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中 翁国成
摘要: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成长历程,教师要把握好阅读教学的根本,从教学内容入手,通过不断阅读,加深对文本的认知,让阅读教学富有层次感,更容易在教学中操作,为阅读教学搭建框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阅读,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如何唱好这一出戏?老师们想了很多方法。其实,阅读是有层次的,只有把握好每个层次,我们的课堂才有真正的知识含量和思维含量。
一、初读夯实基础
初读不知文中意。所谓初读,就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文本,对文本的内容不熟悉,阅读起来有难度。因此,初读文本,重在将文本内容读通读顺,解决文本阅读最基础的问题,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体,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字词的认读、识记与理解完全可以由学生们自主完成并掌握。学生初读时,老师可以提出诸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的要求,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可以通过字词教学来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二、再读概括整体
再读已是文中人。学生充分初读文本,字词关一过,教学便可向前推进,让学生再读文本。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概括。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对高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则是:“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
很多用心的语文老师从低年级开始,就适当设置这样的问题:通过阅读,你知道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当然,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因为把长文读短并不容易。如果引导不力,孩子们表述得要么太简,甚至用课文题目来代替;要么太繁,等于在复述课文。为了训练孩子们达到更好、更准确的表达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搭个台阶,进行阶梯训练。最初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来引导,随着年级的上升,填空形式会被提问替代。以《三顾茅庐》为例,在教学时,可提出:谁拜访谁?如何去拜访?结果如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文本的主体内容便了然于心,并在这样的训练中慢慢掌握了概括文本的方法。
三、精读重点取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读的重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赏词品句,在一字一词中体会人物情感,在一句一段中丰满人物形象,最终达到文字品析、语言训练的目标。以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为例,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主要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行,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文章共描述了“江边景色、把酒相送、长久伫立、写诗抒情”四个各不相同的场景,但这四个场景却表达了相同的不忍分别的情感。
有的老师解读“江边景色”,抓住一个“藏”字,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眼前美景无意赏,不舍之情心底藏”,用景物的绝美来反衬这份沉甸甸的不舍;有的老师抓住“把酒相送”中人物的对话,尤其是李白的那几句吟诵,把对孟浩然的尊敬与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遍又一遍的品读中,学生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上,目睹着一出送别的绝唱;有的老师则抓住李白久久伫立在江边,激发学生思考:李白在想什么?推波助澜,把两位诗人往日吟诗作对、携手出游、把酒言欢的场景再次展现,深切体会李白心中的万般不舍;有的老师把那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教学重点,抓住 “‘烟花三月的江上,为何李白却看到的是‘ 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把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的意境完全体会出来。
其实,就一篇文章来说,在短短的一节课中,需要讲的太多太多。我们无法将这些都完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只需抓住一两个场景,下足功夫,同样能成就一节好课。
四、品读赋予情感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不断地赏析词句中,学生会渐入佳境,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文本中主人公的遭遇便能感同身受。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当读到历经千难万险完成的《国榷》被偷时,学生们的心情随之沉重。在品读“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时,这一串数字不再是死的数字,仿佛披上灵性的外衣,成了谈迁一生付出的最有力的证明。孩子们在读中一定能感受到失之巨痛,同时也品鉴出谈迁再次完成《国榷》的欣喜若狂。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背景资料和对比阅读,来增进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提升对人物情感的认识,进而达到情感共鸣。例如,只有了解了辛弃疾的一生,才知道《清平乐·村居》中他对“茅檐低小”的喜爱与向往;只有对比了杜甫一生的诗作,才知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何是他“生平第一快诗”,才能真正体会“漫卷诗书喜欲狂”;只有走进了阿炳的生活,才能深切体会《二泉映月》中对人生千回百转的感叹……
五、悟读挖掘深度
一语点醒梦中人。悟读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穿行于文本,如何跳出文本,站在更高处去看待文本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其中,有认知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更多的是对文本内容的不同见解。
孙双金老师在执教《开天辟地》一文时,采用古今文对照,全面品读,使学生深刻感悟了盘古为了人类而舍弃自己的伟大精神。但今文恰恰是对古文的解读,在改编过程中,很多地方缺少了根据。教学时,孙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天地伊始,一片混沌,盘古何来的斧子和凿子?又如何有光?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更容易理解“混沌”一词,也有了质疑文本的动力。苏教版教材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金子》,故事很简单,讲一个人跟风去挖金,结果一无所获,差点饿死。就在他决定离开时,发现这里的土地很肥沃,适合种花,最后通过种花获得了真金。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围绕“付出总有回报”,引导学生体会想得到“真金”必须付出努力。可文本仅此而已吗?不,文中主人公前几个月挖金没有付出吗?他付出了,付出的比种花付出的还要多。可为何没有回报呢?教师引导学生对这几个问题不断地讨论,最终提高了认识:“付出总有回报”的前面需要加上一个重要的条件——选择正确的道路。
六、赏读拓展延伸
语文功夫在课外。语文教学源自课外,也应该回归课外,因为教材选取的一篇篇文本仅是个例子而已。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需要阅读的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例子是为了让学生能读一篇而读百篇。赏读就是在全面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了新的、更高的认知,有了读类似文本的能力,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完《三顾茅庐》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常有以“三”字开头的故事,请你找一找,读一读,了解故事情节,评价人物形象。
这样的教学,无非就是让孩子们用学习《三顾茅庐》的方法来解读《三进大观园》中的刘姥姥、《三借芭蕉扇》中的孙悟空、《三拳打死镇关西》中的鲁提辖。如此,守住自己的阵地,开拓更广阔的战场,语文教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了。
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板块,通过层次教学,让学生在文本中畅游,既丰富了知識,又积累了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层次文本阅读教学真正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们学会文本阅读。当然,这些层次并没有先后主次之分,很多时候是相互融合的,关键是老师如何运用好文本、解读好文本、延伸好文本,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宽视野,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品味。
参考文献:
[1]孟翠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0(10).
[2]陈鹤琴.怎样做小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婉华.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J].青年探索,2005(06).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