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云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中心卫生院,山东 招远)
急性阑尾炎属于常见的普外科急腹症,高发年龄在20-30 岁之间,且临床发病率不断提高[1]。此疾病以转移性右下腹部疼痛为主,最初的疼痛感不强烈,以脐周和上腹部等部位为初始部位,在病情加重后,痛感明显,且向右下腹部转移。在临床治疗中,手术治疗十分常见,但护理干预的作用仍不容小觑,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状况[2]。基于此,文章将行阑尾切除术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其中的应用价值,以供参考。
选择本院自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行阑尾切除术患者100 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 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3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42.93±1.54)岁,平均病程(13.12±3.36)年;实验组患者男3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42.75±1.62)岁,平均病程(13.97±3.4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数据经对比差异性不明显,可比性突出。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需积极开展术前准备工作,落实心理护理措施并进行饮食干预[3]。同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改变进行监测,督促患者谨遵医嘱用药并且输液,一旦有异常情况要向医生立即汇报,在和主治医生配合的基础上开展治疗工作。
实验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行手术之前应当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结合其心理情绪的改变实施心理疏导,不断鼓励其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使其康复信心不断提升[4]。
其二,充分利用科普形式,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急性阑尾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术中注意要点等等,确保其能够正确认知疾病,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其三,在行手术治疗后,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前,要保证其平卧且头偏向一侧,以免气管内被吸入呕吐物,使呼吸道始终保证畅通[5]。
其四,对患者病情的变化、伤口的恢复状况和胃肠功能状况进行观察,同时还要保证切口清洁且干燥。
其五,在手术治疗后的4-6h,应对患者进行鼓励,尽早下床进行活动,并适当地增加运动量,以免出现肺部感染或者是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加快胃肠蠕动速度[6]。
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项临床指标等多项临床指标。
对于两组行阑尾切除术患者临床干预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 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各项临床指标)分别采用n(%)±s)的形式进行表示,行χ2检验、t 检验,当P<0.05 的时候,即可证实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表1)
表1 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n/%)
前者电解质紊乱、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比后者低,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n/%)
实验组各项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表3)
表3 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
表3 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
进食时间(h)组别 例数 住院天数(d)肛门排气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h)实验组 50 5.28±1.14 24.57±1.78 18.96±1.67 41.64±2.28对照组 50 7.49±1.63 39.67±3.12 36.16±2.24 61.16±3.55 T 值 7.8563 29.7248 43.5296 32.7147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众所周知,阑尾炎为急腹症的一种,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发病速度快且病情会快速进展。在临床治疗中,阑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相对理想,然而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偏高[7]。所以,有必要科学合理地实施护理指导,使病情康复的速度不断加快。其中,针对性护理能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结合病情的改变,对护理方案加以调整,强调护理细节的作用,并在心理、生理和情感等多个方面与患者需求相适应,确保护理的系统性与针对性,进一步优化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8]。
在以上研究中了解到,实验组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各项临床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见,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在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使患者的康复速度加快,护理满意度提升,术后并发症减少,应用价值显著。
总体来讲,在阑尾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期间,积极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提高手术质量与效果,同样也促进其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说,在后期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大力推广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的病情与护理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并调整护理方案,在确保患者护理舒适度的同时,彰显护理模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