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琦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台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 台州 318000)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为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产业,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开发、应用、推广等活动[1]。《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协同推进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2]。目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在稳步推进。但是,由于对教师考核机制不完善、成果转化体系不健全、国有资产处置责任不清晰、以及激励制度不到位等问题,高校有相当多科技成果尚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 “走出”实验室,离产业化还很远。鉴于此,不少专家、学者对高校成果的转化、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拟以近五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网络分析软件UCINET)[4]、网络图谱软件(NetDraw)[5]等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的计量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在期刊检索面板中选择专业检索:检索式为SU=’高校’ + ’大学’ AND (SU=’专利运营’ + ’产业化’ + ’技术转移’ + ’成果转化’ ),即主题包含高校或大学,并且主题包含专利运营、产业化、技术转移或成果转化;发表时间界定为从2015年到2019年;来源类别限定在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览》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检索日期为2019年9月16日,检索得到的文献为868篇。剔除其中的报道、简介等无关文献,最终得到495篇有效文献。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2012年杜黎明委员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提案”[6],由国务院转交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科技部办理。杜黎明委员提出的建立专利产业化基地、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以及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等对策建议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共鸣和关注。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在国内受到了相当重视,各类成果不断涌现。从图2中可以看出,近五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的年发文量较多,且比较稳定,在110篇上下小幅度地波动。其中,2016年发文量最少,为95篇;2017年发文量最多,为132篇;2019年不完全统计发文量为31篇(截止到2019年9月16日)。鉴于知网收录有一定的滞后性,预计2019年全年发文量为80篇左右。
图1 有效文献检索结果
图2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载文期刊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载文量不少于3篇共27个期刊,这些期刊分布特征如下:①从期刊类别上看,27个期刊中,有5个一级期刊,12个C刊,其余为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在业内有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也体现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②从学科属性上看,27个期刊中有12个期刊属于社会科学Ⅱ辑的高等教育类;8个期刊属于基础科学类;4个期刊属于经济与管理科学类;1个期刊属于社会科学Ⅱ辑的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类;1个期刊属于社会科学I辑的民商法类;1个期刊属于信息科技类。可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涵盖多个学科,涉及教育学、基础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信息学等诸多领域;③从载文数量上看,载文期刊相对比较集中,特别是中国高校科技、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等三个期刊,近几年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尤为关注,刊载了大批相关成果,共248篇,占比50.1%(248/495);④从期刊出版周期上,27个期刊中,6个期刊两个月出版1期,15个期刊一个月出版1期,6个期刊半个月出版1期,平均出版周期为1.11个月。从2015年1月到2019年9月共57个月中,上述期刊平均出版51.35(57/1.11)期,每期平均载文量为7.79(400/51.35)篇,这反映了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所受的关注效果和重视程度。
表1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载文期刊分布(载文量≥3篇)
注:①表1类别列中,“一级”表示该期刊属于浙江大学国内学术期刊名录(2016年修订版)一级期刊;②“C刊”表示该期刊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和(2019-2020)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③“核心”表示该期刊属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和(2017版)核心期刊。
发文机构统计分析以各文献标注的第一单位为准,按照一级机构统计发文数量。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发文机构分布(发文数量不少于5篇)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发文机构的特征分布如下:①从发文数量上,这24家机构共发文194篇,约占文献总量的39.19%(194/495)。这表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群体集中趋势比较明显;②从机构属性上看,排名前24的机构除了中国科学院外,其余均为知名的综合性大学。23家知名综合性大学中,16家为985工程大学,20家为211工程大学。这表明在这些知名大学里同样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难、转化率低等问题,也引起来这些高校相关学者的重视;③从二级机构上,科技类二级机构(如科技发展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战略咨询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创新管理研究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技术合作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处等),有100多家;其次为经管类二级机构(如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共73家;再次为法学类二级机构(如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法治战略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共38家;教育类二级机构(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院等),共30家。这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涉及教育学、基础科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的特点相符。同时也表明各个高校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纷纷成立了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技术合作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二级机构,致力于建立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体系、整合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合作、促进技术创新等职能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分析对象为:495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环境为: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 SP3,辅助软件为SATI[3]、UCINET[4]以及NetDraw[5]。分析结果为: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过程如下:
1)关键词提取。应用SATI[3]提取关键词,计算关键词频率,并从高到低排序。
2)共词分析。取前100个高频关键词,分析计算关键词共现强度,如图3所示。其中数据越大,表示关键词共现性越强。
3)聚类分析。应用UCINET[4]做聚类分析,将关联密切(共现强度大)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得到关键词聚类表。
4)可视化。应用NetDraw[5]将关键词聚类表可视化,如图4所示。其中,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根据步骤(3)的关键词聚类结果,对每个节点标记不同颜色,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用于揭示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
图3 关键词(Top100)共现矩阵
图4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热点
