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后建
摘要:研究生阶段相比较本科和专科阶段发生了许多质的变化,不少人出现不适应从而选择躲避或逃避。这表面上看是心理问题,其实是“三观”有偏、审美缺乏,人生方向和人生价值模糊了。而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通过开展和加强研究生审美教育,就是要培育养成“发现美的眼睛”,使他们更好地感受美、创造美、传播美、分享美,从而成就人生、造福社会。
关键词:研究生;美学;美育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发表不少重要论述,“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加强研究生美育工作更加刻不容缓。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一些在国内外已经读到研究生(硕士或博士)的“优秀”青年,却在某一天突然自杀身亡,离开了家人和这个世界,令人唏嘘。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同学中,也有为数不少不同程度地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独等现象,成天漫无目的、无精打采、浑浑噩噩,丝毫没有青年人应有的那种朝气蓬勃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表面上看是他们的心理出了问题,想不开、走不出。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三观”养成教育和包括生命美在内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他们缺乏对美的认识和感知,缺少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无时无处不在的美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我。
相比较本科和专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发生了许多质的变化。在学习上,学習方式已经由以前的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向发现学习、意义学习等进行转变;在年龄上,研究生群体的年龄一般都在23岁以上,早已是成人,学生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身份;在工作上,研究生客观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到处碰壁。这些在学业、经济、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再加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以来长期没有得到释放和宣泄的高度紧张状态,在研究生阶段一下子集中爆发了出来,犹如决堤溃坝的洪水,汹涌咆哮、雷霆万钧,破坏力极大。出现这样大的问题,依靠传统的德育、智育、体育,甚至于新注入的劳(动教)育都是很难解决的;通过心理干预和疏导可在短期或非常时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二、美、美学与美育
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人们一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时,答案却千差万别,即“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古典主义说美是形式的和谐、新柏拉图派说美是上帝的属性、理性主义说美是完善、经验主义说美是愉快、启蒙主义说美是关系、德国古典美学说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朱光潜说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李泽厚说美是主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宗白华说美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朱良志说美是生命超越等等。综合古今中外的不同表达,可概括归纳为五个方面:客观说、主观说、主客观关系说、超自然说和社会实践论等。
我在这里想重点阐述一下生命之美。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尤其是“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袁枚诗云,“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人之为人所具有的不同于物的可贵之处是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绝对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对价值)。感受生命之美,更多的乃是后者,即个人能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追溯到中国古代,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特别是对“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后世人们一定会记住孔子、王阳明,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显赫,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梦想、有担当,努力中、不放弃,足矣。
反之,自杀行为却是人类对自身完整性的破坏和对生命的毁灭,违反了生物的自我保存本能:一是个体生命的延续,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活着就是要奋斗,但奋斗首先要活着;二是种族的延续,人类的繁衍。著名诗人汪国真写过一首《热爱生命》,最后几句是这样说的,“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泰戈尔说,“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多少痛苦和喜悦,而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每天发生的事情,不是高兴的,就是痛苦的。如果关注的焦点在痛苦上,你就永远快乐不起来,如果经常想着快乐的事,你总是快乐的。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决定生命对我们的态度。当我们微笑、自信、豁达地对待生命,生命之花也会绽放得愈加美丽。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发展,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小到一个人的成长,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旺,都离不开美育的熏陶。因为,没有接受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是不会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更不会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修养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当前在研究生中加强审美教育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
近几年每年录取人数突破70万的研究生,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多得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不正是广大有志青年研究生们生命之美和人生意义的最高境界吗!
四、研究生美育工作方略
1.全过程无缝式对接研究生审美教育。在研究生入学阶段加强美育,从校史校情、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中攫取美的元素;在平时的教学科研中渗透美育,从知识理论体系、研究逻辑规范、师生教学相长中展示美学世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美育,让研究生在生动的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中充分感受、领略和创造美育成果;在毕业生离校教育中升华美育,充分利用毕业典礼、毕业晚会、师生联谊等活动,让研究生感悟丰富多彩的美,从而更好地张扬自我,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将审美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始终。
2.全方位立体式开展研究生审美教育。一是构建立体化美育课程让研究生学会欣赏美。通过开设美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积极探索和挖掘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美育功能和美育元素,定期举行美学讲座等,让研究生真切感受美的力量。二是构建系统化的美育实践让研究生学会创造美。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创造美,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三是营造多元化的美育氛围让研究生学会传播美。不仅要让研究生群体在校内各项活动中积极主动营造美的氛围,更要让研究生走入社区、走进人民大众,成为社会发展中美的传播者,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
3.全要素聚合式推进研究生审美教育。首先是学校需从研究生人才培养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协同学校职能部门、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党政思政干部等,整合校内各种要素资源,成立研究生美育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研究生美育长远规划,共同推进研究生美育工作。其次是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关注研究生审美教育,同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风景名胜等社会独有的审美教育资源,更为当代研究生审美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平台,让他们感受全新的环境,体验更多的精彩,不仅增长知识和拓展内涵,而且激发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协调各方、整体推进的形式,从夯实审美基础和提升审美能力开始,着重强化他们正确的“三观”、博大的爱心、强烈的责任心,并将其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使他们在美的引领、美的熏陶和美的体验中,进一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突破自我、全面发展,从而成就人生、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M].朱光潜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
[2](德国)黑格尔.美学(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3]朱光潜.谈美书简[M].中华书局,2012年5月.
[4]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外一种:谈美)[M].岳麓书社,2013年12月.
[5]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6]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3月.
[7]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8]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
[9]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10]温泰铭.在研究生中开展美育教育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4):32-34.
[11]许晶、张清.美育在研究生創新培养中的作用及推进措施[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7(6):72-77.
[12]马妮娜.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尝试[J].文教资料,2018(14):84-85.
[13]黄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美育实践探索[J].中国研究生,2019(6):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