作专利数来测度协同创新绩效。夏丽娟等[1]基于产学联合专利数据探究了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曾婧婧等[19]以合著论文数作为科技合作的测度值进行了相关研究。Hoekman 等[20]以合作论文与合作申请专利数作为跨区域合作的测度指标,运用重力模型,探究了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对欧洲29 个国家的影响。单一的合著论文数或者合作申请专利数,虽然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协同绩效的水平,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够较全面的对协同创新绩效做出客观的反映。因此,本文借鉴Hoekman 等人[20]的做法,分别以合著论文数以及合作申请专利数作为协同创新绩效的测度值,来探究其与多维邻近性之间的关系。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通过上文的相关分析,现在建立如表2 所示的回归模型。其中,模型一和模型二主要用来探讨和研究单一的经济邻近性和单一的制度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三用来探究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 形关系是否成立。

表2 模型

3.2 平稳性检验

为了确保回归的有效性,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有必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LLC 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平稳性检验结果

可以看到,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可以进行模型3.1 的求解与分析。

分别利用合作专利数和合著论文数作为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测度值,采取混合最小二乘法对上文3 个模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4 和表5 所示。

表4 以合作申请专利数为因变量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表5 以合著论文数为因变量的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从表4 与表5 的结果来看,用合作论文数和用合作申请专利数据分别来测度创新绩效,所得到的结果大致相同。

从模型一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单一的经济邻近性会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H3得到验证。

从模型二的结果来看,制度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假设H1得到验证。

从模型一二中,认知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模型三中,当加入认知邻近性的平方项之后再回归,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且认知邻近性的系数显著为正。因此,认知邻近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为倒U 形,且目前来看,江浙沪地区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处于曲线的右侧。认知邻近性已经对协同绩效产生了抑制作用。假设H2 得到验证。

图2 认知邻近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三地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制度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经济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邻近性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绩效提升;认知邻近性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为倒U 形。目前来看,江浙沪地区之间的认知邻近性较高,已经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了抑制作用。制度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实证结果,我们认为:

(1)着眼发展全局,缩小制度性差异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保障。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江浙沪三地政府的一个基本共识,但长三角各地的制度设计仍存在较大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进程。从局部最优到全局最优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破除行政壁垒。

目前,长三角各地区在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政策、交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各地区政府应共同努力,调整相应的政策。让制度称为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2)避免产业趋同,差异化发展道路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江浙沪地区认知邻近性较高,也就是其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似度较高,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江浙沪之间由于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使得其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目前来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协作关系并不很合理。为了避免产业趋同,各地区政府应采取合理引导、积极鼓励的措施,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不断加强分工协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使各地区之间的产业链能够做到相互对接与互补,促进协同创新。江苏和浙江作为制造业大省,应在提高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的竞争力作出努力;上海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区域,应把降低商品和服务产出交易成本作为目标。只有长三角地区的“制造成本+交易成本”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形成所谓的“成本洼地”,长三角地区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3)缩小经济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然要求。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通过较少交易成本使参与方受益,也能够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目前,长三角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仍面临许多屏障。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政府一直强调本地区的经济产出,而先进的技术与知识能够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希望当地的先进技术产业能够一直留在当地,从而形成所谓的技术壁垒。这种观念和做法会使得地区之间的联系减少,技术交流也会变得更为困难。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基础基于先进技术和管理要素的流动。从经济发展规模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是今后区域经济由大到强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各地区要摒弃客观存在的强烈的区位本位利益,逐步消除分散主义的竞争格局,推动区域共同市场内部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动能,由此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猜你喜欢
测度长三角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Rn上的测度双K-框架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