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珺
摘要:青年马克思在《莱茵报》被查封后的两年里,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通过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性质的界定,以及《神圣家族》中批判哲学的批判所体现的人学思想,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真正进入唯物主义后,其转变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问题的探究上。这一时期他在“现实的人”的认识问题上所做的研究就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雏形,并且开始为后来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人学思想 人的本质 现实的人 实践 社会历史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217-03
不论是在《莱茵报》被查封后,也就是在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从当今的时代环境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一个基于整体的感悟,都不能忽视人道主义精神在其中的体现。因此,在探讨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同时,也要把握住一以贯之的对“现实的人”的阐释,马克思也正是因为始终站在这样的人本主义立场上,才能够成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家和革命家。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性质的探讨
1.劳动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笔记本一这个部分中,马克思论述劳动外化的具体表现时,首先提到人与动物的区别。“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1]50,人(工人)只有在用自己的动物机能比如吃饭、睡觉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是自由生活的个体,而在使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动物。人的东西和动物的东西混淆起来了,那么什么才是马克思这里所指的“人的特征”?真正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感受、认识到自己作为人存在的因素,这就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类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实践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贯穿《手稿》的基本观点就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构成人的本质,马克思就是从这一本质出发,把异化劳动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起源联系起来,对国民经济学为私有制的辩护和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行抨击。
生产劳动虽然是获得生产资料的一种手段,但是生产劳动的真正意义绝不是获得或是占有物质生产资料,而是把人的个性、特点对象化到自己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在劳动中肯定自己获得满足和乐趣,消费者中劳动的人也能意识到这是劳动者的劳动满足了他人的自由个性的需要。在《手稿》“地租”这一章节中,马克思就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的异化现象。“封建的土地占有已经包含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对人们的统治。”[1]41领主占有了土地,土地就像是他无机的身体,而农奴是土地的附属物,这时候不论是被强迫辛苦劳动的农奴,还是坐享其成的领主,都受土地这一异己力量的支配。只不过领主作为消费者,从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中得到了满足,他直接统治作为附属的农奴,土地尚未成为资本,领主也不求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手稿》研究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异化,这个异化是一个过程,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劳动者,即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前文所说的人不能在劳动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的个性,而只能够感到不幸和对自己肉体的折磨。这样的劳动是丧失了本质的,完全沦为了动物的本能,这是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源。其次,劳动产品被他人占有并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付出反而收获的更少,劳动产品成了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这就使人不能够从对象化的产品中确认自己的本质,从而导致了人同人之间的异化。
2.自然、主体的人
在这一点上,更多能看到的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和思想的继承。也正是由于《手稿》中采用了费尔巴哈式的直观表述,才会使一些学者认为该书只是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范围内的自我发展,没有看到本质上的差异。实际上,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对象性”同马克思表述的“感性活动”并不一样,马克思在前者的基础上已经延伸到了“劳动”和“实践”的领域。
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试图与只能看到人以外的自然界的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把现实的自然界看作一种属人的自然。费尔巴哈说,“人由对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由对象而认识人;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示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正的、客观的‘我”[2]。这个意思就是指,“他人是我的本质”,人是通过对象的东西而认识自己的。不仅是认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而且认识到他人及其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1]103马克思对这一观点的充分继承也可以从他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工人劳动的描述中感受到。这也说明了,这一根源于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的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这时期对人的存在性质的理解。但事实上,费尔巴哈所说的“感性”是非常直观的感受,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受限制的。在《手稿》笔记本三中,马克思说:“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1]82在这里,已经将“感觉”与“实践”的关系相互联系起来,通过全文也能看到他将“劳动”“实践活动”“对象性关系”“社会交往”联系起来的事实,这就是费尔巴哈所没有涉及的。
二、《神圣家族》中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哲学的批判所体现的人学思想
如果说《手稿》中的人学思想总的来说仍然只是立足于费尔巴哈的观点之上,虽作出了某些部分的引申,但是其广泛运用的理论逻辑还是抽象的人性对历史的支配。那么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显然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一逻辑。
1.实践的人
在開篇的序言中,第一句话便是“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说来,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它用‘自我意识即用‘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3]L1-3,明确了这本书都是站在现实的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的,坚定且直接地攻击了鲍威尔等人“思辨”的论调。在《神圣家族》之前,马克思已经对国民经济学和现实中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和思考;因此,这本书第四章关于蒲鲁东一节体现了他思考的有关结论。其基本观点是对蒲鲁东否定私有制的支持,并且通对过蒲鲁东关于私有制和贫困之间关系的论述的解读,对私有制运动与无产阶级之间必然联系进行了思考。正是由于马克思深入批判了现实中的社会经济事实,他对人的本质和真正现实的人的理解并不是没有实际内容的、抽象的空话。“思辨哲学家在其他一切场合谈到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3]马克思力求完全否定这一观念,人作为人,一定指的是现实生活存在的人,他有着劳动实践的本质属性。工人们、劳动者所感受到的生产资料、财产、资本等都是“自我异化的十分实际、十分具体的产物”,绝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东西。不论是以“绝对精神”还是以“思辨的人”这样变化的形式来表述,这种人都不再是这样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外化,也不再只是抽象的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感性的对象”,而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从事着具体的社会实践且有独立意识的个人。基于社会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之后人学思想发展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