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昌群 刘淑娟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以人类口头或记忆的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口传心授和日常经验的积累,依靠着人的记忆及双手才能够加以传承。随着社会进步、科技的高度发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族风情;艺术生活;传承创新;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110-02
一、例举介绍艺术源于生活
众所周知,非遗传统文化是靠口口相传至今,在今天我们能保护的非遗文化是经过了几辈人的坚持,以下是笔者所要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蒙待央》。
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有一只奇特的队伍, 五十多岁的杨波是石硐镇水头村颜家湾组农民,父亲杨绍明是方圆几个村庄里的“芦笙王”,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杨波父亲在解放初期,曾多次代表息烽县参加贵定专区、安顺地区和毕节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艺汇演并获奖。杨波深受父亲的影响,对苗族芦笙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小便跟随父亲杨绍明学习祭祀中的鬼师和芦笙舞,在十九岁的时候曾跟随父亲到日本,表演《花鼓芦笙舞》。父亲过世后,他继承父亲的衣钵,开始单独掌坛并表演芦笙舞蹈。传承不只是到这里,杨波的儿子也加入到传承人队伍中,杨波的儿子说:“社会在不断发展,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没办法真正走上舞台,自己曾想过放弃。”那是什么让他坚持到现在,是因为“责任”,因为芦笙舞是杨波儿子的儿时记忆,芦笙舞在杨波那个年代是传男不传女的,想要将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自己就必须要担起这份责任。在这个例举中我们明显知道艺术源于生活。
二、例举说明以及形成的过程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三、苗族芦笙舞《蒙待央》艺术特色
(一)变步。变步又称为万能步伐,变步相当于军队军训的齐步,变步主要来源于生活的行走,只是以夸张方式展现。变步时需要头、手、眼神、道具以及脚步的整一配合,消耗的体力是普通行走时的二到三倍之多,整一配合的变步动作加上芦笙音乐的伴奏和步伐交错变化的节奏感,就带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杨老师说:“我所学的芦笙舞就是起源于生活,有的是老一辈的智慧,有的是农忙时节的动作,还有的是自己不断的摸索。”而变步是父亲交给他的。艺术讲究的是身体的合理配合,就拿简单变步来说,一个人的表演是表演,一个队伍整齐划一的表演那就是艺术了。
(二)大旋转。这个步伐很奇特,从我们这一代人(90后)的角度来看,这个步伐的起源可能是小学生跳皮筋,但是杨老师笑着解释:“在你们年輕人眼中这样的解释很常见,有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像,但是它的起源是我们秋季收割后常会使用到的一个道具(簸箕),在贵州我们农村人家总会种豆子,而在收的过程中大家都只要光光的豆,不要壳,这些豆有的大,有的小,在分离过程中就会用到大的小的不同簸箕,所以簸箕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会有的,在豆、壳分离过程中,有一个手法就是大旋转的来源了,将手上的动作运用到脚上,这是生活艺术的必备条件。”
(三)环山步。由名想起源,和山有联系,据杨老师介绍,这个步伐起源于苗族人民迁徙的过程。众所周知,贵州以山出名,在苗族人民迁徙的时代,科技发展还很落后,但是在迁徙过程中需要翻越这些原始的大山,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压低身体,降低重心,侧身行走,在这个过程中环山步就形成了。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手拿道具弯着腰侧身行走,左三下右三下,最具艺术特色的应该要属在这个过程中道具的运用,像是道具跟随脚步又像是脚步跟随道具,给观众的感觉是两者合二为一,像是在水中左右摆动的小鱼,这个步伐带有技巧性,音乐也属于平缓性的,如果不是专业人是踩不住乐点的。在聊天过程中,杨老师给出了标准答案:“一个动作的形成也是经过几辈人的智慧,在最原始的时候只是要弯着腰,侧身行走就好,道具没有过多的运用,之后发现,道具和脚步动起来会更加具有欣赏价值,所以就有了今天你所看到的像鱼一样左右游走的环山步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步伐的音乐鼓点辨识度比较高,单听音乐难度很高,但是鼓点很容易听出来,音质的转换会比较明显,不是专业人士也可以听得出来。在节庆活动的时候这个步伐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好教学的。
(四)冲对步。这个步伐主要是道具和手的配合。众所周知,苗族有很多重大节日,在这些重大节日里一定会有“打糍粑”这一活动,冲对步就很神似,两人一组相对运动,一人一组交换运动,都需要脚步和道具一起在芦笙音乐的伴奏下一上一下不断重复,左脚三次右脚三次,值得注意的是,在左右脚交换时需要带上头部和腰部动作,这时候眼神要跟着道具走,用杨老师的话说,就是“你人要跟你的道具和音乐融为一体”。在表演过程中我们最应该注意的是动作不能出错,可芦笙舞蹈队对伴奏人员的要求也很高,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没资格当伴奏者的。
(五)交筋步。这个传统步伐和名字很像,交叉反复出现,同一动作用不同速度展现。首先这个步伐不会出现在表演的开头,杨波老师解释说,这个步伐最大的亮点是鼓点,舞蹈表演离不开伴奏。在武侠小说中有这样的说法,即天下武学唯快不破,在这个舞蹈表演中有两处印象深刻的地方,一个是结尾的高难度动作;另一个就是交筋步出现的时候。交筋步法很能抓住观众的心,以慢为首逐渐加快速度,使观众的心跳也跟着加快,这是一个有灵魂的步伐。
(六)行径步。这个步伐的展现方式和名字很像,一前一后移动,加上一个艺术形态的旋转翻转,群体的演出会给观众带来气势上的压迫感,在这个表演过程中不仅仅有音乐的伴奏,还有表演者的脚步伴奏,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感觉,现场的氛围会瞬间被这种伴奏带动起来,给人更多的惊叹和意想不到,成功彰显了少数民族人民独特向上以及团结一致的精神。
(七)叠罗汉。这是《蒙待央》结尾时的高难度动作,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三个表演者,第二层是两个表演者,第三层是一个表演者。第一层表演者的站立位置很重要,他们站立的位置决定了这个动作能否成功,第二层的表演者决定了第三层表演者的安全度,这个动作需要做到快、稳、准。快:因为结尾时长不能拖拉。稳:表演者要稳扎稳打不能出意外。准: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要和音乐结尾的鼓点和伴奏配合到位。
苗族芦笙舞《蒙待央》的结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观众普遍反映很希望再看一遍,这不仅仅是一个舞蹈,而是一个作品,一个能抓住观众心的作品。在看的过程中,观众的心会随着表演者的动作、伴奏、鼓点忽快忽慢。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是这样,在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成长。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许多作家总是通过作品来表达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表达,更是对一个民族的精髓、精神的表达,而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几几辈辈人的努力,这些非物质文化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情怀和一个家族对文化宣传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四库全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160.
[3]论语·阳货[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14.
[4]朱立元.黑格尔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