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邪伤人危害大

2020-05-28 02:29徐志瑛
家庭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湿气运化息肉

徐志瑛

什么是“湿邪”

“湿”字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天上的雨水、雾气、露水;地上有河水、湖水、溪泉;还有突发的;等,都带着“湿”。这些自然界中的水,中医称它为“外湿”。

人的生存离不开水。研究发现,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3天不喝水就可能出现重度脱水甚至死亡。但是,水过多也不行,尤其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湿”可从皮毛而入,或从足下而伤,中医谓之“湿邪”。日复一日,湿邪深入肌肉、筋脉、骨节、血管、五脏六腑等,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如肌肉酸胀、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皮肌炎、水肿等。

另外一种称“内湿”。人体中80%的成分是水,水在体内不停地运化流转,维持着生命活动。但如果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就会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内湿多因饮食不节,如恣食生冷酒醴肥甘之品,或饥饱失常,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所产生津微、精血不能运化输转所致。内湿在日复一日的过程中,影响了人体的内环境,使五脏六腑失于协调,特别肝脏疏泄失司,无法分解体内需要的精华;又因为湿粘滞容易停聚不走,郁而化火,火旺则把精津灼炼成脂、膏,沉积于肝,窜走于血管,影响气血的畅行,慢慢形成瘀血。内湿可以热化和寒化。热化后蕴结可以成脓,发生痈疽;寒化后成为积聚,使人体发生各系统病变,如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综合征、肾病、癌症等。

“湿”是“百病之祟

内湿、外湿虽有不同,但发病过程又是相互影响,两者都会造成脾运失健。那么,什么是脾运失健的症状?

这类病人因为湿重,常常感到头昏身重、容易乏力、思睡健忘、咽部多痰;慢慢会影响胃的功能,食后胃胀或痞闷,口腻、苦、干,或甜;体型开始发胖(肥人多湿),胸闷气短,皮肤瘙痒、湿疹、红斑;大便溏薄一日数次,便质粘腻不畅,甚至尿少,水肿、腹水;舌苔白厚、白腻、浊腻;等。妇女湿重可以引起湿浊下注,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增多、色黄腥臭,外阴瘙痒,等。如不注意及时治疗,病情慢慢加重,发生各种疾病。体检可见肥胖、体重明显升高、血压升高;生化检查可发现血脂、胆固醇、血糖升高,尿酸升高,肝功能损伤,等。B超检查可见脂肪肝。严重的可发生中风、心肌梗死、肝硬化、糖尿病、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所以中医称“湿”是“百病之祟”。

我在这里打一个比方,“湿”聚在一个水盆里,长期得不到太阳的晒,慢慢会长出很多的青苔,并慢慢增大、增厚;如果这青苔发生在人体的器官内,机体内就会产生症状,去医院检查可诊断为肺结节、声带息肉或结节、鼻息肉、肝结节、胆息肉、胃息肉、肠息肉、乳房结节、子宫内息肉等,最后慢慢增多、增大,就会突变成癌症。我在行医中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病人,体内五脏六腑中会出现多发性结节,或各处发生息肉,多到七八处,不知不觉地发生了癌变,虽然做了手术,但还是挽回不了他们的生命。我只能对他们说,“你的湿太重了,而且变成了瘤体”。

在浙江地区,每年的三四月份,细雨绵绵,有时可连续数月,所以“湿气”特别重。原有内湿的人很难健康度过这一季节。平时就头重脚轻,全身说不出的难受,有的待太阳一“大”,就会出现中暑症状。另一季节就是夏末与秋初之时,因为“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也是一年之间湿气最重的季节,人们把这季节称为“霉季”。如与三四月份合并,这霉季特别长。杭州人都知道“三月三落雨,落到茧头白”;“清明落雨做重霉”的气象语。如果不注意,“湿邪”会侵入你的身体。也有的人因为工作的关系,长期待在水中,蒸气闷热的环境也会使“湿气”侵入皮肤,深入体内。在这“湿气”最容易在体内聚集的环境中,应该注意重视。

如何预防“湿邪”

外湿如何伤人,大家很好理解。淋雨,或下水溏,或遇上了洪水,等,如果没有把身上的水擦干,冷风一吹,寒湿就容易进入体内。如在游泳池内身体不觉得冷,一上岸时反觉毛孔收缩稍有怕冷,此时也最容易感冒。特别是在夏天,出汗后热感反而加重,如果直接去吹冷风,就会造成寒湿随汗入侵肌腠。若此时正气虚衰,就会发生病变。这就是中医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先把汗擦干,换成干衣,避免吹风,保护自己不让湿随汗而入,就很少会发生疾病。

外湿入体,可采用祖国医学留下来的好办法,煮生姜水代茶饮。生姜味辛性温,入肺胃之经,有散寒解表、温胃化湿之功。中医方“葱豉散”是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民间常用方。葱白7个洗净、留须,加淡豆豉3克,生姜3片,花椒6~7粒,煎水代茶饮更有效。

中医认为,内湿是内生的五邪之一,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出现的综合性病理变化。容易产生内湿的人往往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损伤脾的运化,水液不化,聚而生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故脾失健运是湿浊内生的关键。《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不能运化在体内的水、液、精、血,滞留成湿。正因为有内湿的存在,在外湿诱引下发生机体突变,导致多种疾病。

要保护好自己的脾,必须保护好胃。因为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胃是水谷之海,受纳食物,通过脾气的化生才能变成精血;又在脾气的运化下和肝肺心协同作用,输送全身,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所以说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嘴,调整食谱;而且饮食要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饱、不过饥。名医葛洪说:“若要衍生,肠胃要清。”《内经》又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全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我国传统的饮食方式,低脂、低糖、低热卡、高维生素,清淡鲜美的佳肴。

湿重的人开始没有什么症状,仅仅感到乏力,此时应该称为“亚健康”。经常喝酒、吸烟、大量饮咖啡、不合理饮食、肥胖、夜生活、夜间工作、吃夜宵者及更年期妇女等应特别注意。对于肥胖者、湿重者,建议每天自查舌苔,如舌苔白、厚、腻,口虽干但又不愿意喝水,口粘腻而苦,口臭、大便溏而粘腻等,可初步诊断为“湿重”。推荐每天取白萝卜500克,不去皮,洗净,切成旋刀块,不放糖,不放盐,加一锅水,煮开后改成小火,再煮大约25分钟,取汁;共煮3次,都放入水瓶内,代茶饮,每日1剂。直到舌苔转为薄白,仍然可以继续服用。我国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是因为夏天吃生冷多,用姜來保护胃;而冬天吃热性食物多,如羊肉、牛肉、火锅、烧烤等,容易产湿,用萝卜来除腥、化湿。所以,生姜与萝卜都是除湿的好食物。

中医认为“湿家忌甘”。甘为甜也,故有湿的人少吃甜食或不吃。从现代科学讲,糖在体内是由肝脏来分解和输转的,如太多的糖分解不了,就会转为脂肪。有些人问,我不吃肥肉这么会胖呢?这就是糖的道理了。含糖的食物很多,如含淀粉类的有米类、蕃茹、土豆、芋头,以及水果、饮料类等。有湿的人和肥胖的人要注意。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少吃多餐八分饱,保证蛋白多吃鱼,少盐不甜清淡菜,蔬菜水果不能少,荤蔬搭配平衡食,延年益寿健美乐。

猜你喜欢
湿气运化息肉
防治“湿气重”10方
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食疗养生祛湿气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