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大数据时代破解政府治理数字难题之有效工具

2020-05-27 07:23琳,袁
关键词:区块节点政府

徐 琳,袁 光

(1.武汉大学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信息是政府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并构成政府治理体系中的神经系统,直接影响着政府治理行为和治理效率。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多样且瞬息万变,这使政府治理的信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一方面,充分而准确的优质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在制定治理战略目标时的科学性;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社会问题预测和对目标群体行为规律性研判的精准性,是保障公共政策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是实现政府善治的良好开端。另一方面,由于主客观原因,大数据技术运用不当或不力,反而会产生一些不良效果:低质甚至虚假数据泛滥,误导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的预判;数据分割且碎片化,阻碍政府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协同,造成公共行政成本高企而效率低下;因数据安全性不够而造成政府治理合法性风险和公信力受损的现象也实际存在。简言之,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在迎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区块链,以其特有的技术原理和底层架构活跃于网络社会,先后被应用于数字货币、税收保险、医疗服务、知识产权多个领域,并且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目前,这一技术的应用正在向其他社会领域拓展。笔者认为,区块链可能为破解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数字难题,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契机与有效工具。

一、区块链之解读:涵义、特性及核心架构

区块链被看作大数据时代能够颠覆传统金融业以及其他众多行业的像蒸汽机或内燃机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生事物,[1]在数据信息的获取、去伪、保存和交易过程中有着以往信息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和价值。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指出,到2023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0%将存储在区块链或与区块链相关的技术中,并且政府机构将普遍应用区块链技术。[2]在近几年,已先后有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联合国社会发展与研究中心以及欧洲议会研究服务中心等机构分别发布《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在构建社会团结金融中如何扮演角色》《区块链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等政府报告,这些文件旨在深入研究区块链,丰富区块链在政府治理、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的功能,以抓住区块链在创新政府治理中的契机和机遇。中国政府也对区块链技术予以高度重视,国务院、工信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先后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和《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区块链确定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前沿信息技术之一,[3]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4]为区块链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政策保障。

(一)区块链之涵义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程序,独立存储、集体维护的分布式数据账本,它是公开的,以密码学方式保证其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区块链通过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对数据的账本式管理,以实现对数据的传输和利用,是一种将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转变为价值互联网的新兴技术。

从狭义层面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链式数据结构。从广义层面来讲,区块链则指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账本和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5]

(二)区块链之特性

首先,数据资产化。学界认为,区块链驱动了第二代数字革命,为人类带来价值互联网(Internet of Value),[6]即它能够实现用户赋权,使数据真正成为资产,因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从而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变。一方面,数据通过哈希算法被组织成区块链;然后,通过数字签名、时间戳、非对称加密技术等,使得数据变为有产权的资产;再通过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将这种有烙印的资产进行有一定回报的交换,这样,数据就变为真正独立的有价值的资产。另一方面,区块链最早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而应用于比特币等货币交易平台的,但现在人们将这一技术的应用拓展到了其他社会领域。因为智能合约作为一种代码合约,只要将合约条件进行编程,就可以运用于非金融领域,这使得区块链的价值趋向和功能定位得以大大拓展和延伸。

其次,去中心化。区块链可以在没有中心服务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存储、交易和流通,系统中没有中心节点,各个节点地位平等,权力平等,功能相同,无主从之分。区块链采用P2P对等式网络协议,运用点对点传输技术进行信息存储和传播。换言之,在区块链系统内,数据互通在同一平面的相邻节点之间进行,无需通过中心服务器,在技术流程上能够做到去中心化的数据信息流通。但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所标识的去中心化应当是技术意义上的去中心化,而不是无政府主义,更不是法外之地。

再次,安全化。区块链的安全化特征主要是指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具体而言,区块链所拥有的底层基础技术能够在数据的生成、验证和储存以及交易环节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是数据安全化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区块链较于其他使用中心服务器的新兴技术所具备的明显优势,它可以保护政府业务数据安全,防止因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数据泄露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也可以大大增强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容错性和忍耐力。

