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就业的作用与影响

2020-05-27 23:03杨硕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体育教育就业

杨硕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各类高等院校应立足于为国家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为基准点,肩负教育兴国重任,不仅要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而且要做到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科学育人[1]。此外,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国家与民族对各大高校培养现代化大学生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保证现代大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心理素质,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只有如此才能高效适应当前越发激烈的工作竞争与工作压力。因此,各大高校应在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视与培养力度,从而保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繁重的学业任务,并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心理素质与坚韧体魄的当代大学生,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大力量。

一、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就业的作用

(一) 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并提高其心理素质

由于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人才缺失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就业环境与个人境遇变化不定,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拥有过硬的身心素质才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2]。为了能在这样恶劣的就业工作环境中合理应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并及时调整心态努力奋进,就必须时刻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在未来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能够从容应对,持续前进。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通过开设更多体育课程并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从而促使学生建立并迈上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路程,在丰富学生自身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水平并建立坚韧不拔、勇于奋斗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以及对责任、困境、压力等的承受能力。这些素质拓展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且利于学生面对乃至追逐未来艰难的人生奋斗之路。

(二) 提升学生体育技能从而带动专业技能的提升

通过更多的体育教育与身心锻炼,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事业观、价值观等理念产生正确且积极的认知,而且能引导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事业、理念规划中积极奋斗,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还能让学生在努力学习拼搏的过程中向着成为人格健全、专业技能优异、身体强健、心理过硬且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奋进,从而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淬炼自身身心素质、完善自身各项技能缺陷,以此更好地为国民社会服务,为祖国伟大复兴贡献力量[3]。因此,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与锻炼并组织更多体育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拼搏奋斗精神,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劲头,更好地完成自身学业规划,并为就业提供良好基础。

(三) 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

高校实施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树立为祖国伟大复兴而终生学习的拼搏奋斗理念,并通过体育教育与课余锻炼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让学生明白身体强健的重要性。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不仅要有理论,而且要有相应的实践与延伸,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在体育项目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特长与定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参与感,提升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加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而且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四) 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与自信心

历史伟人所拥有的强大精神意志力和美好的个人品质都是对自身身体素质、专业素养、精神品格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是通过后天环境熏陶和艰苦学习与锻炼成长逐渐磨砺升华而来,并非与生俱来[4]。而体育运动中贯彻的更高、高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能促进学生不断拼搏奋进、突破自我。通过加大高校体育教育力度,可激励学生终身奋进、完善自我的人生目标并正确引导学生在日后的人生、事业道路上的拼搏奋进。

学生通过大学的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丰富内心世界,而且能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不同的体育项目,更能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例如,长跑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与毅力,接力跑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变得更好,跳远能够锻炼学生的爆发力与冲劲儿。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能够不断强健学生的体魄,培养锻炼出强大的自信心,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与事业中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突破困境。

二、基于就业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教师与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发生很大改变,因此,应及时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为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当代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已为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提出新要求,体育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水平为基准点,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将体育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相关文化理念和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精神与理念中不断探寻与发现,进而实现教师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有效指导[5]。

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划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程并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了解,从而尽早地为自身立下明确的就业目标与努力方向。此外,在课程中还应当根据现今的就业形势为学生做出完整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大环境的现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奋进精神,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职业道路与奋斗目标做出清晰认识与提前准备,从而更好地完成人生与职业的规划。

在体育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学生都是发展主体,所以,不论在何地都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时,要不断完善学习上的不足,以确保学校教学的完整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首先,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趣味性游戏,通过兴趣爱好来不断引导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主动性。其次,将体育竞技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与奋斗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并通过不断完善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来督促学生学习。最后,教师应主动发掘并建立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通过分享教师自身工作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 大众教学与职业体育共同发展

为更好地让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高校在重视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大众体育的展开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丰富课余生活,锤炼体育精神。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当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与优点,让那些在体育方面有天赋的学生积极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推动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进而向职业体育道路发展。此外,现阶段诸多企业都开始注重应聘者的兴趣爱好,并通过体育竞赛来建设、弘扬企业文化,因此,加大高校体育教育的力度,培育学生体育精神的建立与养成,组织更多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三) 高校服务进社区

为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的有效连接,管理者应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中去调查社会的实际需求。只有对社会的需求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夠有方向的针对该方面人才进行培养[6]。

首先,高校应建立起与社区体育的有效联系,通过体育教师的合理安排组织各种专项活动,并对其进行专业指导,从而加强学校、在校学生与社会公众三者的联系,不仅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乐趣与锻炼机会,而且能考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以与社区联合进行设施与场地的投入,让社区民众也能够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其次,在体育活动的实际组织安排时,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开展,在进行活动安排的过程中要保证操作的科学合理与安全性,做好监督与组织工作,为学生的体育锻炼保驾护航。

三、结语

通过正常的高校体育教学、课余校内竞赛以及社区和企业的体育活动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相应的指导,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的有效对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还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充分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体育教育与竞赛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最终在体育教学的助力下,让学校与学生都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更高认可,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助力与方向。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体育教育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