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东
大疫当前,有太多的故事,当然,也应有太多的思考。
向中国伸出援手的日本,眼下也正经历着“口罩荒”。据日本媒体报道(援引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数据),日本国内家用口罩近10亿个库存,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已经售罄。但观察人士指出,“口罩荒”并未在日本社会引发剧烈的“口罩慌”。
在日本,口罩可以刷出滿满的存在感:地铁上,它是上下班高峰期的安全感;身体抱恙,它是利己利他的社会礼仪;餐馆饭店,它是服务行业的质量保证……更别提“花粉季”,琳琅满目的口罩会占据各大化妆店、便利店的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特别的季节风物诗。
日本社会对口罩的态度,也许跟日本式的责任思维有关:管好自己,尽量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这种通过戴口罩折射出的高度自律感,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酝酿出了对待危机的态度: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好自己的事。
更重要的一点是,功夫下在平时,从最坏处打算,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不仅仅是口罩。在日本,防护储备和训练是一个社会性的全民课题。让外界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他们在灾难面前的秩序感。
其实,这种秩序感并非凭空而来。有专家指出,从公众感受的角度,重大事件仿佛都“突如其来”;然而,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对灾害的日常化管理,应该是常态。
日本的全民口罩姑且不论,说说我们的教育一有一种底线思维,叫“有备无患”。要备好三堂课。
一是备好信息技术课。
2020年初的这起“黑天鹅”事件,让所有学校被迫踩下急刹。响应“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从2月10日起,线上学习风起云涌。然而,与这一片繁荣与繁忙相并行的,除了有序与点赞,还有杂乱与埋怨。因为,这条轨道目前尚不完备一超大流量突然涌入,相关平台、不甚相关的技术工具不堪重荷;处在起步阶段的平台各自为政,功能残缺,体验欠佳;电子产品的副作用又令人如此惶恐……
“危”与“机”始终相伴而生。“黑天鹅”事件过后,我们需补上新技术的应用与学习这一课。
我们要知道,人类所处的地球,注定无法摆脱疫病、环境问题,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高悬头顶,人类社会各个组织系统都必须找到有效的预防风险途径。随着学生不断提升的核心素养和自主管理能力,他们急需“私人定制式”的学习方式;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即便离开校园,他们同样需要学习。此时,信息技术课的介入,能够很好地助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助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夯实。
二是备好现实生活课。
疫情让我们回到一个元问题:学习什么?匆忙之下,学生学什么内容?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得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此时正好可以安排一些疫情防护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寓教于乐的网上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度过愉快的假期。
是的,其实我们可以早些为学生准备几节现实生活课。这些现实生活课中可以有这样几个主题:
第一,生命。
生命之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珍惜生命?我们怎样珍惜生命?我们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瞬间组成的,珍惜生命也在于无数个细微的行为。
珍惜生命我们要懂得:戴口罩,勤洗手,远离人群密集的场所;饮食适量,清淡少油,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忌暴饮暴食;早睡早起不熬夜,少玩手机多运动……疾病来临时,首先攻击的是免疫系统差的人群。我们无法预知可能遭遇的疾病,但能让自己健康、强壮。
第二,英雄。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少年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应该崇拜什么样的“英雄”。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的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轻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
是的,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匡正教育的导向,不断补充与完善教育的内容,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李四光、钱伟长、袁隆平等科学家,钟南山、李兰娟等生命的守护神,于漪、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才是应该被崇拜和追随的“英雄”。
第三,敬畏。
病毒究竟从何而来?对17年前的SARS病毒和这次的新冠病毒进行分析后,专家们认为与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有关。表面上看,这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欲望,使人疯狂。然而,从根本上来讲,使人疯狂的,不是欲望,而是傲慢。
刘慈欣在《三体》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弱小和无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傲慢,让人失去了敬畏之心,以至于一次次突破底线。放眼看去,无论是对自然的掠夺,还是对同类的戕害,都源于自以为无所不能、不可战胜、可凌驾于一切法则之上的傲慢。在惨痛的教训面前,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有所作为”。那些拿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健康开玩笑的,是可耻的“无所畏惧”;而那些明知自己将要面临生命的严峻考验却依然挺身而出、逆向而行的,才是勇敢的“有所作为”。
第四,担当。
面对电视里每天都在播放的一线动态报道,看着身着厚重防护衣,高度警惕、认真护理的医护人员,往往一工作就是十个小时以上,吃不上一口饭,喝不了一口水,即使精疲力竭,仍要咬紧牙关。此时,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更让人沉重的是,除了超负荷的辛苦,他们还时刻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时刻都有可能倒下。但这些白衣天使却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这是担当。
当然,在这场战役中冲在最前面的,不止有医护人员。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循着疫情这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走出医院,走进街道、社区、部队、党政机关……循着由日期生成的页码,去寻找冲在这场战役最前面的更多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奋战视为使命,视为担当;他们,振臂呐喊、迎难而上;他们,正直、坚强、无畏、忠诚。
三是备好学科经典课。
当下,许多教师为了线上教学准备新课之外的教学内容,但苦于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而“无米下锅”,只能盲目应战。
虽说最好的學习内容应该立足历史、面向未来,在传承与创新中打破教材世界的二元对立,走向“世界是最好的教材,教材是真实的世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亘古恒常的文化知识,其内核一定是学生人生底色的必需储备。
经典的,一定是永恒的。
我们可以早些备下这些经典课。
我所在的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在这次“停课不停学”中,为什么相对从容些?主要得益于学校平时已经准备了相当充足的“米”和“油”。
语文学科,我们立足“诗词里的季节”“南京城里学语文”“小古文里的大世界”等系列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请校内有专长的教师录制微课、微视频,已储备了40多节。疫前,录制的内容定期在南京科教频道播放;疫期,编入了学校延长假期的课表并通过玄武区“学乐云”平台和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被区内外同行广泛使用并赢得了高度评价。
数学学科,围绕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展开。学校数学团队提前进行顶层设计,努力开发“长小娃必备的数学思想方法”教程搭建课程框架,以微课方式呈现,已经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素材。“统筹”“转化”“画图”“极限思考”等关乎数学本质的内容,有效弥补了课本内容的不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再加上定位于“感受性学习”的弹性要求,动态、卷入式的呈现方式,使学生脑洞大开、欲罢不能。
其实,何止是这几堂人生“大课”?!疫情进展、专家访谈、防护知识等,是很好的文化课;人人参与“疫情阻击战”,是很好的综合实践课;关注疫情进展,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病毒知识、医疗水平等,是绝好的科学课……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我们除了上述的底线思维,是不是还应该有些挑战思维?
如此,我们要准备的还有很多——
比如,要让学习型家庭成为教育的“最基础组织细胞”;
比如,要让学生走向更大程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
比如,要让学习方式加速走向任务式与挑战式;
比如,要加速课程与资源的平台化进程;
比如,要加强智能化教育新评价,展开规模化应用;
疫情如同择人而噬的洪水,防止“病毒洪水”的决堤,是当下中国全民应战的核心主题;疫情也是重启未来的契机,矫正人类的行为,化解“次生灾害”,应是全体教育人有所作为的领域。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