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00-2019)

2020-05-28 02:29刘伟亮谢红
高教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劳动教育大学生

刘伟亮 谢红

摘  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拟对近20年国内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做系统梳理,从劳动教育的意义、内涵与形式、存在问题与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得失,明辨未来研究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0-0133-05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intends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research on labor education of domestic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20 years, summarize the meaning, content and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actice paths, analyze gains and losses, and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direction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research summary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亦成为学者和高校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国内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近20年的研究做系统梳理,以期总结成果、分析得失、明辨方向。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热度与研究水平同步提升

笔者以“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00-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文献资源进行检索。通过信息筛选、甄别后获得同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相关文献资料171篇,其中期刊论文147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4篇,但学术著作方面仅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刘向兵,2019)、《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李珂,2019)等少量成果。从研究趋势来看,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热度与研究水平逐步提升,2010年以后研究成果数量呈明显增长态势,接近占文献总量70%。究其原因,一是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1]的教育目标;二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问题愈加关注。梳理过去20年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和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学术研究与教育进程主要依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重要文件与通知来推动,研究与实践动力具有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基于学术层面、教育问题的本体研究不足。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成果:在辩证分析中深化发展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之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过去20年,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是从“自由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认为“劳动教育是引导人向自身本质复归的实践活动”[2],“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以在劳动中体知真善美为生命之根”[3],“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适应的目的性行为,更是人性有机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表征,是追求自信、自尊、自重的解放过程”[4],全面印证了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思想。

二是从“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方面。认为“五育”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劳动教育应该独立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育的重要平台,强调“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劳动科学和技能的教育是高校智育的重要内容,劳动能力的锻炼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劳动者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5]。

三是从“人才强国”,建设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方面。“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需要一大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6]。楼锡锦、薛书敏等学者认为通过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实习实践、劳动法律法规教育及劳动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知识及技能,培育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掌握现代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能,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劳动托起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的劳动者大军,离不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

四是从“以劳育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学者们认为“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7],是一种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劳动教育在理论联系实践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推动学生产生责任感、荣誉感、协作精神、坚毅品质、劳动习惯等很多意想不到的思想观点”[8]。脱离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犹如无源之水,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

五是从“以劳促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方面。李珂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实践导向的一致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过程的一致性。“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能有效地调动人的各种潜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9]。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之辩

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的科学界定是解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对“劳动教育”认识模糊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科学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基础。学者们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等学科基础,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导向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与原则,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进行了持续论证。

一是“从属”与“并列”的关系之辩。从《辞海》《中国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大词典》等工具书对劳动教育概念的界定来看,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习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但通常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智育和实践教育的形式或内容之一。“对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来说,劳动教育是另一类别的教育、另一个层次的教育,它不能、也不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0]。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重新确立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重要教育内容”[11]。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之外,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创造劳动幸福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者和教育界普遍认为“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而是意味着不可或缺。“五育并举”并非内容的简单叠加,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辩证统一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是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之辩。学者们认为劳动教育内容和目标主要涵盖知识技能与思想价值观培育两个层面,而思想价值观培育是核心内容。如黄济先生从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认为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方面,在学校的劳动教育中,二者兼而有之。[12]檀传宝则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 和养成劳动素养 (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 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3]劳动教育、劳动观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三个概念不可混淆使用。劳动教育内涵更广,包括劳动观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习惯与劳动品德养成等层面内容,不能以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代替劳动价值观教育,更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它是既兼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又兼有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有自我服务,也有公益性活动等的劳动”[14]。也有学者从劳动链条发展的角度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展,如班建武认为“生产和消费是一个完整的劳动链条得以有效运转的基本要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涵盖消费教育”[15]。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现存问题之辩

学者们普遍认同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16]的基本判断,认为劳动教育缺失严重,亟需“补课”。

一是作为劳动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劳动价值观需纠偏、劳动能力需提升。学者们通过问卷调研、一对一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与劳动能力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大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劳动认知模糊、劳动情感淡漠、劳动意志薄弱、劳动行为缺乏、劳动能力不足,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偏向智育,忽视了劳动教育;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社会不良价值观与风气的负面影响,如简超宗、张永红调研发现,67.2%的人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持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64.2%的同学表示在大学假期期间偶尔会做或几乎不做家务[17];家庭原生态劳动教育缺失。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以往更为优越,普遍被父母过度爱护,剥夺了劳动机会,生活在“襁褓”之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现象很普遍;部分新闻媒体存在不良导向,宣扬“不劳而获”“一夜暴富”,对“网红”“娱乐明星”的宣传报道多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可以说“在大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相对的培育劳动价值观土壤”[18]。导致大学生长期脱离劳动,存在“个体本位”思想,存在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片面、心理素质差、不善集体协作等问题,违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偏离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二是作为劳动教育主体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认识缺失、工作缺位。从劳动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来看,顾建军等人认为目前劳动教育政策不健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缺失,缺乏课程标准、系统化教育内容、教学保障与教学评价。从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实践来看,认为“大部分高校未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教学中也缺少劳动教育的渗透”[19],劳动教育理论内容缺失,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并未形成融会贯通。从笔者对国内高校近五十所高校的调查了解来看,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缺位,未被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在日益完善的后勤社会化服务背景下,学生日常劳动教育不足、劳动机会少,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劳动教育平台也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明显缺陷。学校、家庭、社会单打独斗,要求不一,并未形成育人合力。各大高校在资源配置上、政策推动上还是存在明显短板,缺教师、缺时间、缺场地、缺保障。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之辩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对高校提出了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学者们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引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阐述。

