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
摘 要:在小学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小学生自身水平为基准,注重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建立。教师在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时,要坚持做到创设实际科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科学创新思维;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变通性;鼓励小学生们对科学知识进行大胆质疑这几大关键方面,有效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充实他们的科学世界。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一、创设实际科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兴趣就是引导小学生们认识科学事物以及获得科学探究精神的心理倾向,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就是推动小学生们学习科学的重要力量。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小学生们创设良好的科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小学生们学习科学学科的积极性与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进而发展小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让小学生们在轻松的科学教学中能够主动探究小学科学知识以及小学科学的应用型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从小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与对科学学科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通过运用不同的科学教学途径来培养小学生们的科学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小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思维。
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摩擦力》这一科学课程时,教师首先可以向小学生们展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所玩的气球,并且用它在身上进行反复擦拭,这时科学性的“奇迹”就出现了,小学科学教师只要把气球放在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位置,气球就会像黏土一样粘在身上掉不下来。这时小学生们就会对气球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充满了好奇心。这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分给小学生们,带领他们和教师一起玩,这样能够将小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充分引向气球为什么能够吸附在自己的身体上。小学生们在实际科学情境的氛围中就能够表现出喜悦轻松的表情。这种科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还能够在小学生们亲自参与科学活动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创新思维。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变通性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变通性就是指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思维锻炼过程中,能够舍弃掉科学旧思想,创造出不同方向的科学性思维,还能够在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做到科学知识的举一反三。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有很多思考性課题就是专门训练小学生科学变通思维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杠杆的科学》这一科学课程中,小学生们在充分认识了杠杆的主要作用后,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推动小学生们积极地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并且说明在哪些地方运用了杠杆的科学性原理,之后再鼓励小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实际的科学思考:有什么工具是运用杠杆基础性原理进行设计的?它们为什么根据这一原理进行设计?再比如小学科学教师在带领小学生们学习有关“月球”的基础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们首先对地球的认知进行头脑风暴,比如地球的引力作用、重力以及空气等等,然后再让小学生们根据地球的科学知识来对月球上的引力、重力以及空气等相关内容进行科学思维的变通性思考。这种小学科学的变通型训练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们打破科学的常规性思路,并且为小学生们开创新的科学创新思维,有效训练了小学生的科学变通性思维。
三、鼓励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大胆质疑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小学科学教师就应当充分鼓励小学生们对小学科学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改变自己原有的一味相信科学教师与科学教材的学习方法,能够对小学科学内容有自己的思考,从中发现科学性问题并提出疑问。这种质疑化的小学科学学习方法才能够推动小学生们充分培养自己的科学创新思维。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为小学生们留出科学思考的时间,鼓励小学生们对教师所讲解的科学内容积极地进行思考并提出疑问,这样才能够推动小学科学教师引导小学生们有效探究出科学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观察一棵植物》这一课时,小学科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们在校园内观察树木,小学生们通过自己实地充分观察后,就会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树木的树皮会裂开而树枝的树皮并不会裂开?这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吗?”等等。小学科学教师不用直接告诉小学生们生活中科学问题的答案,应当先引导小学生们对植物进行观察,建立起对植物的初步认知,再引导他们带着这些实际科学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科学创新思维,让小学生们充满对小学科学学习的乐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要坚持以上几大方面,加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高效利用生活中的科学事物进行教学,继而有效加强教师自身对创新思维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韩段款,创新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贯彻策略[J]中华少年,2013,12.
[2]史方成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小学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