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跃迁政策仿真研究①

2020-05-27 07:23武,付
关键词:变轨低水平经济体

李 武,付 才 辉

(1.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44;2.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100871)

一、引言

林毅夫教授指出:“目前主流经济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是忽视了结构因素,或者说是以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唯一的参照系,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象都映射到发达国家的结构中来考虑,忽视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结构差异和特性。”[1]由此可见,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对现有的主流经济模型进行拓展,以便更准确地反映现实中各类经济体的结构差异和特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目前主流经济理论中的生产函数进行扩展,例如引入内生性生产函数。[2]9一般而言,引入内生性生产函数可能导致经济模型中出现结构不同的多重均衡。而如果在市场机制下经济体达到的均衡是多重均衡中的低水平均衡(low-level equilibrium),那么这时的均衡配置就不是帕累托有效的,这时可能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以帮助经济过渡到高水平均衡,[3]这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有为政府的一种作用。

将传统的生产函数内生化,也就意味着经济体中的生产部门(或厂商)可以拥有多个规模收益非递增的生产函数(下文称为基础生产函数),各个时期所使用的基础生产函数可能会随着供给(资源禀赋)、投入、产出、价格等内生变量的变化而变化。[4]186因为经济体中基础生产函数的变化一般会导致其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可以看作经济体从一条运行轨道切换到另外一条运行轨道,所以本文将经济体中可以影响基础生产函数的变量称为经济体的变轨参数或内生性生产函数的变轨参数。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一般假定生产函数具有非递增的规模收益,以保障经济体中均衡的存在性,但采用这类生产函数的经济模型难以反映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新结构经济学将生产函数内生化,这样可以导致经济体中出现局部递增的规模收益,打破了这一桎梏,[4]262但采用一般形式的内生性生产函数的经济模型中可能不存在均衡,这会给经济分析带来困难。

为了将内生性生产函数的优点和传统的生产函数的优点结合起来,本文提出了结构型生产函数的概念,这种生产函数可以看作是由多个规模收益非递增的基础生产函数通过过渡区域拼接而成的一种内生性生产函数。与过渡区域相对的概念是基础区域,即基础生产函数所对应的区域。结构型生产函数中基础区域的存在一般可以保证均衡的存在性,而在过渡区域中则可以具有递增的局部规模收益。显然,在结构型生产函数中如果过渡区域很小甚至消失,那么结构型生产函数就可能退化为一个规模收益非递增的基础生产函数。

在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中,可以存在多个在市场机制下渐近稳定的均衡。从福利水平较低的低水平均衡到福利水平较高的高水平均衡之间的过渡即是一种经济结构的跃迁,而均衡的渐近稳定性往往使得经济体无法在市场机制下自发地从一个均衡运行到另一个均衡。也就是说,经济结构的跃迁可能需要政府通过因势利导的经济政策进行干预。因为采取内生性生产函数的经济分析(特别是涉及众多产业时)比使用传统的生产函数的分析更为复杂,所以,一般需要借助计算机仿真方法等分析手段。本文侧重于借助仿真方法和一些算例对结构型生产函数和经济结构跃迁政策做一些初步的探索性讨论。

二、结构型生产函数与结构型多重均衡

(一)结构型生产函数

当经济体中的一个生产部门(或厂商)具有内生性生产函数时,其各个时期的生产函数f(x)的形式可以随着经济体中某个内生性经济变量的变动而发生变动,而每个生产函数f(x)决定了经济体的一条运行轨道,于是可以将内生性生产函数记为f(x,θ),称θ为变轨参数。①变轨参数θ可以是标量或向量。若一个内生性生产函数f(x,θ)满足以下条件,则称其为一个结构型生产函数:

(1)参数θ的取值范围可以划分为两类区域,即基础区域和过渡区域。

(2)各个基础区域由过渡区域分隔开,并且每个过渡区域是有界的,而基础区域可以是无界的。

(3)当参数θ的值位于基础区域中时,生产函数f(x,θ)的值等于某个规模收益非递增的生产函数(即基础生产函数)的值。当参数的值位于过渡区域中时,生产函数f(x,θ)的值等于与过渡区域相邻的基础区域所对应的基础生产函数值的加权平均。

