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废弹药销毁工作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官兵称之为“坐在火山口与死神打交道”;行驶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川藏公路,无异于“手握生死盘,脚踩鬼门关。”和平年代,他们奋战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
生死之间,只差毫厘。走进和平年代,虽然战火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中国军人始终奋战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守护着我们的幸福与安宁。
销毁报废弹药:“坐在火山口与死神打交道”
报废弹药销毁工作主要是采取分解、拆卸、烧毁、炸毁等方式。由于废旧弹药大多性能不稳定,在销毁处理过程中极易发生事故,因此报废弹药销毁工作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官兵形象地称之为“坐在火山口与死神打交道”。
在销毁炸药操作间里,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滇某销毁大队二级军士长肖忠勋正在进行一次实弹销毁任务。
在一个并不大的空间里,虽然弹体的数量有严格限制,但30多公斤的弹丸加上五六公斤的炸药,足以炸平一个山头。这样的威力,让肖忠勋他们在操作每一个细节时都格外谨慎。
按照销毁流程,第一步要将易爆的引信分离出来,引信看上去虽小,但它的威力相当于一枚手榴弹。销毁弹药的第二步,就是将废弃的弹丸搬到托弹架上,用夹具夹紧,然后卸掉头螺。
卸掉头螺,是销毁废弃弹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不能成功,在弹体已经密封的情况下,里面的弹药和弹丸将无法分离,安全隐患将大大增加。而这个弹丸上,头螺锈得不成样子,用手已经不可能将它拧下来了。
考虑再三,肖忠勋决定用钻头将锈死的螺丝一点一点钻废,以达到卸掉螺丝的目的。然而,快速钻动的钻头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在几公斤炸药上如此近距离高速转动,如果引发火源,后果不堪设想。
螺丝与炸药的距离只有短短两毫米,台钻每秒最低转速大约六七圈。肖中勋要想钻废螺丝、不接触炸药,必须在毫厘之间进行完全精准的操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鏖战,肖忠勋终于成功钻废了螺丝,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各种艰险的销毁战斗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弹药销毁兵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他们的赤胆忠诚!
川藏公路线上的交通官兵:“手握生死盘,脚踩鬼门关”
在中国西部,有一条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天险奇路”,是当年10万筑路大军凭着“叫河水让路,让高山低头”的英雄气概,从落差数千米的懸崖绝壁上一米一米艰难“抠筑”而成。翻越15座山脉,横跨5大水系,这便是川藏公路。
位于川藏公路线上的西藏业拉山垭口,仅仅36公里道路海拔落差就达到1800米,较多的崎岖回头弯又称“天路72拐”,是过往司机望而生畏的险点之一。连续下坡路段长达50公里,回头弯密集,驾驶员必须时刻准备刹车减速。
而在海拔接近4000米的觉巴山上,道路十分狭窄,一侧紧挨着山体,塌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面是接近垂直的峭壁,光是站在一旁都让人心惊。汽车兵驾驶着运输车,稍有颠簸,巨大的离心力就可能使汽车向一侧倾倒,后果不堪设想。行驶在这里,无异于“手握生死盘,脚踩鬼门关”。对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车技,都是巨大的考验。
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60多年来,为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藏区繁荣稳定,先后有近2000名官兵受伤致残,3000余名官兵留下终身疾病,近700名官兵长眠在雪山之巅。
在川藏线上,每隔数十或数百公里,就会有一座烈士陵园。车队每每经过,都会鸣笛或者组织官兵前去祭奠。
33年前,雅江兵站副站长马柯长乘坐的运输车在这里坠入山谷,马敏和马志辉兄弟俩永远失去了父亲。兄弟俩长大后,主动要求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雅江兵站继续战斗。
“这个兵站如同一条血脉,将我们和父亲紧紧相连。”马敏说。
先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川藏线通车60多年来,在川藏线精神的感召下,老战士倒下了,新战士补上来;父辈离开了,年轻人顶上来……千里川藏线上,先后涌现出上百对夫妻兵、父子兵、兄弟兵征战天路的感人画面。
一代代汽车兵们风雨无阻,在川藏线上往返穿梭,将物资与人员输送到有需要的地方,用青春和生命履行使命。
中缅边境边防战士:每一次巡逻都是生死考验
在中缅边境,边防战士们也同样面临着“道路”带给他们的挑战。
“山脚春意浓,山顶冰雪寒;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腾冲市高黎贡山气候复杂,人迹罕至。那里林海茫茫、沟壑纵横,处处都是悬崖峭壁,毒蛇、猛兽不时出现,令人防不胜防。
在湍急的河流上,用竹子和铁丝搭建的简易藤桥,就是他们通行的道路。藤桥两边高、中间低,桥面也仅有三四十公分宽。越走到中间,桥面晃动越大,而底下就是奔腾的河流。到了河水暴涨的季节,战士们从前可以顺利通行的渡河点也会被河水淹没。水性好的战士先把攀登绳系在腰上游到对岸,再让战友们拉着绳子过河。而到了河水较深的地方,战士们只能借助钢索通过。
对于边防战士们来说,每一次巡逻都是生死考验。一路翻山越岭,越过重重峭壁,他们忠诚地守卫着祖国的边防。
人人都有“历险记”,个个有本“生死录”。我们眼中的惊险经历,却是这些中国军人的日常。在最危险的地方,是他们在为我们坚强地战斗。致敬这些与死神较量的勇士,致敬勇敢的中国军人!(《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