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派河流域清水廊道技术产业推广模式的构建

2020-05-27 08:00刘花台曹文志
科技和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廊道清水

刘花台, 张 萍, 张 浏, 曹文志

(1.厦门大学 环境与生态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2.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合肥 230000)

巢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是中国政府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派河为巢湖的一级支流,现状水质为地表水Ⅳ~劣Ⅴ类水。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了多项清水廊道技术研究,产生了多项科技成果,但巢湖水质并未得到根本好转,其原因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未能实施有效的清水廊道技术有很大关系。而从科技成果向科技产业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1],加强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王治民等认为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制度体系尚未建立[2]。李孔岳从科研导向、资金来源、科研主体、科研管理、政府作用等方面比较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对提高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机制、降低投资风险具有很好的借鉴[3]。于合龙等[4]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开发出了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使科技服务更精准化与个性化。姜红等结合哈长城市群科技服务发展现状,构建了“需求分析—资源匹配—服务对接—评估反馈”的生态化科技服务模式[5]。李玲娟等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四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技术资源、商业化平台、人力资源、商业环境[6]。本文将从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推广模式平台、保障措施等方面论述产业推广模式的构建,对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进行分析,给出运行机制技术路线,分析产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搭建的平台,各平台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产业推广平台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并希望能以简洁明了的符号替代巢湖派河流域清水廊道技术产业推广模式,方便记忆和查询,实现科研单位和企业、市场的快速、准确、有效地对接,推进派河流域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产业推广模式架构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清水廊道技术推广模式,包括组织机构、运行机制、推广模式平台、保障措施等。

1)组织结构。组织机构以政府为引导和监督,技术单位为支撑,清水廊道技术推广中介服务机构为串联引线,组织搭建起政府—企业—技术单位—市场的桥梁,打造出监管严格、组织严密、产业技术转化竞争力强、联结机制紧密、环境效益显著、沟通顺畅的完整的产业链条,见图1。

图1 产业推广平台组织结构图

2)运行机制。通过广泛地挖掘筛选、总结提炼、逐级推荐,对清水廊道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在保护知识产权基础上寻求技术支持。

以理论和调查为基础,横向上,在政府引导和监督下,开拓市场,搭建供—需双方合作的桥梁,寻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以EPC、BOT、BOO、PPP、DBO等模式开展市场运营,提供技术服务、工程实施、效果维护,对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对各平台进行反复迭代修正,最终形成有利于产业化的推广模式;纵向上,构建“清水廊道技术集成—清水廊道技术遴选—单项或组合技术方案设计—污染削减效果模拟—技术、经济、工程效益综合评估—建设示范工程—应用效果验证—技术培训—应用推广—信息反馈—组合方案动态修正”的循环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路线图见图2。

3)推广模式平台。清水廊道技术需要搭建平台完成产业的推广和市场化。主要包括:平台1—清水廊道综合技术信息平台;平台2—清水廊道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平台3—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推广平台。各平台关系图见图3。

以技术信息平台为支撑,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手段[7],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产业化推广平台实现与市场的衔接。三个平台需要相互咬合,共同发力,才能实现清水廊道技术产业的顺利转化。各平台主要结构框架见图4。

图3 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技术平台关系图

4)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规保障、政府支持和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和良好的综合服务,资金支持、风险管控措施等。

从技术遴选、方案设计、效果模拟、示范工程、培训、产业推广等每一步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外,天使投资、创业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资金、上市融资等各种资金渠道都在创新成果价值增值过程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作用[6]。寻求资金支持,是技术转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从清水廊道技术到产业化存在一定的风险,从小试、中试到工程实施和运营,不仅存在技术风险、投资风险,还存在技术泄密风险。因此,制定良好的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做好产业推广的保障。

5)产业推广模式的简称。根据产业推广的思路和程序,选择遴选(Selection)-模拟(Simulation)-验证(Verification)-产业化推广(Industrialization Promotion)的首字母SSVIP(“2S”VIP模式)作为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的简称。

图4 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平台结构框架图

2 产业推广模式实施细则

2.1 建设“派河流域清水廊道综合技术信息平台”