从上述结构型生产函数的定义可见,结构型生产函数一般由有限个或可数无限多个规模收益非递增的基础生产函数构成,而结构型生产函数的值等于哪个基础生产函数的值是由变轨参数值决定的。因为变轨参数是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②当变轨参数为时间等外生变量时,即可得到外生性结构型生产函数,不过本文不考虑这种情况。所以基础性生产函数实际上也是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即结构型生产函数体现了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生产函数的内生性。[4]186

从理论上来说,变轨参数可以是供给(资源禀赋)、投入、产出(例如自身的产出、其他厂商或其他部门的产出等)、价格等等。本文主要关注以投入为变轨参数的结构型生产函数。因为经济体中的投入数量和产出数量均与经济体中的资源禀赋数量有密切联系,所以以投入和产出为变轨参数的结构型生产函数也可以反映资源禀赋对基础生产函数的影响,也就是说可以认为在这种情形下基础生产函数是内生于资源禀赋的。

(二)结构型多重均衡

对于具有规模收益非递增的生产函数的经济体而言,当经济体中的生产函数发生变化时,其均衡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生产函数一般会导致不同的均衡。从结构型生产函数的定义可以看到,一般可以通过将这些规模收益非递增的生产函数(即基础生产函数)中的包含均衡生产过程的部分切割出来并借助过渡区域拼接在一起,来构建一个结构型生产函数。而原先的那些均衡(称之为基础均衡)构成了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中的多重均衡,称这类多重均衡为结构型多重均衡。于是可知结构型多重均衡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型多重均衡是一种由多条轨道之内的基础均衡构成的多重均衡。也就是说,结构型多重均衡包含多个基础均衡。③在局部规模收益递增的区域内也可能存在均衡,但这些均衡一般是不稳定的,在此忽略掉这些均衡。

(2)各个基础均衡对应的变轨参数的值处于不同的基础区域,由过渡区域分隔开,也就是说没有两个基础均衡处于同一条轨道内,④根据一般均衡理论可知,在一个局部规模收益非递增的基础区域内也可能存在多重均衡,不过这种多重均衡不是本文定义的结构型多重均衡,本文暂不考虑这种情形。或者说一条轨道内只有一个基础均衡。

(3)各个基础均衡一般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应于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相对而言,这些均衡中有低水平均衡、中水平均衡、高水平均衡等等。

(4)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经济体会收敛于哪一个基础均衡主要取决于其初始状态(例如初期的资源禀赋等)。

在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和结构型多重均衡的经济体中,经济结构的变迁(包括生产技术的变迁、产出结构的变迁等等)的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渐变。在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过程中,经济体的变轨参数始终处于某个基础区域之内,也就是说,基础生产函数始终不发生变化,经济体一直在该基础生产函数所决定的轨道内部运行。

(2)跃迁。在这种经济结构的变迁过程中,经济体的变轨参数从一个基础区域跑到另一个基础区域,基础生产函数相应地发生了变动,经济体从一个基础生产函数对应的轨道迁移到了另一个基础生产函数对应的轨道。也就是说,在经济结构的跃迁中,经济体会经历一个变轨过程。

可见,结构跃迁前后的经济体处于不同的运行轨道,这些轨道可以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均衡和经济结构。对于具有结构型多重均衡的经济体而言,因为构成结构型多重均衡的各个基础均衡处于不同的轨道,所以经济从一个基础均衡运行到另一个基础均衡的过程(例如从一个低水平均衡到一个高水平均衡的变迁)包含一个跃迁过程。

