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了并没有砸碎

2020-05-27 20:19温智慧
回族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张贤亮草根作家

温智慧

年初居家防疫的日子,重读了张贤亮生前最后一部小说《壹亿陆》。

张贤亮《壹亿陆》的问世,招来了声讨的飞沫,换个别人恐怕惊慌失措了。七十三岁的他却因此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为暮年再红火了一把而开心。张贤亮谈创作《壹亿陆》,是为了把社会的低俗砸碎给人看的。这难道是作品的真实表达吗?关于这部书的讨论似乎没有停歇过,也是我重读此书的使然所在。

一 作品以善为本

把古语“上善若水”用在对一本书的评价,显然有些不对称。在这里只能说,“大善”为本了。《壹亿陆》以善行为引线,隐射了善果。书中作家设计的人物都是善的,尽管认知差异、层别多样、境遇不同,但人物各自的善是真善,不是伪善,自于心源,不假不做作。只是作品所表现人物善的思维不同、形式不同,结果却是相同的,合辙于“善有善报”的中华善学的因果关联。作品这样的表达似乎于作家七十年人生岁月对善的悟与解不无关联;与作家文化基源、岁月瞩望不无相关,符合作家得益于岁月赋予文人所要追求的美好与大同。

《壹亿陆》书中先后出场的壹亿陆、刘主任、王草根、垃圾老汉、草根老婆、姗姗、陆姐、发廊老板方姐、开“处”的老板、陶警官、小老头等系列人物形象,还有后来的二百五(伍小巷)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一样形式善的内涵和对善的理解。正是这样的善支撑起篇什的宏阔与高远,作品立意的大气与恢宏。

作品不仅仅表现了诸多人物的善本,作家本人的善也是那等地充分、气壮。银川是张贤亮的第二故乡,镇北堡影视城凝结了先生的智慧和才情,当然也收获了属于先生自己的应得和所得。张贤亮是宁夏的名片,张贤亮是银川的徽章。善行的张贤亮把作品的地域背景从南方的某个山城拉到西北的宁夏银川,作为作品的谢幕,可见其间创作的用心之良苦。

先生在他的创作谈中坦坦荡荡地说,我就是想为宁夏打广告。他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应的方式嵌入有关宁夏不多的几个词素。先生说,他对宁夏所怀有的感情是深厚的,对这土地的热爱是深情的。正是这份厚重,作品闪烁着作家灵魂深处善的光芒,为“植入式广告”的文学运用,开创先河,拓展平远。

二 故事极变成思

在作品十三章出现的人物小老头,是一位健康、矍铄、智者的形象,他的出现抚平了作品中许多机械的印痕,为作品平添了神色。小老头的见解、涵养、童心、良心、向善,平地间把小说隆起到全新的文学海拔。

小老头国学内涵的精髓,在于对传统文化受“文革”破坏后所存留的“余绪”“余韵”的珍重与热爱。这似龙睛朱点,使作品的社会意义的文学表达丰满不致空泛,表现了艺术家的一份良知、道义和责任。

“天体运动”“返璞归真”“国学家”,临终的“他、他、他”的绝音,“独秀居”的筹划与运作……无不彰显文化,体现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政治高度和人文情怀。

小老头规劝陶警官的一幕,令人耳目一新,别有洞天。大胆放言“世界面临的不是百年未有的变局,而是五千年未有的变局”,先生用文本语言叙述了“把一个盛开心果的玻璃瓶本末倒置,开盖后开心果洒落一地的演示”,对一些深层的社会现象做了诠释。思之、品之,这样的思考,是一般人能及的层面吗?作家引用《列子》中“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的博大而精深、光辉又灿烂的中华文化,把当今的社会现象破解得纤毫毕现。曾经的草根穷、珊珊穷、陆姐穷……穷则思变,生存立命是最现实的法则;穷则思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力。变至思、思至辩、辩则明、明则行……文学的教义在于,社会变迁、历史演变、文明提升的动态过程。

三 文章大俗大雅

用作家的话说,整篇作品中有诸多粗口之处,正是这些粗口的文字,才是生活原生态的文学表述。一些口语看起来涩眼,读起来却顺畅,贴近生活本真。这样俗到极致的辞藻运用,使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是毋庸置疑的。不因高而寡和,在社会和谐的发展进程中,文学艺术属于社会全体,属于人民,属于人类共同分享。只有这样,才吻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运动方向。这样俗的运用,反倒把真俗、流俗对立起来,不至于庸俗。读者自有读者的价值观,在俗的大落中脱俗致雅,恐怕是作家的原始深意,或者本来用心的所在。

