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珊
摘要:绘本,也叫图画书,顾名思义,就是用图画讲故事,学知识,构建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的。纵观小学语文绘本教学,大多数只停留在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层面,忽略了绘本教学的有效深度。
关键词:画面;语言;展开想象
一、绘本图画的魅力
我们的阅读差不多是从图画书、连环画开始的,而绘本故事的图画其实是另外的一种“语言符号”,这些图画给了读者极为开阔的思考、想象的空间。正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绘本图画背后所潜在的能量实在是不可小觑的“言外之意”。绘本教学正应该跳出概括图意的禁锢,让学生一页一页地去发掘,在师生相互启发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的能力,要在绘本(图画)中感悟、在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一般来讲,我们在阅读图画书的时候,只是关注于内容情节和图画,而很少关注图画书的版式。一个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他心中肯定有一个全盘的考虑,肯定知道什么文字配什么图画,什么情感配什么色调,包括整个书的页数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例如,获得“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团圆》为什么多用这种圆形的画面?其实就透露着它的主题,用这种板式来表达“团圆”。当我们仔细地“阅读”图画时,画中的一切甚至会跳出纸张,帮助我们看懂并思考所读绘本的真正意义。
二、绘本故事的意义
绘本中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生动的图画给孩子预留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尽管阅读绘本的多数是低年级学生,以及识字量还不够丰富的孩子,但是他们可以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会不由自主地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作为教者,我们就要依托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大卫,不可以》1988年一经出版,就获得“凯迪克大奖”,入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绘本,并且这么多年来依旧畅销。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它,因为绘本中调皮的大卫能與自己产生共鸣,每次孩子们都听得哈哈大笑。而它深受妈妈喜欢的原因,则是绘本的最后“宝贝,来这里”“大卫乖……我爱你!”这两个画面说出了亲子教育的心声——即便妈妈们天天喊破喉咙“不可以”,但妈妈依然爱你。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会用引读的方式来处理故事情节,孩子也会伴随这个调皮、捣蛋的大卫发出阵阵欢笑,随之,老师反复追问:大卫在干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你有过这样的类似经历吗?像大卫一样的孩子就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罪犯,等待老师、家长甚至自己的批评和审判。其实,儿童文学不是用“对”和“错”、“好”与“坏”来评判的,就如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那般自由,那般肆无忌惮。绘本故事就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教给孩子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生命本真的价值,去发现童年之美。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应该归结在一个爱的动作上,无须说教,不要提问,而是应该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让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得到爱的滋养。
三、绘本教学的策略
小学阶段,语文绘本教学研究还处于阅读指导的层面,而教师在绘本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教学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串联画面,训练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检索重要信息的能力。而培养这种信息检索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串联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一幅幅画面如卷轴般呈现出来。一本绘本(图画)书放在桌上,它时刻会激发起我们再次打开它的欲望。《不一样的菲尔克先生》这个封面就很奇怪:菲尔克先生把自行车倒过来,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下骑。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菲尔克,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极致。我们从封面上猜想,这是不是讲一个荒诞无稽的故事?可是当我们真正去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们知道菲尔克先生的与众不同就是他的魅力所在,而不仅仅是因为他把胡子变成了小辫子,穿着一身登山的衣服,更因为他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追逐大众潮流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遵循内心的人。作者用这样一种奇妙的手法,吸引我们去思考:菲利克斯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最后有没有赢得比赛?作为教者,就是要把握绘本带给我们的这种奇思妙想,帮助学生自主勾连画面,感受到主人公丰富且笃定的内心世界。
(二)捕捉亮点,训练语言
绘本总有一些引人深思的细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这些都应该是绘本教学的亮点,更是我们教者的教学点。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视角与绘本面对面,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创新地探究,让学生与绘本的图、文融合在故事情节里,读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以《我爸爸》为例。学生在反复读的时候,慢慢发现:整个插图中都有光芒出现,有的是太阳的光,有的是月亮的光。父亲睡衣纽扣里面就有一个太阳;在舞台的幕布后面就有一道光芒;晾衣服的绳索上,云朵做成了他的背光,晾晒的那双袜子上面也有太阳。教师追问学生,你觉得为什么会有光芒呢?为什么是太阳的光芒呢?孩子在反复阅读、细心观察后说:这是爸爸的地位,像太阳一样,这是对父亲的爱。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答案。“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有这样像太阳的时候吗?快速回忆,学着小作者的样子,夸一夸你身边的太阳。”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在小的细节中铺展开来。
(三)巧妙引导,训练想象
绘本的画面精美,色彩丰富,强烈的既视感表现出的人、景、情更直观,更立体。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绘本时,遇到故事的转折处,可以停一停;遇到故事的高潮处,可以说一说;遇到故事的结尾处,可以议一议。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格林威金奖的获奖作品《等爸爸回家》,所讲述的故事就是一个小男孩站在海边,在等爸爸回家。原来,小男孩的爸爸是一个矿工,在海底采矿。在这里,最重要的线索是图画中使用的大量黑色。这种布局给读者的视觉造成了一种压迫感,同时也透露着某些危机感。而小男孩到海边墓园去看望爷爷的情节暗示他的爷爷也是一个矿工。这本书讲了一个等候的故事:海底的矿工是个高危职业,小男孩的爸爸是矿工,意味着他随时随地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每天离开家,都有跟家人告别的一个仪式。小男孩盼望着在海底采矿的父亲能够平安归来,这也成了孩子每天的仪式。越是这样的平淡,越让人感到他们的生活其实是不容易的。故事的结尾暗含了将来小男孩也会接爸爸的班,也会成为矿工。看上去,这好像是对于一个家族历史的描述,其实是对孩子人生轨迹的一种预言。等爸爸回家,其实等的是一份责任感的回归。我们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慢慢品味,不断地去丰富感悟,我想这才是绘本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以,串联画面、捕捉亮点、巧妙引导绘本教学和阅读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奇思妙想伴随着一个个问题,撞击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带来无尽的诱惑。同时,绘本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阅读中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更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卫平.接收来自童年的讯息[J].人民教育,2014(9).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13(9).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