新结构一般均衡理论致力于扩展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使后者成为前者的一个退化的特例。[5]129就一般情形而言,在新结构一般均衡理论中,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第一、第二福利定理不再成立。例如,在具有结构型多重均衡的经济体中,可能只有一部分均衡配置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基础均衡具有全局最优的性质,满足第一、第二福利定理,而有些基础均衡只具有局部最优的性质。这种情形下,这一经济在不同的初始状态下可能会收敛到不同的均衡,也就是说,经济体即使会趋于均衡也未必会趋于全局最优配置。可见,结构型多重均衡既保留了新古典均衡分析中一般均衡的一些优点,又对其进行了拓展。

(三)以投入为变轨参数的结构型生产函数

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中一般假设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6]虽然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在经济现实中广泛存在,但是在一般均衡分析中采取全局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会使得均衡模型的数学性质恶化,难以得到像在规模收益非递增假设下那样丰富、理想的分析结论,例如在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下经济中可能不存在均衡,规模收益非递增假设下得到的两个福利定理之类的结论一般也不再成立,也就是说均衡的存在性、均衡配置的最优性等在规模收益递增假设下难以得到保证。[7]因此,在一般均衡分析中规模收益递增假设得到的关注远远少于规模收益非递增假设。

我们认为,在将递增的规模收益引入经济模型时,为了便于分析,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局部规模收益递增假设而非全局规模收益递增假设,即假设生产函数(或生产集)兼具局部规模收益递增和局部规模收益非递增这两种性质,而以投入为变轨参数的结构型生产函数即具有这样的性质。下文我们通过一个以投入为变轨参数的结构型生产函数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考虑一个包含两类商品(即产品和劳动)和两类经济主体(即厂商和劳动者)的经济。假设厂商具有一个以投入为变轨参数的结构型生产函数;令x=(x1,x2)为投入向量;这时的结构型生产函数 f(x,θ)的形式为f(x,x),可以写作 f(x)。假设生产函数 f(x)的具体形式为:

可见这个结构型生产函数对应的两个基础生产函数为5x0.51x0.52和15x0.51x0.52,而在过渡区域中结构型生产函数的值等于这两个基础生产函数的加权平均。

假设每期中劳动者总共供给1单位劳动;劳动者只消费产品,效用函数为x1。当劳动投入量为1时式(1)即变为

图1(a)和图1(b)显示了过渡区域分别为区间(15,20)和区间(30,35)的两种情形,其中的实线反映了结构型生产函数,星号反映了均衡产出。两个均衡产出为12.5和112.5。①此两部门经济中生产函数为时,可算得均衡产出为0.5α2,以劳动为计价商品时产品的价格为4α-2。

图1(a)和图 1(b)中的 2个结构型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以下特点:

(1)生产函数的定义域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其中有2个局部规模收益非递增的基础区域和1个局部规模收益递增的过渡区域。图1(a)中的结构型生产函数的2个基础区域为区间[0,15]和区间[20,+∞),过渡区域为区间(15,20);图 1(b)中的结构型生产函数的2个基础区域为区间[0,30]和区间[35,+∞),过渡区域为区间(30,35)。

(2)就测度而言,基础区域占生产函数定义域的绝大部分,而测度很小的过渡区域介于基础区域之间,起着连接作用。②结构型生产函数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可以假定过渡区域只是一个跳跃间断点,不过采用连续性假设一般会为经济分析提供便利。

(3)在过渡区域中结构型生产函数的值被定义为相邻的两个基础区域里的基础生产函数值的加权平均。

图1 结构型生产函数

于是可见,在具有以上结构型生产函数的动态经济中,厂商(或产业部门)在各个时期需要根据其当前的资源禀赋选择可行的基础生产函数,即基础生产函数内生于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是可以动态变化的。[8]27当资源禀赋足以支撑较大生产规模时,经济体就会使用生产效率较高的基础生产函数,否则就只能使用生产效率较低的基础生产函数。而不同的基础生产函数又对应于不同的均衡经济结构(一般也是局部最优的经济结构),因此可知,在这种情形下,经济结构就内生决定于资源禀赋结构,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均衡经济结构是不同的,需要与该经济体当时的资源禀赋结构一致。