张贤亮不是神,他是文学中的智者、达者,但是先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习性、时代的烙印、岁月的印染。《壹亿陆》的主线是 “乱世出英雄,英雄皆草莽”的翻版再说。王草根为了有个男娃儿,拉开了《壹亿陆》文学铺排的大幕,围绕这个线索,把故事和叙述推向一个个峰谷浪尖,引领阅读和思考的深入,闭卷遐思,余音绕梁。

王草根,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可以说是在经济领域有些成就的人。他的小聪明使他在变革的缝隙中得意行走、游刃有余,但是蜕变没有蜕掉本质的原色,结局没有逃脱世俗的范具。“无后为大”一直束缚着王草根一般“草莽舵主”群体的感性神经,这一潜在的意识是时代的痕迹、文化的痕迹,也是作家的痕迹。每个人都不能逃脱生态文化最初启蒙的根深蒂固,尽管小说运用了一些手法,实现了一些所谓的文学或者文化的突破。可是这种突破是多么地机械而苍白,最终不得回落于初。烙印深刻而明显、沉重而不可摆脱,不能自拔——好比泥土中的萝卜。

四 作家的人文体恤

“我没有接触过拾破烂的,也没有接触过站街女。但是小说中他(她)们的形象就在我眼前晃动,一切不受我的控制,完全自己行动,率性而为,使我从拘谨的创作套路中解放出来。”对张贤亮的这句话,我要保留看法。作家固然才情备至,人生積淀浑厚,看过一眼的事物也可以掘其深、联其近、展其远。这是名家的创作能力、体验能力、把握能力,但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法则是不可颠覆的,可以说万古不灭。

作品中先生描写收破烂的场景,最深刻的无过于“甲沟炎”这一医学术语的文学借用,以及王草根二奶生父之生之死。这些凭作家的文学建树和经验,是可以闭门造车的,可以联想,可以发挥并杜撰编排的。这些叙述和抒发,是如此地吝啬和简单。固然有先生对文学的整体构思,以及轻重铺排陈设的文学设计,但都相对单薄、简练。

关于站街女生活的叙述,确实花费了作家的心思、才情和笔墨,我认为其中不乏作家精美的文学编说,更不乏作家对生活的现实体恤。哪怕是采访,也是作家深入生活必不可少的程序。所以,我想说,先生在他的创作谈里,隐去了一些什么?有些美好、有些美妙、有些虚幻、有些眩目,自然还应该有些“啷个”,不是吗?!

我还要妄言,小老头的人物原形或许就是作家自己。关于小老头的描写和人物刻画非常理性,也非常矛盾。清高里渗透隐晦,崇高中弥漫庸俗。什么“天体运动”“返璞归真”,什么隽永的词、才情的赋、风骚的咏,乃至国学大师、精神的快乐,均对作品的环境造成了一种不伦不类、不软不硬的不妥帖、不和谐的损伤。作品里的小老头这个人物形象,矛盾又理想,完美也残缺,他的出现破坏了小说应该表达的真诚与善原的倡导。

我认为,作家在深深地体恤社会人文的同时,确为一己形象把小说推向了一个虚伪的冷地。

五 作品的突围与颠覆

《壹亿陆》的开篇,先生开宗明义地交代了两个地点,就是西部的四川和宁夏。这种抖落是手法的突围与颠覆,起码的突围少去了诸多作品地域的假借或者隐射。这部作品抓住了四川和宁夏两地人的情感和神经的敏感,只要能耐心看完小说开头第一章第一节,想不往下看似乎都很难。

那么,开头的引子,加工得又是如此地玄幻。在读者的阅读快感之上推波助澜,推演了一个新奇的魔怔。先生注明了故事发生在四川和宁夏,不仅紧密了两地读者的心弦,也扯住了两地之外亿万读者的关注。

