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习题教学 把握教学立意

2020-05-28 02:30吴林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5期
关键词:反证法式子预设

吴林

课堂教学能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养,学生能得到哪些发展、形成哪些数学思想、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教学设计的意图和动机,也就是教学设计的立意.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划分,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的立意分为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人本立意,这三者正好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相吻合. 教学设计的立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对教法的选取以及对课堂生成的预设,它包含教学目标,又高于教学目标. 本文以笔者多次讲评同一习题的课例为例,阐述如何立足习题教学,把握教学立意.

一、三次教学实践及反思

题1(人教版选修1-2,P44习题2.2,A组第3题):在?驻ABC中,若三边a, b, 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

课例1:(新授课后的习题讲评)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堂. 很多学生的第一想法是先用余弦定理表示cosB,即:∵■=■+■,∴ b=■,

∴cosB = ■.

但学生运算到这步就找不到方向了.

师:这么复杂的式子很难找到化简的方向,也就是说直接证明会有难度,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间接证明.

师:很好!用我们刚学过的反证法.

师生一起用反证法完成此题,教师板书:假设B≥90°,则b为三角形的最大边,∴ b>a,b>c,∴■<■,■<■,∴■<■+■,这与已知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

点评:从知识立意的角度来看,教师讲授了反证法,也指出在运用直接法有困难时考虑反证法,传递了“正难则反”的思想,达到了“巩固反证法”的教学目标. 但是,教学停留在“反证法”本身,学生从形式上明白了“什么时候用反证法”,但“不用反证法行不行?”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通过这道题的讲解,学生哪些能力能得到提升?学生会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是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到的内容,也就是没有教学的立意,这是经验欠缺和准备不充分的表现.

课例2:(高三一轮复习课,课题:均值不等式)

课后,学生问:“老师,我考试时面对这种题想不到用反证法怎么办?”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不用反证法行不行?我后续研究了这题的解法,并写了教学反思.后来在高三复习课时,我改编此题,对教学做了调整:

题2:在ABC中,若三边a,b,c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0,■].

大多数学生的第一想法还是用余弦定理表示cosB,即:cosB=■.

师:这个式子似乎复杂到找不到计算方向,我们一起分析条件:■=■+■,这个式子是哪个“平均数”的结构?

生:a,c的调和平均数.

师:很好!其本质就是:b=■,调和平均数与其它几类平均数存在一组不等关系?请写出来.

生:b=■≤■≤■≤■(*)

师:这些不等关系能否用到此题?怎么应用到此题?用那个比较简便?

生:考虑到cosB=■,式中出现了a2+c2和2ac,所以用■≤■和■≤■应该都可以.

师:很好!请大家试试.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注意到a2+c2≥2ac,cosB=■≥■=■,从而求出B∈(0,■].

点评:教师有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学生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入学习情境,从分析式子结构入手,将几类平均数的不等关系应用到本题,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会有收获新知的成功体验,特别是将题2和题1比较,结果更精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说明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如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这个设计在知识和能力立意之上有“人本立意”的倾向.

但是,学生还是在教师预设的思维轨道上行走,在思维的起点和关键点,教师会有引导和提示,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另外,(*)式的结论是课标没有要求的,如果没有提前讲授,学生无法提取这个信息. 教师的提示点正是培养学生思维和素养能力的关键点,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化解和消除学习中的难点,促成教学生成,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造成“人本立意”高度不够.

课例3:(高三一轮复习,课题:均值不等式)

多年后,我仍以题1为例题展开了一次教学,很多学生的第一想法仍然是用余弦定理表示角B,即cosB=■.

师:这么复杂的式子,似乎找不到化简和变形的方向,大家想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生:判断cosB的正负.

师:很好!那现在的困难在哪?障碍是什么?

生:式子太复杂,化简不了.

师:仔细观察这式子的形式和特征,有没有什么联系?

几分钟后,生1举手回答:把它分成两块,cosB=■=■-■-1.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1:式子虽然复杂,但感觉分子前后“各自为阵”,所以想分开试试.

师:好,你的感觉很好. 有想法时,要勇敢地试试,才知道结果. 然后呢?

生1:还没有想到. 只是发现第一、二两个式子互为倒数.

师:很好,分开两块后的式子互为倒数,比刚才的特征明显,这个思路应该可行. 大家都想想,看能否找到解决办法?

生2:可以用换元法. 既然第一、二两个式子互为倒数,那么可设t=■,则cosB=t-■-1,是一个关于t的增函数. 接下来求出t的范圍,t=■≥■=2,当且仅当a=c时取等号. ∴cosB≥2-■-1=■,∴ B≤60°.