最后,新型信用。大数据时代的最大难题在于协调多数据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互联网加速全球化和社会协作进程,在给数据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巨大信任鸿沟。这种信任鸿沟在大数据生态中的表现在于,现有的私密且中心化的数据库结构无法解决价值转移和互信问题。区块链则从根本上改变中心数据库的信任建立规则,其通过数字签名、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技术来建立一套基于协商一致和共同维护的计算机语言形式的协议和规范,用计算机语言的技术背书来代替传统的公共权威、中间机构等第三方信任证明,实现在“去传统信任化”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协议自动进行点对点数据传输和交易。在区块链系统的各个节点,通过技术背书的信息证明方式来进行数据交易,且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共识机制防止、惩治节点之间的欺诈行为。因此,区块链的这种“去传统信任化”的技术特性能够在提高信任度的同时,降低因第三方信任证明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是人类信用进化史上继血亲信用、贵金属信用、央行纸币信用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7]

(三)区块链之核心架构

区块链并不是单一信息技术,而是依托于现有技术加以独创性组合及创新,实现以前未实现的功能。[8]具体来说,P2P网络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等,构成区块链的核心架构。

P2P网络技术。这是一种点对点或端对端通信技术,是区块链节点之间进行对等连接的组网技术,其网络互通依赖于系统节点共同的计算力和带宽,而不是依靠于少量几个大的中心服务器,处于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以扁平化的拓扑结构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如图1所示,系统内各个节点间的计算机地位平等,具有相同的网络权力和网络功能,系统内部不存在中心节点。这类通信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的中心化网络模式(图2所示),不存在中心服务器瘫痪或故障的风险。同时,加入区块链系统中的节点越多,系统内部的冗余就越丰富,系统的扩展性和容错性就越强。

分布式账本技术。这是指在系统内的交易记账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个节点共同提供数据记录的记账技术,而且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参与记账管理,也可以对交易数据进行验证并得到完整的账本记录。区块链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每个节点能拥有数据备份,达成由多个节点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也能够让任一时期的任意数据信息都可以被网络中的任一节点进行访问,这些节点可以分布在不同机构和不同地理位置。换言之,数据可以实现分布式存储和管理,从而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忍耐力和安全性。

图1 P2P网络模式

共识机制。它主要解决区块构造和区块之间数据统一性问题,是区块链中众多节点之间建立信任机制以及实现信息交换的一种数字算法,是实现区块链系统下分布式自治的基础和前提。区块链借助P2P通信传输,分布式账本中各个节点都按照共识机制的规则和标准进行数据的生成、验证和存储。区块链一般通过激励机制来吸引和维持节点的参与。如何保证这些节点不会退出?通过何种激励机制使得众多节点共同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如何保证节点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如何保证数据不被篡改?这些问题都要依靠共识机制及密码学的手段来解答。具体来说,系统中的任一节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便会自发、诚实地遵循预先设定的规则和程序,为得到奖励而认真地判断新交易的真实性,并将这种真实判断向全网进行广播。不同的区块链使用的共识机制不同,现在使用较多的共识机制是工作量证明机制、权益证明机制、股权授权证明机制。

图2 中心化网络模式

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哈希算法。在区块链中,非对称加密算法主要是用来交易的数字签名,以保证交易的真实性。而哈希算法则用来保证区块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它们合起来允许交易数据公开,保证在彼此不了解或彼此不信任的用户之间建立交易的信任关系。

密码学的哈希(Hash)是将任意长度的数据压缩为一个固定长度的称为哈希值的二进制串,使得对数据的任何改动,哈希值会大概率地有比较大的变化,而且很难根据哈希值找到满足条件的数据。

在区块链中,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包含在下一个区块中,形成链式区块即区块链。除了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当前区块还包含交易数据以及其他数据,比如在工作量证明机制中就包含一个整数作为工作量的证明,这个整数必须使得当前区块的哈希值满足给定的条件,比如最后十位等于0,找到满足条件的整数必须用一定的计算量,比如在比特币中,所有节点的计算机去找满足条件的整数,平均10分钟才能找到一个。在区块链中,任何一个区块的任何改动,会改动其哈希值,从而改动下一个区块,这样后面的区块都要改动,而区块链分布在各个节点上,这就要求超过半数的节点要改动从改动区块开始的所有区块,只有这样才能改动成功,这个要求非常高,比如用工作量证明机制时计算量会很大,实际上很难满足,这就保证了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特性。