在创作谈中,先生关于对作品中一些粗口的删改和处理,还有方言的修改,似乎很生气。这再次激发读者对原稿粗口方言极端程度的猜測和假想。

六 作品成功的标志

小说是作家臆造的故事。但是,这种臆造是建立在贴近生活本原的基础之上的。要真实,真实得让读者对作品里的环境不陌生,使读者感到这些文学场景都与生活的体验关联紧密。作家杜撰的能力,一定要经得起有甄别能力现实感的考验取证和推敲。我认为一篇好的小说,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写在这里。

必须简单。这样的简单就是直截了当,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在《壹亿陆》一书中就很简单,拾破烂、做小姐、烧香算卦、性生理描写……都是直截了当,言简意赅。

第二个因素,就是一部作品能否广泛引起读者关注,激起兴趣和争鸣。那就是如何以简单的故事抓住阅读者的需求,能让读者感到重要,感到极端重要的关键问题或难题。这是你我他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或者为之焦虑的问题。作品选材吻合大众的需求,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业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作品反映社会问题意识的觉醒所引起的社会垂注,不可忽视。

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社会风尚教化问题、城里男人中性化蜕变问题、城乡差距问题、职业道德问题……这些生活中的身边事,在《壹亿陆》中都有所揭示和点拨,这就是文学功用和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个因素,就是一件作品的成功在于一个开头的成功。一个好的开端就是一种使人希望看到下文情景的动力,至少应该在开篇的文字里能得到一份阅读暗示和阅读情绪。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好的开头就能够充分说明一部作品整体的好坏,盲人摸象的局限就是弊端。一部作品开不好头,显然丧失读者深入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无论这部作品接下来的正文多优秀,也是一个莫大的悲情、遗憾或败笔。因为没有调动起读者的阅读耐心。

当然,读者有兴趣继续阅读,在正文中遭遇枯燥、无聊或无奈,也会戛然终止。《壹亿陆》开端的埋设很机巧,貌似概述了故事的全部。但是几个噱头没法中断读者的好奇,一路读下来,并不觉得话语粗俗到不堪入目的境地。甚至,正是这些粗口的辞藻,给作品赋予了以魅力和蛊惑。

七 成功与荒诞的交错

《壹亿陆》的创作,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尴尬。假如没有陆姐的出场,故事应该如何继续?这里陆姐的双重身份是成功的文学处理,她怕一手扯大的弟弟健康上存在隐患,是那种母爱的光辉把伦理纲常抬到一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实现了文学设计的拯救。

借孕也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点,正是作家以他的文学能力,把这些荒诞结点的生硬,打磨得圆润,进得去,退得出,总算圆满。

大老婆同意王草根纳妾也是荒诞的,现实中是《婚姻法》保护和调整的法律关系。可是,现实中也现实地存在着,其合理性就建筑在王草根的发达、王草根的无子、王草根大老婆无奈的宽容、珊珊对自己充分的认识等现实基础上。故事把这些法律道德所不允许的物象事件,给予了一种现实存在的可能和理解,铺陈到符合一些人群的基本感情,把生活的低俗拔高到理性和情感的认同,使需求合理地存在。

“二百五”的出场和故事的结局,也相当荒诞。陆姐同意自己的好友珊珊对弟弟施教,进行性启蒙的实战演练,却不同意弟弟的精子作为优良种子来传播与繁衍。在这里,人性理性的矛盾在作品里进行交锋、整殇。姐姐同意“二百五”作为壹亿陆未来的妻子,坦然地走进作品的结局。这其中的见地、用心也颇为良苦,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的体恤,对人文观念的袒护,闪烁着不同意义的善本。“二百五”人不丑、心善良,和壹亿陆有天缘,此前关于“二百五”的历史日记也就无关乎紧要了。作品中,陆姐、珊珊,还有诸多女性人物,都经历过凤凰涅槃式的人生炼狱的煎熬和再生。“二百五”的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这个群体,有其中文明布局的深意。王草根一门心思想要一个娃蛋子的封建思想,把故事一步步地推向深入。壹亿陆,这个带着文化神秘的小老头所言的具备奇异禀赋的人,即将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的缔造者。作品硬是在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中,在这样普通人群的人物形象中,演义另外一种“善”和“尚”。作品所要表达的深意,可谓曲径通幽。