从图4中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主要包括欧美经验模式借鉴、技术转移体系构建、成果转化因素分析以及收益分配机制改革等热点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该类别研究成果在探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困境和桎梏的基础上,尝试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实施经验、组织模式和政策机制等,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解决方案。例如,Milken Institute[7]在发布美国最佳技术转移高校排名并总结其实践措施的基础上,从保持基础科学研究经费、设立联邦商业化基金及配套资助、应用推广最佳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的技术转移和商业化效率的若干建议;李建中[8]分析了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商业化导向、服务团队、激励机制、产学研互动等内因和外因,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新思路;李晓慧等[9]解读了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完善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温琳等[10]分析了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双元协调机制,提出了构建双元型组织的有效举措;方华梁等[11]总结了美国创业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实践经验,指出应给予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内外部协同支持,为技术转移提供持久帮助;钟卫等[1]构建了干预供给方、干预需求方以及促进供需双方连接三种机制,并用欧美发达国家的具体政策实践解释和验证这三种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的共性特点在于:①以欧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成效突出的高校或大型行动计划为典型,总结其实践经验、机制模式或政策体系;②从项目经费、转化媒介、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提炼了有效的实施举措或对策建议;③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而是将国外经验模式借鉴吸收,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解决方案而努力。
该类别的研究成果试图剖析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办公室)、大学衍生企业等中介机构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角色定位,建立健全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体系。例如,戴炳钦等[12]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中的角色定位,归纳了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内产学研技术转移的三个必要条件;任浩等[13]剖析了大学衍生企业的概念属性、创生动因与运行机制,为发展中国大学衍生企业提供了政策设计基础知识;邵渊韬[14]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从体制改革、市场导向、强化激励、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效途径;刘启雷等[15]基于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分析,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孙玉涛等[16]以中国136所高校为研究样本构建了高校研发合作网络,验证了技术转移中心的倒U型调节作用。
上述研究成果有如下共性特征:①均以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为着力点,分析其在技术转移体系中的角色,找准其定位;②探索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的驱动要素,总结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必要性;③剖析技术转移体系的有效运行机制,支持其健康、长期发展。
该类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分析人才培养、区域经济、激励机制、制度环境等影响因素。例如,辛志虹[17]以陕西省为例,总结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完善的问题,提出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立市场投资机制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环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罗林波等[18]结合《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工作指导标准》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工作的实践,对高校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管理工作的认识、核心要点、难点和堵点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王丽平等[19]构建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质量”关联模型,剖析了包容型人才开发模式、心理所有权以及市场导向的影响作用;郑学党等[20]分析了当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问题,从“提高积极性,最大程度产出科研成果”的核心目的出发,就供给和需求、作价入股、股权激励政策、国有资产评价决策体系、成果转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这些研究成果的共性特点在于:①针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从人才、经济、环境等方面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因素,试图找到桎梏所在;②通过影响因素的正反对比,必要时进行实证分析,弘扬正面因素,抑制负面因素;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尝试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该类别的研究成果试图采用科技成果职务化、产权配置、股权奖励等方式,改革收益分配机制,为科技人员创造更好的产业化环境。例如,魏琼[21]剖析了美日两国高校职务成果转化的权利配置,具体涉及外在形式、内在原则、配置方式、收益奖酬权和财务自主支配权等,并探讨了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周海源[22]对高校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应承担的义务及责任进行剖析和细化,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接地气;国内一些高校尝试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康凯宁等[23]阐述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基本逻辑,在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开展了促进职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改革试验,取得了相当成效;西南交通大学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全面深入的推开了该项改革,为其他高校职务技术成果权属分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24];随后,又推出了实施这种制度的实施细则,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学校控制力、学校署名权、学校介入权、操作便利、线程控制等未见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推动改革落地[25]。
上述研究成果的共性特征包括:①尝试以企业化方式来运营,以技术干股、股权奖励等形式激励科技人员;②破除知识产权束缚,给予高校科技人员更多、更大的权限空间,尤其是收益奖酬权和财务自主支配权,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③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科技成果产业化后的合理、合法收益。
本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2015-2019年间收录的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献为数据源,从发文年度、载文期刊以及发文机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并以关键词图谱形式展示了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结论如下:①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在国内受到了相当重视,各类成果不断涌现,年发文量较多,且比较稳定;②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的载文期刊相对比较集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包含了高等教育类期刊、基础科学类期刊、经济与管理科学类期刊以及民商法类期刊等;③在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等知名大学里同样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难、转化率低等问题,也引起来这些高校相关学者的重视。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技术合作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二级机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④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欧美经验模式借鉴、技术转移体系构建、成果转化因素分析以及收益分配机制改革等问题。各个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共性特征显著,瞄准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桎梏所在,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解决方案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