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
古人言“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懂书法的都知道,写小楷是最见功夫的。
小楷为什么被喜欢?魏晋以来,大凡官方文书、科举试卷、诗文著录、典籍抄本、佛道经卷等,多用小楷写成,小楷在古代文事活动中,看似基础,而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写一手精美的小楷,成为士人们具备高度文化素养的一个典型标志。
所以,小楷个头虽浓缩了,但是美起来,动人心魄的力量不亚于榜书、摩崖。历史上的小楷,总共可分为两类,用老百姓的话说,一种是胖的,一种是瘦的。“胖”的代表是钟繇,其传人有祝枝山、王宠、傅山、刘墉;“瘦”的代表是王献之、赵孟頫、文徵明、溥儒……总的来说,“胖”的 古朴,散淡,“瘦”得精致,优雅。小楷可以有多漂亮,可以这么说,好的小楷美得摄人心魄。
譬如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因仅存十三行,所以这个碑帖在书法界又被称为《十三行》,字数虽不多,但字字珠玑,整体虚和简静,灵秀流美,神韵犹存。被称为是小楷极则,是小楷书法中的经典。
又如,钟绍京的《灵飞经》。唐朝佛教道教都比较昌盛,印刷术需要大量的佛经,于是抄经体书法应运而生,然而抄经体书法里良莠不齐,但钟绍京的《灵飞经》是抄经体书法的杰出代表作,清朝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形容《灵飞经》之美“如新莺歌白啭之声”。
而此幅《心经》,取法于南北朝时期写经,骨肉均匀,主笔突出,点画呼应,轻重有变,章法布局合理,巧拙互参,欹正相搏,风格统一。在此类小楷用功底颇深,出帖努力做到游刃有余,不拘小节,属于精细清秀派,既脱凡俗又潇洒大气,欢迎书法爱好者交流学习,多多批评指正。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动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看似火热的书法界,真正能够沉下心去钻研,书写楷书的人越来越少,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大学生更是百分之九十没摸过毛笔。我们不禁要问,优秀传统文化,谁来传承?
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的书法,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科技日新月异,人的情感变化却微乎其微,时代不断变迁,人的审美体验却能跨越千年。美的作品能给人审美愉悦,书法的实用功能虽已降低,但其艺术价值丝毫不受影响!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能有这样一群勤奋好学的书法爱好者互相交流,齐头并进,对传承书法意义重大,我们坚信,植根传统经典,紧随时代步伐,抒写个人情感,不断奋进,创作出楷书精品,这些探索是有时代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