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
摘要: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更是一部民族意识的觉醒史。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西方列强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也必然会掀起意识形态的巨大转变。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原本有着一套完整的,近乎顽固的体系,但随着侵略战争的摧残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袭,原有的地主阶级思想必然会受到冲击,产生顺应形势的变化。
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阶段、体制的改良阶段、体制的革命阶段、人的改造阶段。
1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到洋务运动的实践
1.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奔赴广州查禁鸦片,拉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帷幕,也被迫揭開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人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因此他夜以继日勤奋阅读、研究翻译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组织翻译的英国人所著《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中将?《四洲志》等资料交给学识渊博的好友魏源,随后,魏源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进一步发扬了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来抵抗西方列强入侵而求得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1.2洋务运动的实践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1853年起义军攻占南京,并就此定都,改名为天京,到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发展到全盛时期,其势力范围覆盖了中国18个省,占据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俄、美的支持下的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思想解放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在清政府的管理机构中,真正的有识之士只是少数,像《海国图志》这些介绍西方的书籍,直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才逐渐被注意到,而那少数的有识之士,也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只是激起了历史浪潮的一点点小水花就落幕了,虽说波澜不惊,范围较小,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2体制的改良——戊戌维新运动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1898年由光绪帝主持的戊戌维新变法应运而生。站在运动前列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推动下,各种学会学堂、著书立说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涌现出来,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更是成为有识之士的必读之物。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维新派在民族危机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爱国旗帜,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蒙,其思想主张与政治实践,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
3体制的革命——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的失败意味着改良国体以救国的方式不可行,而当时的民族危机却在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激化,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便显得越来越强烈,这就促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阵地,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被孙中山阐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在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努力下,“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大觉醒。此后,辛亥革命开展起来,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布就职,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观念,把革命手段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同时也是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甚至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4人的改造——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袁世凯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继续履行之前所有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中华民族重新陷入屈辱的深渊,这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必须改造国民性,改变国人对于国事视若观火的态度才能真正救国,因而兴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的倡导下,“德先生”、“赛先生”这些观念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他们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传播新思想,为五四运动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骨干力量,并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群众运动不断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渐趋成熟,并发展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刘毅政.论鸦片战争与中华民族觉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34-43.
[2]沈耀年.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J].襄樊学院学报,2002,23(6):77-80.
[3]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33(6).
[5]黄兴涛.文化史的追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