综合技术信息平台包括清水廊道技术遴选和集成、方案设计、技术效果模拟、技术支持和保护、技术导则及政策四部分内容。

2.1.1 清水廊道技术遴选和集成

1)清水廊道技术类型。清水廊道技术类型可以按照层次划分。

第一层技术包括水质保障技术、污染负荷湿地削减技术、水系梳理技术、地形重塑技术、河道水力调蓄技术、藻华控制技术等。

第二层水质保障技术包括污水集中处理技术、陆向缓冲带污染拦截技术、水陆交错带技术、河道底泥修复技术等;根据流域植被调查和植被对污染物截留净化规律,提供植被筛选技术(筛选原则、种类建议、乔灌草搭配建议);河道底泥疏浚技术,河道底泥钝化技术;第二层污染负荷湿地削减技术包括生态沟塘技术、湿地净化前处理技术、河道湿地水质深度净化技术;其中生态沟塘技术包括生态沟塘串联湿地技术;河道湿地水质深度净化技术包括原位湿地污染负荷削减技术、旁路湿地污染负荷削减技术、河口湿地污染负荷削减技术等等。

另外还包括水质模拟技术、水环境容量计算技术、水源涵养技术、尾水补水技术、接触氧化技术、曝气生物滤床技术、雨水调蓄补水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所有的技术均需要考虑景观规划,提供和谐的河道水质-景观-生态一体化技术等。

2)遴选原则。分类集成,严格遴选,使真正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成熟环保技术走向市场。对于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的技术暂归入动态观察区,待技术成熟再纳入技术信息平台,对外进行推广转化的环保技术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属于清水廊道技术的范围;②在示范区或具体工程中运用一年以上,工程效果证明该项技术较先进,优于同类技术,各项环境指标、社会经济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有比较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示范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美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兼顾景观,工程质量优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运行管理水平高;⑤生产成本较低,运行费用少,操作简便;适用范围较广,在全国或分地区推广的普遍性和适用性程度较高。

根据以上遴选原则,针对具体区域、流域所具备的条件对拟推广转化的清水廊道技术进行详细技术筛选和论证,并进行单项技术尤其是复合技术的效果模拟评估,杜绝不适用或不成熟的技术进入市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2.1.2 清水廊道技术应用效果模拟

1)方案设计。根据流域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流域特征(形状、长度、面积、坡降)、下垫面(土壤、植被)、岸坡类型、土地利用现状、污染程度等条件,因地制宜,进行清水廊道技术实施方案设计,给出至少3个比选方案。

2)方案效果模拟预测。应用层次分析法、HSPF模型、MatLab、GIS等分析和预测模型,对比选方案分别进行模拟预测,给出最优的植被组合,植被缓冲区宽度,人工湿地的面积、大小、工艺清水廊道组合。HSFP模型对不同清水廊道技术组合进行模拟,给出河道植被缓冲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模型和植被选择模型)、人工湿地、生态沟渠、海绵城市技术、生态浮床等等技术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效率,模拟不同组合情况下的削减效果。

平台建立的技术路线:综合建立评估区空间数据库,包括几个模块:气象数据模块、水文数据模块、土壤数据模块、地形地貌数据模块、污染物数据模块、植被数据模块等。

①气象数据:降雨量、蒸发量、风速、风向、气温、湿度等。②水文数据:径流量(丰、平、枯水期)、流速、正常水位、洪水水位、泥沙含量等。③土壤数据: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储水能力等。④地形地貌数据:红外遥感航片解译,地形图高程点生成的坡度数据,地貌粗糙度或土地利用数据转换生成曼宁系数等。⑤污染物数据:污水径流量、水质中污染物COD、氨氮、总氮、总磷、DO、BOD5、pH、Eh监测值,土壤和底泥中污染物数据等。⑥植被数据:种类、数量、密度、覆盖度、生物量、植被根系层深度、宽度等。

2.1.3 技术支持与保护

尽可能多地汇集“十一五”、“十二五”及其他流域清水廊道技术。在平台上设置专门的技术支持和保护模块,寻求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保护。