智能合约。这是一种可以自动执行的数字化合同,是指系统预先定义交易条件和交易程序的一种数字化协议。传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共同协议做或不做某事,合约中的双方都必须信任彼此或者依靠第三方信任来达成交易。而智能合约是交易双方只要达到预先设定的交易条件,便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自动交易而无需第三方中心机构进行信任凭证。智能合约是具有自治、自足和去中心化特征的数字合同。自治是指交易双方的交易条件一旦满足合约预先设定,便可自动执行,而不需任何人工干预。自足是指智能合约能够自动执行交易,满足交易双方的资源需求。去中心化是指智能合约不依赖于任何中心服务器而存在。智能合约不受人工的干预、操控便可自动完成交易,实现交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系统交易效率和系统安全性。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也正因如此,智能合约中记载的承诺比自然语言法律协议中记载的承诺更难以终止,[9]更甚者,智能合约的自治、自足可以对犯罪活动进行支撑和促进,不法分子可以依靠加密来创建智能合约,实施非法活动。[10]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之数字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目标,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应用得到长足发展,为政府治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但由于大数据的特征和应用技术的制约,政府治理中应用大数据还存在一些现实难题。

(一)海量数据收集和处理不力,导致政府治理信息失真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海量激增,人类社会被认为进入大数据时代。最早我们存储电子数据使用的单位是 KB,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已经到了PB级别。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 40ZB(1ZB=1048576PB)的数据量。[11]与此同时,海量数据还具有多样性、快速性和价值性特点。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获得了丰富且多样化的信息,这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数据的上述特点也要求政府具备很强的数据认知和处理能力,才能确保政府治理所依据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这对习惯于传统政府治理范式的各级政府部门而言,是不小的难题。主观上,首先,有些政府部门的大数据意识不足,漠视大数据应用的科学性,对全面、及时、精准地收集和处理大数据缺乏积极性。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就是更新速度极快,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数据,那么政府治理所依据的相关数据信息前提很可能因为时滞而失真。此外,大数据的价值性与海量性、多样性紧密相连,单位容量的数据并没有什么价值,也不能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情、舆情,数据只有海量和多样,才能为政府治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需要政府部门敏锐的大数据意识,且需要对大数据有很强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其次,在压力型行政体制下,政府部门出于政绩考虑,在收集数据时主观上可能有瞒报、少报、漏报等现象,或者选择性收集对自己的政绩有利的数据。而且,电子数据复制成本极低,几乎零成本,且没有时间表标识,容易被篡改,在网络传输过程中也容易被泄露,这些无疑都会使得政府治理的信息前提失真,导致对治理事实前提的判断发生偏差,误导公共决策。客观上,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属新兴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还相当匮乏,政府工作人员对之更缺乏了解和掌握,收集和处理大数据的物质资源还比较薄弱,因此,在收集和处理大数据时,人工干预和统计传输方法的不当也会引起信息失真现象。另一方面,政府的数据不仅来源于多元主体,如政府、企业、公众、其他社会组织等;而且结构多样化,既有数据库、网页、文本,也有图片、视频等,构成数据源的高度复杂性。要想获得真实而有效的数据,靠传统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难度较大。如国家统计局在进行全国性人口普查时,传统采集数据的方法是,政府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逐户逐人地进行数据资料的采集,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人工统计所固有的弊端等,都会导致所得到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信息的失真。且公民是被动被调查,没有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的可能性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政府治理中是需要避免和克服的。