师:这位同学用换元法帮我们解决一个大问题,把复杂的式子简单化了,也注意到了换元法要注意新元的范围. 两位同学一起按自己的思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比题目要求的范围更精确.这个方法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大家给他们一点掌声.

学生的想法确实超出我的预设. 我按预设给出提示.

师:回到刚才思维受阻的地方:cosB = ■,目标是将式子化简,然后判断符号. 大家观察这个式子,你还会有什么想法?

生3:直接用均值不等式,因为a2+c2≥2ac,a+c≥2■,这两个式子同时在a=c时取等号,所以cosB = ■≥■=■.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3:我试过将式子化简,行不通. 受生1的启发,用整体的思想理解a2+c2,a+c,ac,我想用均值不等式试试.

师:很好,直接从式子的结构和形式分析,找到联系. 这是我们解题时的常用分析方法.

至此,学生们都很满意这题的解法了,但是离我的想法还有些差距,于是我让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并给出两点提示:(1)既然从cosB的结构分析,要消去b,并用到均值不等式,能否从条件开始就用均值不等式?(2)如果从判断符号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证明a2+c2-b2>0或者说比较a2+c2和b2的大小,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于是我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然后是小组展示.

组1:按老师的提示,将条件简单变形后得到b=■≤■=■,再将这一不等关系代入cosB,得:cosB=■≥■=■. 后来,我们组发现其实条件不变形,直接用均值不等式也可以:■=■+■≥2■,所以,b≤■.

组2:按老师的提示,目的是比较a2+c2和b2的大小,那么可以作商:

■=■≥■=2>1,所以,a2+c2≥b2,原题得证. 后来我们组还发现,要求出结果,只要把b2≤■代入cosB就可以得到:

cosB=■≥■≥■=■,以上各式均当且仅当a=c时取等号.

师:大家的表现都非常棒. 以上这些解法更简洁明了,看似很复杂的式子,经过我们观察、分析、研究,最后都找到了突破口. 所以,我们只要认真分析条件,把条件和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大胆尝试,一定能找到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有助于更好地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自己灵活解题的能力. 当然,如果对几类平均数的大小关系和结构熟悉的话,可以直接从条件出发解题[教师板书课例1中的(*)式]. 另外,大家想想,如果只证B<90°,还有什么想法?

生4:反证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4:当我算cosB时,算不下去了,我就想到了“正难则反”,所以想到了反证法. 但没有继续下去,不知道行不行!

师:很好,我们常说“正难则反”,不只是一种方法,而应该成为一种“思想”,请大家课后试试用反证法完成此题.

点评: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切入,不断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法,通过追问的方式暴露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相互进行方法的比较;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出声思维”中优化自己的解题思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学生的解法有思维回路时,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简单解法,而是提供方向,让学生自己发现更简洁的思路,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归纳与總结,有助于学生从本质理解前面的解法,易于将知识和方法形成串,结成网.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考虑了“传授什么方法,达成什么学目标”,而且考虑了“如何传授这些方法,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反思和表达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有较高的“人本立意”.

二、关于教学人本立意的思考

教师要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是“人本立意”的前提.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不可轻易肯定或否定;要引导学生做方法的比较,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解决不了新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练习不足或基础知识不牢固,有时可能是缺乏解题的信心,从而放弃了探究. 这类情感态度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

教师及时记录、反思和分享教学中的遗憾和发现,是“人本立意”的基础. 通过展现教师的思考过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树立乐于思考的榜样,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学情,为教学找到抓手和着力点,这种反思和实践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快. 通过对学生熟悉问题的挖掘和拓展能引导学生跳出“题海”,重视对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反思、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真正地将方法内化,将问题形成串、结成网,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综合化和应用化,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教学立意的三个维度不是完全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种包含关系:能力立意包含知识立意,人本立意包含能力立意.在教学设计时,三者是互相影响的,设计教学应以知识为起点,立意为落点,从人本立意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预设教学生成;教学立意的落实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抓手. 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传授何种知识,如何传授?培养什么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学到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得到?学生会获得什么体验,如何获得?将这些问题落实到教学方法、教学的具体环节中,落实到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就能更明确教学立意,也能将立意从无意识行为变为有意识行为,将教学立意从隐形变为显形.

注:作者系广东省严运华名教师工作室成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专项课题“全通教学质量监测平台(AMEQP)数据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号:1744300 26;课题号:334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反证法式子预设
反证法在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应用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反证法与高次费马大定理
点击反证法
三九变九三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