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天堂,踏上那高原青色的山梁。我多想走进可可西里,深情地扑入她寂寞空旷的怀里。”
刚刚入秋,可可西里开始封冻。这正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考队员进入这片土地的最佳窗口期。趁着路已冻、湖未冻——他们在可可西里天寒地冻的严酷季节进发,深入腹地对近10个湖泊进行综合考察。
可可西里,号称千湖之地,她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极其多样的湖泊盆地和高海拔内陆湖泊地形。
绵延的沙丘、巍峨的雪山、碧蓝的湖泊、幽绿的沼泽、奔跑的动物,伴着冷风和白云,构造出这片神奇而圣洁的净土。这里既是人类的禁区,又是生命的天堂。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青海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可可西里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解读。
由于科考队的到来,可可西里这片土地,被賦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一次次实测、一组组数据,科考队员们科学地记录下这里所发生的变化,站在科学的维度,去描摹可可西里本来的样子。
陷车、严寒、缺氧……可可西里无人区,给了这群热情的科考队员常人难以想象的最残酷考验。高强度的劳动,不规律的饮食,三四十天不洗澡,长期与外界隔绝,身体与心理的双重考验,让人不得不感叹,可可西里的日子真的太难了!
然而,就像第一次青藏科考的前辈一样,这群年轻的科考入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团结协作、拼搏进取。
青藏高原科考——这个名词已存世四五十年,感召着成千上万的科考人员聚集在这面旗帜下。老一辈科考人员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也鼓舞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工作致知力行、继往开来。
面积扩张、盐度下降,可可西里湖泊的演变将如何影响气候变化,“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未来会如何发展、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亚洲水塔”是全球最重要的“水塔”,同时也是全球最脆弱、风险最大的“水塔”,应对“亚洲水塔”失衡,需加强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如果说第一次青藏科考的目标是发现,第二次青藏科考则重在考察环境变化。1990年,我国启动对可可西里的综合科学考察。29年后的今天,来自中科院青藏所的科学家们,更为广泛地深入青藏高原这片高天厚土开展科考研究,以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这对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期《可可西里》专题,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同策划、联合推出。本刊记者跟随科考队行程1400多公里,度过了3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为你讲述可可西里科考途中那些平凡的故事,记录那些不能被遗忘的时光,以及那些青藏高原科考和保护可可西里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谨以本刊,致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学家们!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