八 作品的属性

作品主题必须具有自己的属性。

第一是作品的主题道德属性,也就是道德标尺。因为作家总是要通过主题对事物、事件以及现象做出文学评判的。虽然作品中不去鲜明地扬弃是非,却仍然能让读者看到作品中作家所要表达的理性的某一个方面,或者侧面。譬如:作家在《壹亿陆》中处理陆姐在发廊工作时,因为她的勤快,赢得大家的感激,赢得老板的感谢。女老板不让陆姐“做生意”,总以“亲戚”“石女”等理由拒绝客人的要求……在发廊工作四个月,有很多人来调戏她,都被女老板方姐给化解了。老板知道,陆姐是她发廊招牌的价值和利益所在。

作品还穿插了一个镜头,就是陆姐离开发廊,想重新找工作,可结果是几天后不得已再回到发廊。社会最为现实的不过是人生的舞台,客观主观的不对称,使得这些女孩子无可奈何,不回发廊能去哪里?作品不疾不徐,不事张扬地把发廊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与某种道义和道德牵在一起,呈现给读者。另外,为陆姐的思想转变、观念沦陷也设计了一个合理的前言。

再者,作品是作家創作文学手法下的社会表达,这样作品的主题必须深蕴在故事中间。如果主题或者作家的创作思想过于直白,那么作品无疑要沦落为阐述某种概念的议论文体了。作品的主题是某种强烈的意识,推动了作家创作的原力,而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其中影响的东西,但这东西在作品中埋藏得很深,只有你对故事进行一番分析后,方能发现它真正是什么。

作品除主题道德属性外,还有一个就是背景属性。当然,这个背景,可能有时代性、群体、场景……也有为作品的展开而穿插的一个个事件、一个个镜头、一个个人物。只有这样,小说才被总控在一个主控背景下。譬如:《壹亿陆》的主控背景,就是能让作品表达主题意识的一个时代背景,书中的事件、事物、人物……标注了这个时代鲜明的烙印,也就是属性。再譬如:一夜投机致富如王草根一样的草莽,正是他们无意识地借助了时代的契机,才走向了某种意义的成功,走向了财富,乃至走近了政治。

这种背景的属性,作家是通过系列人物间无穷无尽的变体来表现的。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境遇、心理等情景,置放在大背景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形又有形的东西,才使作品在阅读中从平面的文字,站立为文学的立体。

主题是作品的标志。作家在处理主题时越能发挥他对背景的把握和想象能力,作品成为一部杰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九 人物的创作设计

用作家的创作话语来说,《壹亿陆》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个自己跳出来的。作家并没有挖空心思地来构思设计,可能也是作品创作的水到渠成吧,或者说是作家的一种文学操控吧。

这里抛却作品其他方面的成功不说,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故事中的人物,人物的形象和人物的言行,能不能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和共鸣?读者能为这部作品所吸引吗?作品的人物创作的成功,起码是受读者欢迎的。人物因为情节需要而产生,又来影响作品的主题表达。因此,人物的产生与塑造在作品中具备了一种非常奇特、令人无法置疑的现实性。这正好吻合了先生所说的,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自己跳到笔端的。因此,《壹亿陆》的人物刻画是生活的,是现实的,是鲜活的。

作家在处理人物和背景,所表达主题时的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物如何面对读者,人物的生死悲欢,都是作家的主意。

作品中的人物带着各自的必然,进入了读者的视线。当我们看到这些人时,会自然地感到这些人身上人物的特质,把他们带进作品的某种意象中来。只有成功地把握这些人物的必然性,才能使小说的阅读成为可能。

我认为作品并没有达到先生所要期待、所要表现的作品真正的企图——“把社会的低俗砸给人看”。《壹亿陆》这部作品只是文学表达的“掰开”的程度,使人看到了开裂处截面的局限,或许有先生的欲擒故纵和别有用心吧。

本次阅读是从对文学和先生的尊敬出发的,也是对张贤亮老师的一种怀念。当年张贤亮的作品红极一时,影响了一代人,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有重要的席位。《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由《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曾经风靡一个时代。张贤亮老师是作家中最大的商家,是商家中最好的作家。银川镇北堡影视城,代表着张贤亮的文化眼界和商业思考,至今仍是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

张贤亮先生远走了,他的作品让他走不出人们的记忆,走不出人们对他的纪念,这就是张贤亮先生的文学功德。

猜你喜欢
张贤亮草根作家
作家谈写作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我没有和张贤亮合过影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15 Seconds to Stardom
我和我的“作家梦”
草根艺术家
草根
不听课的尊重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