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垒
摘要:情境教学已经成为物理概念教学的常用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情境资源,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机械的、浅层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比热容”的概念教学为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创设情境:结合物理学史创设情境,利用类比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情境教学;物理概念;“比热容”
在初中物理中,“比热容”的概念极其抽象,是第一个由三个物理量定义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只有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發现,亲身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才能解决这一大教学难点。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物质的比热容”一节的教学,谈谈在概念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结合“比热容”概念建立的历史,创设物理情境,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脱离物理学史设计的实验情境,会让物理概念建立得牵强。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无法实现对学习情境的深入理解。追寻“比热容”概念建立的过程,英国科学家约瑟夫·布莱克首先将“热量和温度”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布莱克经过大量反复的实验,终于发现:同样的物质,物体的重量(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所需要的热量也越多,并且成正比;并进一步发现:重量(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热量也不同。用公式表示出来:
Q=c·m·(t-t0)
比例系数c,布莱克把它叫作“比热”。
【片段1】
师:同学们都烧过热水,要将水烧开,怎样减少加热时间?
生:加大火力,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
师:油炸食物需要烧热油,标准大气压下,油的沸点在2300C-2500C,水的沸点是1000C。初温、质量都相同的两锅水和油,用同样大小的火力加热,谁先沸腾?
观看视频:油先沸腾。
师:同一时刻,水和油谁吸收的的热量多?
生1:油温度高,油吸收的热量多。
生2:加热方式一样,加热时间也相同,油和水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师:加热方式相同时,损失的热量一样,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也相同。200多年前,人们也是这样错误地认为“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直到英国科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将一块00C的冰和77.80C的热水混合,发现冰吸收了热量,温度并没有升高,仍是00C。他认为温度和热量是两回事。
师:同一时刻水和油吸收的热量一样多,为什么油先沸腾(油升温快)?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加热水和油,油先沸腾”引入,巧设问题,切入学生认识的误区“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热量多”。结合物理学史布莱克的研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释疑,为后续的教学扫清障碍。
【片段2】
实验探究:水和油吸热升温的现象。
师:试着找出探究的问题涉及几个物理量?
生: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收的热量。
师:布莱克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同样的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所需要的热量也越多。我们要比较水和油吸热升温的现象,需要控制哪些物理量相同?
生:质量和加热方式相同。
师:我们可以将水和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加热时间)。
学生实验:将质量相同的水和油装入相同的烧杯中,用同一酒精灯加热,记录温度升高200℃所需要的时间。改变升高的温度,进行多次实验。
师:我们发现了布莱克得到的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结论显示出物质的一种热学性质——吸热能力。那么,水和油谁的吸热能力大?
生:水。因为水升高同样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多。
师:布莱克经大量研究,发现热量可以用公式表示出来:Q=c·m·(t-t0)。公式可以变形得到c=Q/(mΔt)。最初布莱克把比例系数C叫作“比热”,后来人为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用“比热容”来反映不同物质对吸收热量的容纳本领。
【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找到“比热容”概念中涉及的三个物理量,顺着布莱克的发现历程设计实验,让实验探究顺理成章。
二、创设情境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利用探究得到的实验结论,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水和油吸收的热量一样多,油先沸腾”。学生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进行类比迁移,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认知屏障。
【片段3】
教师在水平桌面上放两个横截面积不同、高度相同的烧杯。
师:如果把这两个烧杯装满水,谁需要的水多?谁的盛水本领大?
生:大烧杯b。
教师将等质量的红墨水倒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液面高度的变化。
师:容纳能量(热)的能力不同类比容纳液体的能力不同,吸收热量的多少类比盛水的多少,升高的温度类比液面高度的变化。大烧杯b容纳液体的本领强,放入相同的液体,液面升高得少。试着解释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的变化。
生:“比热容”大的物质容纳能量的能力强,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少。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结论解释概念引入情境中设置的问题,前后呼应,主题突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三、物理概念回归生活,通过生活情境,深度领悟概念的物理意义
根据“比热容”概念的内涵:“比热容”大的物质吸热(放热)能力强,温度不易变化,教师可以从这两种表现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学生已经亲历了探究的过程,建构了“比热容”概念,可以自行分析:“为什么海边中午沙子烫而海水凉,傍晚沙子凉而海水温?”“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进行冷却,热水袋里装水取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在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巧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是构建物理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多样化呈现的物理情境,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融合共进。学生在对概念积极的建构生成过程中,完善了概念网络,能够运用学习策略和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友兴.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19(2).
[2]朱文军.基于物理学史的比热容教学[J].物理教学探讨,2017(10).
[3]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J].人民教育,1999(2).
[4]吴志明.促进深度学习的问题驱动教学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2).
[5]唐晓挺.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问题的相互融合:初中物理教学中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J].物理之友,2015(2).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