当经济体包含多个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产业部门时,每个时刻的产业结构就会受到经济体当时的资源禀赋和这些资源禀赋在产业间的配置方式的影响,即经济体的资源禀赋就成为均衡产业结构(一般也是局部最优产业结构)的一个决定因素,使得经济体的局部最优产业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变动。

三、基于结构动态模型的市场经济动态仿真

对经济结构变迁作动态分析时,可以使用基于结构动态模型的仿真方法。[9]385结构动态模型是一个离散时间模型。下面首先介绍结构动态模型的逻辑框架。

(一)离散时间动态经济中的经济过程

离散时间动态经济的运行过程可以简略地表示为图2。由图2可以看到,在这类动态经济中有三类过程,也就是资源配置过程、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每一期中经济体的资源禀赋通过资源配置过程在包括厂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分别成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用于消费。在这三类过程中,对于经济建模来说最复杂和核心的部分当然是资源配置过程。

图2 离散时间动态经济的主要经济过程

动态经济中的资源配置过程可以是计划型的或市场型的。计划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可以没有价格,而市场型的资源配置方式中价格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基于市场型资源配置的动态经济模型中应当包含各种商品的价格并且描述这些价格是如何决定资源配置结果的,否则这种动态经济模型实际上就是一种计划型的经济模型,例如Solow增长模型没有描述商品的价格随时间的变动过程以及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属于计划型动态经济模型。而结构动态模型则是一种显式地而非隐含地包含交易环节和价格变动的动态经济模型,可以描述、仿真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因为在合适的条件下市场经济会收敛于均衡,所以也可以使用结构动态模型来计算均衡。[9]430

(二)基于结构动态模型的仿真

结构动态模型是一种显式地包含市场型资源配置过程的矩阵形式的非均衡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市场机制下包含n种商品和m类经济主体的单国或多国经济的运行过程。[9]387通过结构动态模型,可以同时观测到市场机制下产量、价格、效用水平、失业率、投资率、汇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构动态模型每一期的经济运行包含如下的主要环节(见图3):

(1)交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厂商、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经济主体将其供给的商品投入市场进行交易。交易过程结束后会有一个基于交易结果的价格调整过程。

(2)生产和消费过程。交易过程结束后各经济主体把在交易过程中购买到的生产品(producer goods,即资本品和中间投入)投入生产,消费品用于消费。生产过程的产出将在下一期的交易过程中销售。

图3 结构动态模型中的经济过程

现实中的经济一般处于非均衡状态,因而经济模型不仅要对经济的均衡状态进行刻画,而且还要对经济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调整机制进行详细的描述。[10]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令人信服地解释以价格为资源配置核心变量的市场机制是如何引导经济从非均衡状态趋于均衡状态的,或者说未能建立令人满意的模型来描述市场经济的非均衡运行过程,而新结构经济学则可以通过建模描述经济结构的具体变化过程来做到这一点。结构动态模型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

我们将结构动态模型写成了R语言程序并制作为一个名为CGE的软件包,可以在R或RStudio软件中直接下载使用。利用这个软件包中的sdm函数可以作经济政策仿真、计算一般均衡。我们之所以选择R语言而非Matlab等其他计算机语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R语言是一种免费、开源、更新速度快、功能丰富强大的统计软件,拥有上万个软件包(packages)。

(2)R语言可以实现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方法、仿真方法的无缝对接。

(3)R语言是一种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语言,适合作经济政策仿真分析。在R语言中函数是“第一等公民”,即函数与其他数据类型处于平等地位,可以赋值给其他变量,也可以作为参数传入另一个函数,还可以作为别的函数的返回值。而经济政策即是定义在经济状态集合上的函数,在R语言中可以很方便地被作为参数传递。