(二)数据孤岛阻隔,造成政府治理高成本低效率

大数据时代,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都越来越认识到数据的资产价值,因而都搭建了相应的数据平台,收集和承载着大量数据,并将它嵌入自己的管理系统。另一方面,首先,在我国政府内部,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科层制行政体制,权力和信息自上而下纵向传递。这种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层级金字塔,容易造成数据孤岛。所谓数据孤岛是指,客观上由于各部门内部体制差异性,其数据库的建构和运行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部门自行监管和操作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兼容。主观上,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层级沟通不畅,部门利益作祟等原因,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之间也容易建起数据壁垒,从而形成一个个“孤岛”,不能做到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造成数据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政府与社会之间也存在数据壁垒。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要求与社会协同,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之间实现双向数据共享,即一方面政府从社会各方获取数据信息,以了解社情民情,提升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治理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则应该将整合统筹后的相关数据向社会输出,以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提高政府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但目前,政府出于惯性思维或涉密考虑,往往对向社会公开相关民生数据顾虑重重,于是便采取选择性公开,或者设立人为门槛等方式,使得数据难以共享,不仅使得政府治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政府治理效率也欠佳。

(三)数据泄露和安全性风险,影响政府治理合法性和公信力

将大数据应用于政府治理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即数据不泄露、不被破坏和篡改。大数据作为战略资产应用于政府治理时如果不能保证其安全性,便会大大影响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大数据技术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其战略意义和价值已被各国政府高度认识,它的安全性问题也自然与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相关联。我国在政府治理中大数据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人才都还不够成熟,保障数据安全还面临较大挑战。首先,因为电子数据没有时间标识,复制成本极低,客观上它被人为恶意篡改的可能性较大;而相比在传统载体中传输的信息,电子信息传输的速度固然要快得多,但其被泄露的可能性也大得多。主观上,数据安全风险可能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如因行贿受贿等贪腐原因而人为泄露或修改数据,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安全。其次,目前通用的大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都是通过高度集中的中心服务器来进行的,一旦服务器遭到外部攻击,或留有技术后门,必然会严重威胁数据安全,甚至可能会造成数据库停摆,数据丢失、被伪造或恶意篡改、被泄露等后果。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其掌握的数据量在占社会数据中占绝大多数,数据的重要性也无出其右,这其中既可能涉及政府公共政策、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问题等相关数据,也可能涉及各种公民个人信息数据,这些数据的安全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威胁国家安全,也会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造成社会巨大甚至是无法估量的损失。据2019年8月3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境内被篡改的政府网站有222个,被植入后门的网站有2.6万个。[12]

综上,大数据给政府治理带来巨大机遇和技术支撑,但政府治理中如何真正合理、有效运用大数据还存在诸多现实难题,期望技术上的新突破。近年来出现的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有效工具。

三、区块链破解政府治理数字难题之效用

从政府治理角度来看,区块链技术具有治理工具之意义,可形成一种新兴的治理技术范式。具体而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治理范式强调,政府不再是单一控制中心,并激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公共治理,从而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区块链破解政府治理数字难题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提供优质真实数据,创建良好的政府治理信息基础

首先,区块链可以将数据资产化。在区块链系统内,各个节点代表数据信息的生产者,它们依托相对应的公钥和私钥,能够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访问权和使用权的限制,这就意味着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真正属于数据生产者。所有节点基于共识机制进行信息的发布、验证和记录,以保证数据在记录流程中不会失真。数据所有者在各个节点通过点对点传播技术,在系统内发布有关的社会事实、政府信息、公共事件、个人信息等数据,每当有人发布数据信息时,其他节点的数据所有者都会基于算力奖励而积极主动加人该数据信息的验证和去伪,该信息只有经过其他节点验证认可才可加上时间戳记录至区块链。在这种机制下,低质量的虚假信息在验证的过程中必然会被淘汰而不会上链,以此保证系统内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例如,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了使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贵阳市白云区红云社区联合一家具有国际经验的区块链技术企业创立“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以防止扶贫过程中弄虚作假、挪用资金的不良现象出现,实现扶贫资金发生过程的透明性、开放性以及精确性。具体而言,该项目依托于区块链技术,在验证贫困户真实身份信息的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户建立账户,以全景式地掌握、公示民生资金的发放、流转与获得,并与“社会和云”系统进行数据互通,从而实现扶贫数据的有效存储。[13]这就保障了精准扶贫信息的真实可信,有利于政府相关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此外,区块链的数据资产化特性可以使得社会各种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理性经济人动机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分享、发布、更新有关信息,从而减少政府在政务信息收集过程中的流程、成本,降低数据处理中失真的可能性。如前文所述的人口普查例子,如果运用区块链,广大公民在收益激励的前提下,就能积极主动地提供有关的人口以及房屋住户的变更和增补情况,这便既能够节省行政成本,又能够减少数据收集过程中的人工误差,保证政府人口普查所获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区块链使用的哈希算法和链式数据结构能够让数据信息一经存储便永久保存,难以篡改,若要篡改区块链上的信息,需要修改前后相邻的所有区块的哈希,且修改后的信息必须得到全网一半以上节点的认可方可成功,这一行为要消耗大量的算力,在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都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任何想试图非法篡改公共服务信息的行为都会被区块链拒绝。这就使得所存储数据的真实性得以保证。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将原创作品的产权进行认定并加上时间戳以记录至区块链,以具备唯一性和永久性。一旦发生产权纠纷,知识产权部门便可通过区块链追溯该作品的所有权和交易记录,从而快速定位,及时准确地明确该纠纷作品的原始创作权,有效化解纠纷。因而,区块链能够从数据信息的存储和保存环节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让数据保持原始状态而不易被篡改,这样既可以让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得到充分而精准的一手数据信息,也便于政府部门的及时追责和有效问责。

