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大学生在特殊疫情期间居家或隔离时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机制与策略,从积极自我、积极改变两个大的方面,阐述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启示和方法,为提升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能力,适应特殊时期的心理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居家防疫或隔离;心理调适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特殊疫情,打乱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对居家防疫或隔离的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个强大的不可控的应激源。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来自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应激反应。此时,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情绪中心应对策略就变得行之有效了。比如,建立和维持可以提供支持的朋友关系,尤其是向那些可以吐露深层情感和想法的朋友倾诉和宣泄。用认知重建和幽默看待应激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利用放松和运动调节高度紧张的情绪等等,虽然它们不能改变应激源的程度,但它们可以控制应激源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具体的启示和方法如下: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居家防疫或隔离期间自我心理调适的启示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自我心理调适研究正逐渐转向人的积极方面,尝试用人的天赋潜能和积极力量解释重构自我心理调适的心理能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心理调适不仅是基于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更是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观念上、行为上、认知上、策略上进行调适,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和谐发展。
1.首先是和谐人格的培养。
和谐人格的突出表现是能够和谐生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人格特质是乐观、爱、希望、勇气、创造性、智慧、能力及人际交往技巧等特质,这些特质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心理调节促使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疫情期间或者是独处或者一家人长时间相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处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正是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
2.其次,重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能力的培养。
在正确的时间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解决所面临困难。大学生调动自身积极力量,能够培养和形成外显的优秀素质和能力,表现为乐观主义、利他行为、尽职尽责、高自我效能感等品格与行为。这些自发地从内而外的觉察、反省、觉悟、认识、改变就形成了个体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体现在疫情期间大学生能自觉的安排好生活、学习,对自我进行管控,乐观面对现实,科学理性分析网络疫情信息。
3.最后,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韧性特质的形成。
积极的人格特质可以促使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悦纳自我,接纳他人,独立自尊,人际和谐。具有积极人格乐观特质的个体,对未来期望会是积极的、乐观的。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发现困境的意义,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调整自身状态,坚持目标并努力去实现。乐观的解释风格总是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和特殊的原因,采用积极方式评价他人和社会并能形成积极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强大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增强面对压力事件的承受力和调节能力。大学生提升个体心理韧性可在面对任何疫情时不至于产生无助、无望等消极情绪甚至恐慌或无所适从。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居家防疫或隔离期间自我心理调适的培养方法
1. 发掘积极人格因素,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潜能开发。
增强抗挫能力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学会合理归因,养成乐观解释习惯。在面对心理压力、心理冲突及情绪困扰时,能够转变消极负面的自我认知,积极归因,促进情绪转化与问题解决。鼓励他们发掘自身优势和特长,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开展成功想象,积极自我暗示,提高认知能力。
2.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动性。
幸福和欢乐情绪会促进个体积极进入社交关系,从而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成功解决问题并引发个体的改变和发展。培养良好心境,形成合理的需求与期望,形成合理的期许,从而充分体会到积极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情绪基础。积极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形成乐观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自己丰富主观幸福体验,发展健康稳定的情绪情感。
3.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保障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外部环境
相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内部保护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界支持同样是促进个体心理积极潜能实现的力量。父母、老师、同伴好友等给予的物质和情感支持都是帮助个体培养健全人格特质的重要条件。父母的接纳和认可,教师的肯定和关爱、同伴好友的理解与陪伴、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情绪情感,对于缓冲遭受逆境后的抑郁心境,促进个体适应改变的现实环境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4.建构积极的心理认知机制。
要接受客观现实,积极悦纳自我。促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他人,以尊重理解、包容共存、竞争共赢的态度对待他人,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有效解决问题,理性积极地解释疫情期间具体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满意度。
5.形成积极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
积极的自我调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有效的自我心理预防和保护机制。善于积极自我调控的个体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安慰、疏导,并进行自我激励。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生命的最终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决定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蕴藏的生命发展动因,发掘并专注于个体自身力量,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我调控,是战胜当前困境、保证自身心身健康和预防感染的根本所在。
无论来自自身、家庭、环境的改变,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发展新的技能,在有效处理这些挑战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结果,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幸福感,沉浸体验的改善以及我们人格力量的全面加强。大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积极接受挑战,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艳波 杨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策略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2]Alan Carr著 郑雪 等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3]栾海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
[4]刘 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
作者简介:段青青,(1982-6-),女,漢族,籍贯:四川江油,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学,医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