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瑶 胡昊
摘 要:川剧与四川曲艺通过“说多唱少”的语言形式,再加上幽默诙谐的表演将巴蜀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风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很有必要对川剧与四川曲艺进行继承与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就是一个较佳的载体。本文首先阐述了川剧与四川曲艺的概况,其次,探讨了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具体路径:一、创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二、凸显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三、更新现行高校音乐教学理念。
关键词:川剧;四川曲艺;音乐教育;实践
无论是川剧,还是四川曲艺,均是巴蜀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说多唱少”的语言形式,再加上幽默诙谐的表演将巴蜀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风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由民间歌唱艺术与民间口头文学艺术演变而来,演出时只需要1-3人,再加上简单道具、简单乐器等即可完成,被誉为“文艺轻骑兵”。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川剧与四川曲艺在近年来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局限,通常都只能在景区、茶楼等地开展一些变脸吐火的表演来让游客娱乐,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也并不能全面体验到川剧与四川曲艺的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川剧与四川曲艺进行继承与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就是一个较佳的载体,本文就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實践进行探讨。
1川剧与四川曲艺的概况
1.1川剧概况
川剧也被称为川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中的一种,融合了五种声腔艺术,包括弹戏、高腔、胡琴、昆曲、灯调,由一代又一代的川人传承发展而来,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仅在四川具有较大影响力,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卓有成效,已经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目前涵盖了5个行当,包括丑角、须生、花脸、小生、旦,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功法程序,存在着独特的体系与构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小旦的表演、小生的表演、小丑的表演。无论是在表演技法,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创作,体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遗形写意”、“虚实相生”的美学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剧被国务院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遗目录,目前流行于云南省部分地区、贵州省、重庆市、四川省东中部地区。
1.2四川曲艺概况
四川曲艺是一门依托于四川大地发展起来的古老艺术,根植于大众群体,发源于巴蜀大地,早期主要是民间说唱艺术,品种多样,且富有浓浓的巴蜀气息,四川竹琴、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四川扬琴、四川相声等均是四川曲艺的佼佼者。四川曲艺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地方特色极为鲜明,在全国曲艺界处于较为突出的地位和价值。
2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具体路径
2.1创新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特色办学”,以“继承”为基准,以“创新”为引导来逐渐推动川剧、四川曲艺与高校音乐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中多包涵川剧、四川曲艺等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川剧与四川曲艺博大精深,并不是均适合学生来学习,故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务必要做到谨慎,要基于川剧与四川曲艺的难易程度、类型等来精准选择,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入手。由于川剧与四川曲艺的传承方式基本都是采用“口传心授”式,建议音乐教师只给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建议高校可聘请川剧与四川曲艺的传承人来学校授课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川剧与四川曲艺的表演技巧与理论知识,全力保障学生的培育质量。
2.2凸显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若要川剧与四川曲艺更好融入高校音乐教育,高校音乐教育要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切实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有利于快速灌输川剧与四川曲艺的相关知识,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不然,它要求教师要主动去关注学生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川剧与四川曲艺的学习之中。例如,川剧与四川曲艺的学习还是比较重视天赋的,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较佳的学习基础,但对川剧与四川曲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鼓励这些学生在课堂内外多去学习川剧与四川曲艺,还可鼓励他们多去参加川剧与四川曲艺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去社区演出、去川剧院表演等,这对于川剧与四川曲艺的传承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3更新现行高校音乐教学理念
将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大趋势下,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理性认知。教师作为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参与者,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完善个人知识结构,要用好川剧与四川曲艺资源、用活川剧与四川曲艺资源,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川剧与四川曲艺若要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坚持与优化,方可日臻完美。此外,教师在优化川剧与四川曲艺资源时,还可有针对性地制作与川剧、四川曲艺资源相配套的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的,设计实操任务,增强学习效果。
3结语
总之,将川剧与四川曲艺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之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川剧与四川曲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有利于让学生培养自觉开展川剧与四川曲艺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与教学范围,这是特别符合当前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神奇的川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高翔.川剧在中小学校的传承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景安东.川剧艺术进高校的实践意义[J].四川戏剧,2010(03):129.
作者简介
刘瑶(1991—),女,四川省中江县人,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胡昊(1991—),男,四川省南充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 6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