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
1.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久呆。阴雨天气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也不要在潮湿的地方久待。
2.保证睡眠时间。中医认为,缺觉容易伤脾,通常熬夜后所表现出的乏力、无神、肢体困重等,都是脾虚的典型症状。子午觉是中医养生学的一种说法,指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子时是晚11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如果经常熬夜,过了子时还在工作,肝脏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则无精打采,脸色晦暗无光,女性容易长出黄褐斑,出现痤疮、皱纹等。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午饭后人最容易犯困,此时可以小憩一下,舒缓紧张和疲劳,能有效地帮助大家保持心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3.均衡饮食。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养胃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吃些油腻、过咸、过甜或过辣的食物,而这些所谓的美食是最不易消化的,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清粥小菜清肠胃,清淡饮食的好习惯有益健康。
4.少吃生冷。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常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会使体内的湿气加重,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除了冰淇淋、冰镇饮料、冰镇水果等生冷食物外,还有一些食物属性寒凉,如瓜类、海鲜等,如果在不对应的季节食用这些食物,会使体内湿寒加重。
5.不要贪杯。过量饮酒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明代医家吴又可在其所著的《温热论》中记载:“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与之相抟。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6.坚持锻炼。四季都要坚持体育锻炼,通过养肾来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顺畅气血驱湿邪的目的。
7.不久坐。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头晕;气血不顺畅也会增加湿邪的侵袭。久坐办公时起身运动一下,有助于身体保养。
1.运动。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祛湿要从健脾补脾人手。因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下雨不便出门运动的时候,不妨在家按揉阴陵泉穴,能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穴时应取正坐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五禽戏中的熊戏是较好的健脾运动,可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身体仰卧,两手抱着小腿,抬头,身体先向左滚着地(最好在干净的地面上或家中地板上铺一层毛毯),再向右侧滚着地,左右滚转各7次。然后屈膝深蹲在地上,两手在身旁按地,上体晃动,左右各7次。练熊戏时,要像熊那样浑厚沉稳。熊看似笨重,走路软塌塌,实际上在沉稳之中又富有轻灵。
2.梳头。春季开始,白天工作时间相应延长一些,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在回家之后也要记得保健。湿气重的人头发比较油腻,经常梳头或做些头皮的按摩有助于驱除发质的湿气。很多读者有早上梳头的习惯,但是晚上梳头的人还是很少的。
这里教大家用我们的手指梳头,即“拿五经”。怎么做呢?先用五指分别梳理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回家略作休息以后,如此梳3~5次,每次不少于3~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梳3次。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还能防治失眠、眩晕、心悸、中风等。
3.泡脚。热水泡脚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推崇的一种养生方法,能够暖身体、补中气。通过热水泡脚能祛除湿气,达到养生的效果。
人体很多重要经脉都起源于足部。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天气闷热,常会让人感到疲劳困乏,特别是上班族,工作压力非常大,睡前可适当用温热水泡脚,让经络通畅,调节人体机能,既方便简单,也能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还能改善睡眠。
湿邪比较重的读者朋友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中药泡脚来排除体内的湿邪,达到祛湿保健的功效。可用藿香10克,苏梗10克,薏仁12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白术10克,猪苓10克,花椒10克,甘草6克。以上药物用水先泡半小时,然后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煮15分钟,然后连中药一起倒入泡脚水中,保持水温在45度左右。泡脚盆最好深一点,水多一点,没过脚踝最好。水凉了及时续水以保持水温,以身上微微出汗为度。
张永文副主任中医师介绍说,湿气通于脾。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脾虚湿困时,应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两种功效合二为一的冬瓜鲫鱼汤便是这个节气较好的食疗佳品。
饮食祛湿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利水祛湿类食物有黄豆、绿豆、金针菜、冬瓜等;清热祛暑类食物有西瓜、荷叶、丝瓜、黄瓜、芹菜、苋菜、甘蔗等;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茼蒿、茭白、竹笋、菜瓜、荸荠等;健脾利湿的食物有蚕豆、赤豆、青鱼、鲫鱼、鲢鱼、扁鱼等。
介绍几道保健养生祛湿粥茶饮,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各适量。粳米洗净后,与茯苓粉同时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炖至软烂,加盐与生姜粒,搅拌均匀即可食用。每日早晚分2次食用。功效健脾祛湿。
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盐、葱各适量。冬瓜带皮切成小块,与粳米一起放入砂锅,加水并文火煮至瓜烂米熟成粥状即可食用。每日上午和下午随意食用。功效利水渗湿。
双花饮金银花5克,菊花3克,绿茶3克。将上药置于杯中,冲入200毫升沸水,盖上杯盖,泡发10分钟后,加红糖10克。每日1剂,分3次饮用。功效解毒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