2.1.4 技术政策与导则

技术政策:包括国家和地方环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遴选、评估政策,产业政策,权益归属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政策,政府资助政策[2],专利保护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等。

制定清水廊道技术应用政策的具体步骤为:①首先构建清水廊道技术标准库,对经过示范流域应用后得到认可的技术工艺特性及参数进行规范;②根据流域治理需要和水质目标要求,对适用技术进行模块化处理和集合,对满足水质提升目标要求的适用技术进行标准化设置和指标细化。③在标准化数据基础上,针对不同情景下的治理需求制定对应技术解决方案,即在何种情景下适用何种技术或技术组合策略,从而实现清水廊道技术应用政策的合理制定。

技术导则:主要依托《派河流域水质提升与保障工程技术导则》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等。

2.2 建设“派河流域清水廊道技术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内容包括:技术培训、示范区建设、产权保护、工程维护、问题反馈几个模块。

1)技术培训。主要包括国家环保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培训,《派河流域水质提升与保障工程技术导则》和清水廊道技术方法及操作流程的培训,清水廊道建设规划以及其他监测规范等相关的培训。

2)示范区建设。展示示范区污染物削减效果,指导示范区选址、设计、施工、运营、监测与维护。

3)产权保护。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与培训,对专利技术和新型实用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划分,指导技术转让和合同的签订。

4)工程维护。对开展的示范区工程或者其他工程进行指导和维护。

5)问题反馈。对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平台进行反复迭代修正,使得平台良好运行。

2.3 建设“派河流域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推广平台”

技术产业化推广平台包括:可行性评估、产业合作、市场运营几个模块。

1)可行性评估。因地制宜选用清水廊道技术,对流域采用的清水廊道技术进行可行性评估,包括技术可行性评估、工程可行性评估、经济可行性评估。

2)产业合作和市场运营。在工程设计、原材料生产和运输、施工、维护等环节寻求生产企业、建设企业、运营企业、监测企业、监理企业、运输企业、的合作共赢,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在技术推广组织的构成中,研究政府主导推广组织、教育型技术推广组织、企业型技术推广组织与自助型技术推广组织的联合交叉模式。

在技术推广途径上,研究实现技术推广内容的综合化、推广方式的多样化、推广组织的多元化、推广保障的法制化,通过政府发挥技术推广机制的需求导向性。这其中,可通过EPC(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模式:是指对一个工程负责进行“设计、采购、施工”,与通常所说的工程总承包含义相似)、B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Building-Owning-Operation建设、拥有、运营)、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伙伴关系,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等模式引导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产学研用”相统一的科技产业转化和产业推广。

3 具体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推广方案

3.1 平台推广

1)新闻发布会。在清水廊道技术推出时,召集新闻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借助新闻媒体与政府等权威部门,提高潜在企业对该技术的认识,为下一步公关工作做好铺垫。

2)技术产品展示会。将清水廊道技术应用于派河全流域并作为示范工程,制作形象样板间,邀请企业观看应用后的处理效果,为该技术在其它流域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标准示范。

3.2 信息推广

资源库营销,抓住重点,对潜在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为企业“画像”,了解企业需求,减小因科技资源供需信息不对称为科技资源配置、对接带来的困难[8]。通过微信APP、公众号等互联网手段,对清水廊道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对已形成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及时地回访和关系维护,扩大用户的覆盖面。

4 结论

本文以巢湖派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清水廊道技术产业推广模式(简称“2S”VIP模式)。该模式在单项清水廊道技术标准和规范化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项技术进行遴选、集成,从应用效果模拟、专利技术支持与保护、示范培训、产业化应用、市场运营等多维度开展清水廊道技术推广,在政府的引导和培育下,以清水廊道技术单位为支撑,由环保中介服务机构穿针引线,组织搭建清水廊道综合技术信息平台、清水廊道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推广平台,并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各平台能顺利运行,构建了社会化的清水廊道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网络服务体系及其运作机制,希望能在巢湖全流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产业链条,达到清水廊道技术产业化、河道清洁化、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目的。

猜你喜欢
廊道清水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厨房秘密之清水变“牛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一盆清水
一溪清水引风凉——清宫戏水指南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一渠渠清水长又长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