总之,区块链作为一种具备价值意义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从数据生成源头上激励各个社会主体发布优质和真实的数据信息;并依托于共识机制,能够在数据的记录过程中进行数据的防伪认证;以其特有的永久记录和难以篡改性保障已上链数据信息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从而创建良好的政府治理信息基础。

(二)促进数据互通共享,提升政府治理协同效率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新型信任特性可以有效破解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难题。

首先,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每个数据生产者都是平等参与其中的,每个节点的数据参与进来时都被全网广播和查证真伪。通过P2P点对点技术,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共享全网的真实数据。数据所有方和需求方可以通过点对点传输进行准确的数据发布和数据诉求,能够为数据资源的流通和使用提供一个快捷支付的环境,有利于数据共享。区块链的这一属性能够将各个与政府治理有关的利益主体置于一种技术语境下的地位对等和权力平等网络系统之中,在转变治理理念之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政府治理流程,缩短信息流通的时间和渠道,提高信息共享效率,进而提升政府治理效率。

其次,智能合约通过预先设定数据写入的统一规范,打破数据共享中各自为政的数据标准,提高数据的可机读性和利用效率。比如,当政府需要统计治理信息时,可将有关的治理信息类型、格式、范围、时间期限等内容预先写入智能合约,系统就会自动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并进行记录。若信息统计项目不全,出现错误,智能合约便会根据协议对全网发布警示。而系统内的所有交易都会通过不可逆的哈希算法和共识机制被区块记录,便于追溯责任。以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为例,管理部门在食品防伪溯源的过程中,采用区块链将企业、员工以及消费者纳入该过程,从产品的生产、包装、成品、入库以及出库消费的各环节都通过算力激励企业、员工和消费者参与对产品的防伪认证,从而动员全社会维护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这样既可以降低行政成本,又可以全方位、多环节地进行食品药品的监管,还能够提高社会参与政府治理的积极性。2018年,云南省工商局为了有效整治节假日旅游市场乱象,引入区块链技术进行市场监督,通过智能合约预先设定诸如核定票价和其他数据的条件,旅游市场的票价一旦超过智能合约所设定的水平,便会发出警示,从而方便监管部门随时发现情况并做出相应防范和惩治措施,在防止虚假数据和超售现象发生的同时,也可以杜绝黄牛非法牟利现象的出现,从而通过多方协作有效规范节假日旅游市场秩序。[14]

最后,区块链的新型信用特性保证了系统内的数据无需第三方的信任背书而可以互相信任。区块链基于算法和技术背书,通过计算和算法加持信任以创造良性的去信任化环境,降低了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15]能够保障系统内各个政府部门、各个社会组织间在互不相识的“无第三方凭证”的链条下进行“可信”的数据互通,为各个节点提供一个安全可信的数据互通环境。这样,就消解了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不信任,保障了数据共享的顺畅。以政府医保管理部门为例,以前由于涉及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医院、医疗患者等多个主体,管理起来十分复杂,行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各方满意度低。而若将这些主体的交易支付都纳入区块链,依托区块链的自信任特性而允许其在互不认识的环境下进行数据资源的访问、流通和交易,就可以提高各部门、各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的效率,最终促进监管机构、保险机构、医疗机构以及患者多方主体之间良性合作。

