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

2020-05-28 09:35朱家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仪式符号

朱家辉

摘 要: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自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的第15次国庆阅兵仪式。作为一项国家性质的政治仪式,它勾勒出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具有政治仪式的传播特性。与此同时,此次阅兵仪式也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大众媒介在传播阅兵式的过程中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进行了细致地呈现,从而建构了爱国主义、国家认同等意义,具有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层次的含义。

关键词:国庆阅兵;符号;仪式;意义建构

一、理论依托:仪式化媒介传播中的符号

仪式是一个有组织、有意义的符号象征体系,它们大多是非语言的,即不以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为载体,而是以视觉、触觉、听觉,可接触到的图像、动作等符号,它们的能指与所指有机结合起来并为人们理解、吸收、使用,就完成了一个符号传播的过程[1]。

研究特定的符号在政治仪式传播中的作用,既能带领我们深入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又能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符号体系在政治仪式意义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二、符号解读:对国庆70周年阅兵式人物、仪式方面的解读

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阅兵式保持了相对稳定、统一的符号体系,因此我们在解读国庆70周年阅兵符号的同时,也需参考开国大典以来历次阅兵盛典中一脉相承的传统符号体系。

笔者将仪式中出现的符号分为人物符号、器物符号、仪式符号,接下来将从这几种符号入手深入分析此次阅兵盛典如何达到其政治效果和传播效果。

(一)人物符号

符号是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载体,人也是整个仪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符号。阅兵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三种人物符号是检阅人、受阅人和群众。

以检阅人为例:国家领导人作为阅兵式中重要的人物符号,通过他的相貌、着装、讲话、动作等元素推動阅兵式的政治化表达。习近平主席在三小时的大会上始终身穿中山装,这与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的着装是一脉相承的。中山装是因孙中山首穿得名的,70年来历次阅兵式上国家领导人无一例外都身着中山装,这一安排重在表达对推翻封建政权、让黑暗的中国走向黎明的孙中山先生的崇敬,由此折射出新时期国家领导人“珍惜传统而又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亦展现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系”的亲民形象。另外,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发展成就,其中“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用凝练的语言体现出领导人高度的从容与自信,用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话说“就是把70周年来的成就言简意赅地概括起来,最后归结到两句话,确实可以称是斩钉截铁”。

由此,国家形象以领导人的具象化符号呈现在阅兵式,它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全方位、多感官传播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兵式也正是通过这种对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树立了国家权威,进一步推动全体公民的国家认同感。

(二)仪式符号

阅兵式是多个仪式环节有机组织起来的综合性仪式,它的传播诉求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仪式的象征性符号意义来传递的。

首先,庆祝大会伊始,天安门城楼前举行了隆重壮观的鸣礼炮仪式。56门礼炮,70声轰鸣,象征着56族儿女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春华秋实的拼搏,用一种庄严隆重的方式寓意着中华民族70年来努力拼搏的奋斗史。

另外,在今年的阅兵仪式中首次加入了“国家主席向党旗、国旗、军旗三旗行注目礼”的环节,这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崇高礼赞。这一仪式首先意味着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三重身份。其次,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旗帜凝聚着全军力量,这一仪式也意味着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一路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领导人民军队,以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导,面向未来塑造世界一流军队。

此类仪式的符号化传播将观众们带回到中华民族不懈斗争、奋勇拼搏的历史进程中去,并让他们在全然融入如今美好新时代的氛围中,由此培养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器物符号

相对人物符号而言,器物总是显得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而器物符号在庄严的阅兵仪式中是一种政治权威的象征,亦可称之为符号权力。只有理解了器物符号的象征意义,才能深入挖掘阅兵仪式的作用效果和政治意义。

以阅兵式中备受瞩目的重型武器为例,它们不仅是军事、国防实力的象征,更重要的在于一种国家主权、国家权威的展示和宣扬。在今年阅兵式中,最为惊艳的当属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41核导弹,它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撑,它的出现意味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志在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型,同时这更是在向世人昭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国际话语主导权的掌握。

三、大众媒介对阅兵仪式符号的传播解读

在仪式当天,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向观众发出仪式化传播的邀请后,就需要大众传媒用仪式化的手法进行传播,从而将象征性符号呈现在公众面前。

(一)多景别、多角度组合

阅兵式是一场叙事复杂、细节丰富的大型活动,这决定了大众媒介的直播是一项难度极高的传播活动。在直播的过程中,导播既要切出足够的大全景镜头以展示宏大壮观的阅兵盛况,又要给出丰富的细节特写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拍摄领导人时一般用近景偏仰角的镜头,以强调一种政治权威性。在表现阅兵方阵时多用远景镜头展示其整齐的队列、恢弘的气势,与此同时也会在展现方阵的间隙切入士兵的近景镜头与对战士面部表情、手中武器的细节特写,由此显示我军战士们英姿飒爽的气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品质以及保卫党、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对景别和拍摄角度的不断切换,大众传媒的直播活动让观众从整体到局部完整地观看了阅兵仪式的全貌[3],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听觉元素的氛围烘托

电视直播是声画并茂的一场传播活动,声音是整个阅兵仪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整场仪式的音乐演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主导,其使用的小号等乐器由于其特殊的音色而呈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雄壮的现场氛围,又由于其演奏规模十分庞大,达到了在广场上听到史诗般的声音”的要求。其演奏曲目包括《今天是你的生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等经典曲目,将公众带回到特定的年代,使人们对民族记忆产生强烈的共鸣。此外,今年还新增了《不忘初心》《新的天地》等十九大以来创作的新歌曲,引领观众沉浸在美好新时代的偉大成就中,并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力迈进。

四、象征性符号表达对阅兵仪式的意义

(一)一场大型的爱国主义教育仪式

此次阅兵仪式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强调了国家权威,回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并展现了当下我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人民生活的日渐幸福,呈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巨型画卷,引导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断奋斗,继续用汗水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二)发挥着社会整合、促进国家认同的作用

阅兵仪式通过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现,本质上达到了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无论是威武壮观的队列方阵、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热闹欢快的群众游行、热情洋溢的现场观众,都让我们同步感受到举国欢庆、共享盛世的热闹氛围,在这样共同的情感体验下,社会的普适价值观便内化于此,具象化地传达给了观众。

此次阅兵式将分散在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聚集在同一媒介空间中,共同观看此次国家庆典,在直播过程中用大家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消解了个性化的差异,让全体中华儿女为新中国的生日喝彩,为其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自豪,增进了国家认同感,建立了爱国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 钱庆义,张秋爽.非语言符号传播在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运用——以国庆60周年阅兵为例[J].新闻知识,2010(10),44.

[2] 孙卫华,肖爱丽.仪式传播的符号学解读——以1949年至2015年间我国六场阅兵式为例[J].当代传播,2018(4),13.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仪式符号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