(三)均衡的渐近稳定性

在一般均衡分析中,稳定性是除存在性、唯一性、最优性之外的均衡的另一个重要性质,直接关系到经济系统的动态运行特征。对于均衡的稳定性可以使用解析方法或计算机仿真方法来分析。不过解析方法只适用于分析一些简单情形,难以用来分析包含大量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产业部门的复杂经济,而计算机仿真方法则无论简单或复杂情形都可以适用,是一种简洁直观的通用方法。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使用仿真方法。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而言,新的经济理论往往需要使用新的方法和工具,而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处理复杂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1]仿真方法在经济学中可以发挥类似于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经济学与计算机仿真方法的融合是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新制高点,占领这个制高点有助于取得未来经济理论发展的有利位置。①国际计算经济学协会(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Economics)于1995年成立,出版《计算经济学》(Computational Economics)杂志。[12]314[12]307鞠建东指出,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未来有可能实现经济模型和实际数据对接,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在经济模型中得到模拟、刻画和分析,经济政策的作用也可以直接识别。[13]

通过对前述的两部门经济的编程仿真,可知该经济体中的这两个基础均衡是(局部)渐近稳定的,也就是说对这两个基础均衡施加小的扰动后经济最终会恢复到均衡。图4和图5显示了该经济体中的几条运行路径。①在本节和第四节的仿真中,sdm函数中价格调整速度设置为0.4。从这两个图也可以看到,在这个模型中不同的初始资源禀赋(或者说初始产量)可能导致经济体最终趋于不同的均衡和经济结构,换句话说,在这个经济体里均衡和最终的经济结构是由初始资源禀赋决定的。图4(b)和图5(b)还显示了经济运行中的价格和失业率趋于均衡的过程。

四、结构跃迁、有为政府与引入外部资源

(一)经济结构渐变与跃迁中的政府

在规模收益非递增的经济中,市场型资源配置方式在经济主体分散化决策的条件下一般会为经济提供趋向最优配置(或竞争性均衡配置)的向心力,尽管并不能保证经济收敛于最优配置,但往往会使得经济中的配置位于最优配置的附近。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主要优点之一。[9]429这也就意味着,在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中,当经济体处于一个基础生产函数对应的轨道内部时,经济一般可以自发增长、自动趋于该轨道内的基础均衡附近,也就是说经济结构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可以渐变发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中的政府一般无需通过经济政策将经济拉向均衡,而只需要通过一些逆周期的经济政策或宏观审慎政策等保证经济运行平稳、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可。

图4 低水平均衡的渐近稳定性(过渡区域为15到20)

图5 高水平均衡的渐近稳定性(过渡区域为30到35,初始产量为35)

在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和多个渐近稳定的基础均衡的经济体中,处于低水平均衡的经济体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可能无法摆脱低水平均衡从而实现向高水平均衡的跃迁,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借助于政府力量或外部援助。换言之,为了实现经济体的跃迁型增长,需要政府采取因势利导的经济政策进行干预,否则经济体一般会停留于低水平均衡或在低水平均衡附近波动,无法自发地达到高水平均衡。

例如,通过对前述的两部门算例的仿真计算可知,当产量低于12.5或高于大约17时,经济体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自发地增长,分别趋于低水平均衡和高水平均衡,这属于经济结构的渐进阶段(或者说渐变发展阶段);而当产量在12.5到大约17之间时,经济体会退回到低水平均衡,产量会趋于12.5;因此可以把这个产量区间称为(变轨)壁垒。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跃迁,可以采用两种经济政策:一种是通过政府干预,在一段时期内提高投资率、扩大生产规模,直至经济体越过壁垒;另一种是通过引入外部资源扩大生产规模,直至经济体越过壁垒。①引入外部资源可以采取商业性方式(如国际融资、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引入外劳等)或者非商业性方式(如国际组织援助或外国援助、引入国外移民等)。当然也可以两种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二)当过渡区域靠近低水平均衡时的跃迁政策