总之,对于政府治理而言,一方面,区块链既可以使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及时收集到尽可能全面且真实的数据信息,及时了解社情民意,随时跟踪舆情,了解社会问题的动态;又可以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相关政务信息,从而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也便于社会监督政府,有利于政务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政府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也可望被打破,而实现数据共享。在大大提高信息传递速度的同时,避免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弊端,有利于政府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三)保障数据安全,增强政府治理合法性和公信力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相较于过去大数据依靠中心化服务理念的信息技术而言,在数据安全性保障方面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能够从数据处理、数据访问、数据存储等方面降低数据泄露风险,为政府借助大数据实现善治保驾护航。

首先,区块链所具备的链式数据结构,能够对区块的主要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区块链运用哈希算法,将有关政府部门业务信息进行哈希计算,以字符串的形式显示这些数据信息,从而保证数据生产者的匿名性。比如,对于涉及国家安全、政府机密以及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可以运用区块链进行脱敏、脱密处理,并借助于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信息的访问权进行限制,在确保数据公开透明的同时,又能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秘性。以对电子病历的处理为例,该领域目前的痛点在于患者敏感隐私信息和涉及多方机构数据的安全性。运用区块链,能够较好解决这个难题。具体而言,区块链依托于哈希算法,能够将患者个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和匿名处理,各方机构或个人在共享电子病历的同时,难以追溯数据的源头,从而有效保护患者的隐私。目前,已有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将区块链运用于慢病管理场域,其将监管部门、医疗保健机构、第三方服务提供公司以及患者本人都纳入一个个人隐私信息受保护的系统中,多方协作以期落实一体化慢病管理干预机制,对患者的慢病进行全程共享、全程协同和全程干预,以有效控制并且研究病种的发展情况。[16]

其次,区块链类似于复式记账,篡改、损坏某一节点的数据也难以对其他节点数据造成影响,具有不可篡改性和永久记录特性,这也是大数据等中心化数据库所无法比拟的。区块链所构建的信息账本,能够赋予每个节点记账、备份的权力。例如在电子证据的取证环节,区块链的这种分布式存储方式能够同时允许司法机关、仲裁部门、审计部门等处于系统内的多个节点共享电子证据,理论上实现电子证据的快速传播,降低电子取证的时间成本,简化仲裁流程,提升多方协作效率和服务效率。同时,税务部门、文化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将有关的服务信息上链,即使其中某一部门暂时失灵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他部门照样能够根据系统内的数据备份进行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对的社会公共问题愈加繁杂艰巨,关涉社会全体的公共利益,政府稳固的合法性基础和高度的公信力尤为重要,区块链的技术范式,可望为此提供有效的机制工具。

四、结语

21世纪初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邂逅高科技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成为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开发和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政府治理是世界潮流和趋势。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创建“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目标。大数据运用为实现政府善治提供了巨大机遇和技术支撑,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难题,政府如何运用好大数据,创新政府治理,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数字政府,是当下的重要课题。区块链作为近年来出现的创新信息技术,对大数据运用有着革命性意义,已经在社会经济的一些领域开始有了尝试,且势头良好。区块链以其数据资产化、去中心化、安全化和新型信用特性为政府治理的数字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为政府治理打造真实的信息基础,可望成为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拓展政府合法性基础,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公信力的有效工具。但我们同时也要指出的是,区块链用于政府治理目前尚处在初始阶段,政府治理的公共性、非盈利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它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也有一定的限度,不宜盲目夸大。我们只有热情拥抱新技术,直面新技术,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才能在世界竞争中赢得先机,建成一个科学而高效的“数字中国”,从而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猜你喜欢
区块节点政府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Crosstalk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antidiabetic drug action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