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由伟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观察是空间观念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办法。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因而,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教学。
一、观察各种实物,感知物体特征
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基础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前、后、上、下、左、右等空间观念。在学前教育中已经直观认识过如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無论是体还是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生必须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的认识。如《四边形》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许多日常生活中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这时,他们虽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特征,但是表象却很清晰,建立了数学模型,明白了这样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二、利用数学转化思想,新知变旧知,促进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探究过程中,“转化”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可采用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利用操作和思考相结合,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实践、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鼓励学生在操作中积极思考,缺乏思考的盲目操作会造成操作的无效性。培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的习惯。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中,每人分给9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并给出表格,表格从锐角的个数、直角的个数、钝角的个数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的感受,并能自己思考图形的性质得出结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这样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形成空间观念。
四、精心设计习题,练中求思,深化学生对四边形概念的理解。
新的知识需要练习进行巩固,也需要练习进行提升。比如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出具有较强层次的练习,题一是:求两个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提供的是相对应一底一高,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题二,是提供不对应的一底一高,让学生通过错误的解法和教师的演示产生冲突,凸显出底和高为什么要一一对应的原理,再补充另外一底一高,以达到突破难点并加以巩固的目的。题三是拓展题:比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意在提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和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几何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认知规律,把观察、操作、想象、推理、表达等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