当过渡区域靠近低水平均衡时,从低水平均衡到达过渡区域就相对容易,经济结构跃迁面临的困难就较小。例如,当过渡区域为区间(15,20)时,为了实现跃迁可以在从第100期到第109期这10期中采取如下的税收政策:政府每期向劳动者征收30%的收入税并将其补贴给厂商。这一政策的效果是增加了经济中的投资和生产规模,减少了经济中的消费。在这一政策下,经济体最终成功地过渡到了高水平均衡,如图6(a)所示。图6(b)显示了产品价格的变动过程。

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引入外部资源就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跃迁。在这种情形下引入外部资源就如锦上添花,虽然不是必需,但可能有助于经济结构更快地实现跃迁。

图6 税收政策下的经济结构跃迁

(三)当过渡区域远离低水平均衡时引入外部劳动力的跃迁政策

当过渡区域远离低水平均衡时,从低水平均衡到达过渡区域就需要较多的资源,经济结构跃迁面临的困难就较大。

在前述的算例中,如果过渡区域为区间(30,35),那么当投入为30时相应的产出约为27.38,也就是说产出尚不足以补偿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投入,更不用说产出的一部分还需要被用于消费了。使用前一小节中的经济跃迁政策的效果如图7(a)所示,可见跃迁未能成功。于是可知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经济结构跃迁需要引入外部资源。这种情形下引入的外部资源就是雪中送炭。此时可以采用如下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跃迁:在从第100期到第109期这10期的每期中从外部引入2单位的劳动,即这段时间内每期劳动的供给量为3单位,其他时期内劳动供给量为1单位。图7(b)显示了这一政策的效果,从中可见经济结构实现了跃迁。当然,对于过渡区域靠近低水平均衡的情形这一政策也是适用的。

(四)结构跃迁中政府的有为、不作为和乱作为

在经济结构跃迁过程中,有为政府会制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政策,提供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发挥协调作用,帮助经济实现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过渡,将经济中的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在图6和图7(b)所示的两个仿真例子中的政府即是有为的。当政府能够通过合适的政策帮助经济实现结构跃迁时,政府却无所作为而任由经济在低水平均衡附近徘徊,这即是一种不作为。

在经济结构跃迁的过程中,政府的乱作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大跃进式的乱作为。当经济还处于向低水平均衡自发增长的阶段、远未达到低水平均衡时,政府采取拔苗助长式的大跃进政策,希望跨越低水平均衡,直接到达高水平均衡。在这种情形中可能因为经济中的资源禀赋尚未积累到足够的程度而跨越失败。与此类似,当经济中存在低水平均衡、中水平均衡和高水平均衡而当前经济处于低水平均衡时,乱作为的政府也可能采取大跃进式的政策希望经济越过中水平均衡直接到达高水平均衡。

(2)乌托邦式的乱作为。当经济体已经到达一个均衡附近时,可能由于技术尚未实现重大突破等原因,暂时不存在更高水平的均衡,而政府却不切实际地通过激进的政策希望其实现结构跃迁来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

在以上的两种情形中,显然相对于乱作为、过度干预而言,“无为”是政府在跃迁政策方面更好的选择。

图7 外部资源与经济结构跃迁

(五)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中的驻留轨道与非驻留轨道

在利用基础生产函数构建结构型生产函数时,可能有的基础生产函数的截取部分中不包含均衡,称这些基础生产函数对应的轨道为非驻留轨道,称其余的基础生产函数对应的轨道为驻留轨道。例如在图1中,如果过渡区域位于原先的低水平均衡的左侧,那么图1中较低的轨道即是一个非驻留轨道;这时低水平均衡就是一种潜在均衡而非实在均衡。在这种情形中,如果经济体起初运行在较低的轨道上,那么最终它可以自发地转移到较高的轨道上,这种变轨就是一种自发型变轨。而从一条驻留轨道向另外一条驻留轨道的变轨则是一种激发型变轨。

当经济体包含多条驻留轨道而当前处于生产率较低的驻留轨道时,经济体就可能需要在有为政府的推动下通过经济结构不断跃迁、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来实现经济发展。[14]

