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标签理论视角的青少年成长困境

2020-05-27 09:47毛国郦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摘要:社会标签理论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初级越轨”的可能性,但真正进入越轨生涯的是在被贴上某种“标签”的情况下产生的。S校A班在“被标签化”的过程中体现出升学困境、心理困境和发展困境的特征。基于此,采用了多样化的方法帮助S校A班处理自身所面临的成长困境并试图“去标签化”,希望能对青少年的成长与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标签化 成长困境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147-02

“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也叫“社会反应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越轨行为形成过程的一个理论。[1]社会标签理论主要讨论了“标签化”的过程,该过程遵循了这样的逻辑:“一个人被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周围的人们就会依此标签来识别他、对待他,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反过来强化越轨者的自我概念,使他作出更多的越轨行为。”此外,标签理论也着重强调了“标签”对个体的催眠作用。在标签理论下,来自社会和其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评价、看法、态度都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成长困境分析

根据标签理论,当A班同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后,会产生一系列标签效应。[2]而标签效应也对应了A班在成長过程中的困境与迷茫。

1.升学困境

在老师眼里,A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基本无缘高中,他们面临的是读职中或提前就业的问题。通过和部分同学交流升学的问题,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根本考不上高中,他们的选择基本都是读职高,只有个别同学想读高中。在一次小组活动后,老师问A班几个同学:“你考虑过毕业后做什么吗?想继续读高中、职中还是做其他的事情?”

同学A:“我也想考个高中,我有个姐姐现在上了大学,我家的亲戚都读了高中,我不想成为家里唯一一个考不上高中的。”

同学B:“我可能去上个职中,我舅父是在外地开公司的,等毕业了就能把我安排到公司学习、工作。”

同学C:“我小学的时候成绩挺好的,后来成绩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周围的人都这样,大家都不学习。我有时候想自己学也没办法,高中每个人都想考的,听说考不上高中有可以复读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再问问老师。”

三个回答让笔者反思A班的同学所承受的压力,说明他(她)们的内心已经被贴上标签。

2.心理困境

在A班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纸条、信封等方式收集该班同学的“心里话”。仔细阅读后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在“心里话”中,出现较多的是关于“学习”“长相”“他人眼光”等词汇,“学习成绩有那么重要?我为什么学不好?”“我长得丑,我喜欢的女孩不喜欢我”“老师,我是一个好学生吗?” A班同学的一系列发问表明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踌躇不前,在面临问题和困难时感到无助和痛苦。这些问题来自学生个体,也与学校、同学、家长的影响有关。在青少年这个敏感的时间段,长期的“差生”“不听话”“丑”“胖”等词语鞭笞着孩子的内心,也使A班同学不断质疑自己、抨击自己,到最后失去自我。

3.发展困境

由于该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公共资源较少,学生除了平时的基本课程外,其他的活动仅有绘画、音乐、舞蹈、体育活动等,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设立的,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限制了学习生活的视野。许多同学下课就玩手机游戏,学校的生活非常平淡。基于此,笔者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用各种方式拓宽A班同学的视野,使其在学习生活之余能接触不一样的世界,对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帮助A班渡过这段艰难的时期(毕业)。

二、“去标签化”的社会工作实践

依据图1可看出S校A班被“标签化”的过程。学校、同辈群体、家长三方的固有印象(学习成绩差)使A班同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由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差”概念的内化、心理的困扰、自我发展能力减弱等问题。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表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观点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是通过这面“镜子”认识自己的。[3]该理论视角的自我认识影响个人行为,自我认识形成于和他人的社会互动。由此,产生了在此社会标签下的成长困境。笔者同团队制定了帮助S班走出成长困境和“去标签化”的方案。此次实践以优势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自我认知、一路同行、我与未来三个主题切入。这三个主题分别对应了A班标签化过程中的成长困境(升学困境、心理困境、发展困境),依托三个主题活动,旨在提高A班同学认识自我与接受自我的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三、反思

尽管团队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但由于A班同学从行为到心理的发生都是长时间的经历形成的,这种长期标签化产生的问题无法在几个月的实践中完全得到改善。只有较少的同学有明显的转变:“我可以变得更好吗?”“学习真的很简单吗?”从最开始使用较为负面的词语转变为用正向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很幸运你们的到来,让我更加有力量去面对未来!”“如果可以的话,你们能一直当我的老师吗?”“以后还会再见吗?”短短的一段时间,使A班学生对团队设计的主题活动充满期待并且积极参与,这也是一个进步。

四、结语

长期来自老师、同辈、家长的“标签”,使A班同学在青少年时期变得格外敏感和脆弱。不断内化的“差”概念,慢慢吞噬着待放的花苞。笔者同团队所做的社会工作主题实践活动,虽没有让A班同学完全改变自己,但有了一点细微的改变,这是令人喜悦的。希望A班同学能够相信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希望此研究对青少年的成长与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侯秀丽.社会标签理论视角下高校贫困生思想贫困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33-37.

[2]李青.从社会标签理论的视角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2(5):13-14.

[3]吕勇.简评标签理论[J].心理学探析,1992(2):18-21.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毛国郦,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