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关注高考试题 落实课堂教学

2020-05-26 12:05李景科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核心学科素养

李景科

高考恢复43年来,考查内容已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由识记到思维、由单一到综合的转变。发展至今,高考内容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文史政,還是数理化,处处闪现的是思维的火花,反映的是对“人”的高度重视。具体来说,高考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曾说:“高考制度恢复的40年间,高考内容改革一直在进行,从考查单纯的陈述性知识到考查学科能力,再到探索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综合考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成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如何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则成为高中教育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核心素养、高考试题和课堂教学三方面内容,通过三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法,谈谈我对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理解与建议。

一、教学情境创设与探究心理的激发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试题的命制十分重视情境化设计。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物理第16题就以我国正在研制的“长江九号”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背景;英语书面表达题目设置了考生得知伦敦的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览,给美术馆写信申请做志愿者的情境……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这样的训练,他们只是机械地记住几个公式、理解某个概念,面对这样的题目就会茫然无措。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就不能做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做探索者、开发者、研究者、创造者,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让探究落到实处。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富有行真、情切、意远、理蕴的学习氛围。如何将课堂的情境创设与高考试题相联系?我认为老师们必须要将“高考试题驱动”转变为“学科任务驱动”。

举一例,2019年高考数学考完后,网络上下一致认为题目太难。其实,究其根本,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长期进行应试训练,造成了学生不会思考,见了陌生问题就懵圈,见到没学过的知识点,哪怕是很简单的推理点,就认为超纲。

以典型的网红题“断臂维纳斯”来说,有人甚至依据此题对高考发出质问:这个题出现维纳斯是考数学还是考常识?发出这样疑问的人根本没有看清楚问题设置的情境,这里的维纳斯是用来引入的,解释黄金分割,考题不是算维纳斯,而是算“某人”,怎么能够凭借维纳斯是女人来选ABCD?这道题如果不是讲人体的头顶、肚脐、足底,而以线段AB与BC的比是0.618来叙述,学生就知道这是数学,就会套公式,而将ABC这些英文字母换成头顶咽喉这些人体器官,学生们就目瞪口呆。实事求是地说,学生平时也练了大量的数学题,但只会套用,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数学,不懂思考、不懂转化。其实,本题探讨的正是人体黄金分割之美。我们各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围绕学科知识进行,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才能真正将学科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有人嘲笑当下的高考改革是换汤不换药,试问,何谓汤?何谓药?在这里,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就是“药”,学生识别不了这个“药”,就是教学的失败。我们教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汤”中识别出数学的“药”来。这个“汤”,就是不同的情境。将本学科的“药”放置到不同的“汤”中,以学科任务为中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各种各样不同的“汤”中识别出其中的“药”,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

由此可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适应当前高考的迫切要求。实际上,情境就是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真实的“汤”。我们再也不能紧紧抱住教材上的那一点点知识不放手了,一定要以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再创造,设计出新的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即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答案还原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学以致用的关键,也是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后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与“愤”“悱”的构建

启发式教学也是当前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启发”二字源于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学生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要启迪他的思维,开导他的表达,使之学会举一反三。

从高考的改革趋势来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日益加强,而启发式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启发式教学只有在恰当的时机实施才是真正的“启发”,而这一时机需要教师去把握,甚至是主动构建。这一时机就是我们所说的“愤”与“悱”。“愤、悱”是指学生在认识上处于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是学生的“求知欲”或“内在动机”。所以,启发式教学是老师在学生产生“愤、悱”之时,给予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老师们必须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由“教材内容主导”转变为“学生问题主导”。

2019年高考文综第36题以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为背景,考查了特定时段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对产业活动中遇到的生产成本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复习中,老师们一定会细致落实澳大利亚的区域特征和汽车工业的区位因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只要将知识落实到位,相信学生在考场上能够轻松应对诸如“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样的问题。

但是面对第二问“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有的学生就茫然无措了,本题的区分度很大程度上由这一问决定。这样的创新设问方法在今天的高考中已然不是个例,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和答题语言,敢想敢写,不能画地为牢,当然也不可天马行空。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启发中将学生的思路拓宽。

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被教材内容所局限,应以宽阔的视野对教材内容作延展,并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是无味的枯燥的死板的,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钻细研,学习和引入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比如,这堂地理课,老师首先要明确区域特征和工业的区位因素的知识重点,才能抓住课堂的核心点。其次,必须走出教材,广泛涉猎学科的相关前沿知识,并将其及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新的情境中启发学生获取新的地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落实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高考“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对某一特定情境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依据自己的看法准确地阐明观点。從“教材内容”中走出来,就是教师应明确“学生中心”,充分考量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水平;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就是依据学生的综合情况,适当引导,有效助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启发式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他把课堂教学比作哄小孩子吃饭,任凭父母把饭菜夸耀得多么香、多么甜、多么有营养,如果孩子不把饭菜吃下去,这孩子还是胖不起来的。这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否则,不管老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如何详细,如何再三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结果依然会不尽如人意。

我们所培养的一代人是“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一代人,他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生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必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这样说,是否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判断课堂教学优劣的主要因素。可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认为,自主学习耗时太多,课堂教学进度太慢,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从“追赶教学进度”转变为“追求素养水平”。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通过有效自主学习的展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小说阅读”有这样一道题: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这不算是一道难题,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讲过塑造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无外乎正面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描写加上侧面的对比衬托,学生只要结合文章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然而,事实是,一道6分的题得0分的大有人在。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做这道题时,有老师在旁边提醒,说这道题考的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得分情况一定会很好。为什么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缺乏独立审题、判断、归纳、思考的能力。语文课上老师们一定讲过,当题干中出现如何怎么样,就是在考手法。但是题目出来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得要领?这就说明,一味说教的教学,不管你说得再清楚,学生接受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一能力的培养可能不是多讲几篇课文就能达到的,只懂得抱着课本一篇一篇讲下去,谈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但在我们身边,也有老师不受教学进度的拘囿,看似进度相对较慢,但他能够从学科整体出发,从学科素养的培养入手,通过一课的内容,拓展、延伸,完成了阶段性学习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知识之间必然是有联系的,如果不能对所教学科有宏观的把握,就很难高效展开自主学习。因此,无论你是有数十年经验的教学老手,还是初登讲台的新人,都必须对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做到心中有数,要对本学科的学习任务有整体性的认识,否则,自主学习的开展无从谈起,即使硬着头皮组织起所谓的“自主学习”,也只能是东施效颦。

因此,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有效”是前提,而要达到这一要求,老师们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综上所述,围绕核心素养从高考试题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入手我谈了三点看法,其中不乏相互渗透,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教学的智慧是说不尽的,如果你能够以一名职业教师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在研究中成长,在学习中提升,相信你的职业生涯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山西通宝育杰学校高中校长)

猜你喜欢
核心学科素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