(六)产业部门的结构型技术进步与链式变轨

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技术革新和结构变化。[15]93如果当一个产业部门(或厂商)的技术进步带来新的均衡、新的驻留轨道时,旧的均衡、旧的驻留轨道仍然存在,那么就称这种技术进步是结构型技术进步。例如在图1所示的算例中,厂商的生产函数发生如图1(a)中曲线2变为曲线1那样的变化即是一种结构型的技术进步;而发生如图1(a)中下方的曲线2变为上方的曲线3那样的变化则不是结构型技术进步。当一个产业部门发生了结构型技术进步时,为了发挥这种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实现技术升级,就可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一个产业部门的变轨(即基础生产函数的变动)往往会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影响,例如可能通过需求拉动等途径导致另一个产业部门产量的增长。而另一个产业部门产量的增长又可能导致其发生自发型变轨。也就是说,一个产业部门的变轨有可能触发另一个产业部门的自发型变轨。因此,经济中多个产业部门可能会依次发生自发型变轨(即链式自发型变轨),导致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动。类似地可以定义产业部门的链式激发型变轨和链式混合型变轨,在这两种链式变轨中,各个产业或者部分产业的变轨需要借助于政府的产业政策。

五、结束语

新结构经济学采用(包含一般均衡分析在内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也就是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的决定因素。[16]可见,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对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有机融合;不仅对经济结构作均衡分析,而且还要描述和分析经济体从非均衡状态趋于均衡状态的运行过程,以及经济体从低水平均衡到高水平均衡的具体变迁过程等等。

在使用传统生产函数的经济模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拥有相同的生产函数时便处于同一增长轨道,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最终会趋于同一个均衡;而新结构经济学则认为(基础)生产函数可以是内生的,在这种情形下,其形式可以随资源禀赋等内生变量动态变化。对于拥有相同的结构型生产函数但资源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可以拥有不同的基础生产函数、处于不同的增长轨道,这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区别,可能趋于不同的均衡。[2]26[4]190[5]136[17]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有机融合,引入内生性生产函数等方法,新结构经济学可以弥补新古典经济学分析中欠缺或薄弱的方面,对其一般均衡分析进行扩展,构建起新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使得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成为新结构均衡理论的特例。[5]136[18]新结构经济学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能够用于分析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结构的不断变迁等动态经济现象。[15]117[19][20]

结构型生产函数这种特殊的内生性生产函数的引入,使得一般均衡模型既保留了传统一般均衡分析的许多优点,又可以具有局部规模收益递增等特性,放松了新古典均衡分析中对于生产集的凸性假设,使得模型更接近于经济现实。在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中,不同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均衡和最优经济结构,其基础生产函数形式本身是内生的、随时间变化的,而这些特征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与出发点。[8]27

将结构型生产函数引入经济模型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这种情形下的分析常常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方法这一有力工具。仿真方法适合于分析包含大量商品和经济主体(或者经济部门)、具有内生性生产函数的动态经济结构,例如对多国经济中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分析等等。

在具有结构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中一般存在结构型多重均衡,而均衡的渐近稳定性使得经济体往往无法凭借市场机制从一个均衡运行到另一个均衡。这使得从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结构跃迁可能需要借助于政府干预和外部援助。当过渡区域靠近低水平均衡、变轨壁垒较低时,可能仅通过调整经济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可实现结构跃迁;而当过渡区域远离低水平均衡、变轨壁垒较高时,为了实现结构跃迁可能还需要引入外部资源。可见,在这类经济体中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既需要“有效的市场”,也需要“有为的政府”;在经济结构的渐变过程中应当以市场为主,而在经济结构的跃迁过程中则可能需要政府干预。[21]

猜你喜欢
变轨低水平经济体
低水平HBsAg血清学模式及其临床价值*
新课标下中低水平学生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工作图什么?
植物样品中低水平铀同位素分析
“朱诺”变轨时间将推至明年2月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
卫星“在轨运行”与“变轨运行”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