一是將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加强价值引领,凸显劳动教育的导向性,把培养劳动素质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结合起来”[20],在观念层面 “以大劳动观、大教育观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21],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宣讲、劳模进校园、庆祝五一劳动节、西部与基层就业宣传等教育活动,利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弘扬劳动模范、劳模精神,培育正确的劳动品德与劳动情感态度。

二是加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学者们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渠道,课程内容建设建议从“单独设课”与“结合融入”两个维度同时入手。一方面 “构建系统性、实用型的劳动教育课程”[22],从劳动发展史、劳动哲学、劳动价值观到劳动基本知识与技能、职业生涯规划,再到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學、劳动法等进行系统规划、科学讲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完善教学设计,融入行业法律法规、科技创新、实习实训等劳动教育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加强专业范围内的技能培训,使之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动手应用能力”[23]。滕青、杨汝奎、方美君等学者提出,要在日常管理中、教学管理中、教学模式创新中强化劳动教育。在课程实施层面,吕文清建议课程实施渠道综合化,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家庭社会参与;课程实施形式深层化,参考项目式学习,引进任务驱动、情景探究、实践实验、协作分享等要素;课程形态统整化,课时宜集中不宜分散;课程评价作品化,可采用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24]

三是重视发挥劳动实践的锻炼与教育平台作用。学者们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加强劳动实践,坚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在劳动实践中学,在劳动实践中悟,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25]。主张劳动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活,“强化专业性劳动实践、创新性劳动实践、社会服务性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教育亲和力”[26]。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打造高校教育基地,让学生真正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

四是强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一是从制度政策建议层面,建议为劳动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教育质量需求的劳动教育关键事项。[27]加强劳动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实现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一体化贯通教育,分类分层施策,注重有机衔接;二是从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方面,认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在利用好学校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发挥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28],积极发挥好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劳动教育的支撑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另外,“大众传媒在劳动观教育宣传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9],媒体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三是从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学者提出“探索建立劳动教育督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与科学选才的考评指标依据”[30]。部分学校也制定了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核心指标之一,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参考依据;四是在建议加强劳动教育资源保障,包括在积极开发校内外社会实践场所资源、专兼结合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保障需求。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是国内教育学界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领域。综合学者们2000-2019年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意义、内涵、问题与路径的研究,可见目前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撑体系和科学的教育实践体系,主要为经验之谈,实证研究较少,研究存在外生性、表面化、碎片化等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支撑体系亟待完善

大学生劳动教育必将是未来教育体系研究的重点领域。目前,劳动教育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的解读、外在意义阐述与具体实践,忽视了对劳动、劳动形态及劳动教育内容本身的研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劳动的社会价值与人本价值、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等问题的阐释仍然不足,整个劳动教育理论支撑体系需要不断丰富。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体系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新形势、新对象、新要求,从大学生教育实践领域来看,劳动教育仍然缺少有效的政策保障,缺少对整个教育系统劳动教育开展的科学顶层设计,教育实践活动缺少“章法”,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特点,大学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内容与机制的有机衔接、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机制问题研究需要深入,以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

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反应较慢,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认识仍不到位,课程化劳动教育体系的研制任重道远。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劳动的主体、内容与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有新内涵,对“00 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劳动教育文化与教育氛围、劳动教育新方法、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大学生劳动观念的自我培养与劳动实践的自我设计与践行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需要更加全面深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政府网.(2010-07-29)[2020-01-2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162.

[3]李珂.嬗变与审视-劳动教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21.

[4]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04):10.

[5]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

[6]李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14.

[7]馮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

[8]王丽娜.“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12.

[9]田华,李兴军.浅谈高校开设公益劳动课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170.

[10]瞿葆奎.劳动教育应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并列?——答黄济教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1.

[11]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8-12-27.

[1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7.

[1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

[14]王丽娜.“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8.

[15]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01):23.

[16]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0-07-29)[2020-0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17]简超宗,张永红.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及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9(08):72.

[18]刘向兵,李珂.论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J].教学与研究,2017(04):86.

[19]李敏.高校落实劳动育人应畅通“六个渠道”[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50.

[20]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87.

[21]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92.

[22]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17.

[23]宋敏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1):19.

[24]吕文清.劳动教育需要“四个进化”[N].中国教育报,2018-11-07(09).

[25]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09).

[26]李敏.高校落实劳动育人应畅通“六个渠道”[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4):51.

[27]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 (07):93.

[28]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71.

[29]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08):93.

[30]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05):18.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劳动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