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晓立:在故乡的土地上诗意栖居

2020-05-26 12:05郭维易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伟班级家长

郭维易

2019年9月10日,是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穆晓立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穆晓立与来自全国教育系统的优秀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一天,我第一次面对面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我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的无比关怀。”即使已经时隔数月,谈起那一天的经历,穆晓立的心中依旧涌动着温暖。

一、回归故土,立志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

2005年,穆晓立从晋中学院毕业之后,来到了《新课程》杂志社,成为一名编辑。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心中的教师梦想,依然在为走上讲台而不断努力。2006年,他终于踏上了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这片教育热土。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热情与激情默默地播撒在乡村教育事业上。事实上,从城市的杂志编辑到乡村的平凡教师,穆晓立的内心也经历过挣扎,周围的人都在劝他珍惜城市的发展机遇,然而乡村的教育现状又牵动着他的心。最终,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到家乡。穆晓立说:“每一个有故乡情结的人,心头总有一抹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一方乡土,一片情怀,我愿意在家乡的教育沃土上挥洒汗水,默默耕耘。”

在北格镇初级中学执教的时间里,穆晓立深深地感到,用知识改变命运是每一个农家最质朴、最真切的愿望。然而乡村学校的很多学生家长因为要外出务工,不能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以至于这些农村孩子往往内心孤独,渴望关爱,也更需要陪伴。所以,在穆晓立从教的14年里,“陪伴”就成了他的“关键词”。除了上课时间,平日的早自习和晚自习,教室里也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会认真观察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给穆晓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一、初二的时候,这名学生就沉迷于网络,充满厌学情绪,穆晓立几次找他谈话都收效甚微。进入初三以后,中考的压力随之而来,改变这个学生已经刻不容缓。穆晓立积极地和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达成了教育共识。但是,即便是在家长加强监管的情况下,这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仍然是时冷时热,成绩也是忽高忽低。穆晓立意识到,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靠老师和家长的约束,还得找学生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学生其实也有很强的成才欲望,只是由于家长之前对他的管束太过简单粗暴,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他特意安排这个学生和性格相投、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结成学习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名学生最终顺利考入高中。

二、创办班刊,打造最具文化气息的班级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穆晓立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建设一个具有乡土味儿和文化范儿的样板班级。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他设想和尝试过许多办法,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有一天,穆晓立突然想到过去在杂志社做编辑的经历,他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他决定用创办班刊的方式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穆晓立以班刊为媒,每期设置不同的班刊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在参与班刊的编创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持久的班级凝聚力。

班里有个名叫小伟的学生,身材高挑,长相帅气,是个会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学生。可是,在看到他的成绩单后,穆晓立不由得有些发愁———七门功课就有四门不及格。跟他之前的老师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小伟还存在抽烟、打架甚至厌学的情况。但是在和小伟谈心之后,穆晓立发现这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每当谈到父母的时候,他的眼神就特别亮。于是穆晓立就在班级布置了一篇话题为“亲情”的作文。等到作文交上来以后,果然如穆晓立所料,小伟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父母的真切情感。穆晓立就把这篇文章刊登在班刊第4版“爱你爱我”专栏。当班刊出来后,小伟有些诧异,同学们纷纷称赞。穆晓立还把这份班刊第一时间就交给了小伟的家长。家长看到这篇文章后,感动之情溢于言表。同学的欣赏、父母的欣喜汇成了一股股无穷的力量,此后,小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主动,有不懂的问题也愿意向同学请教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他还在班刊的“成长回音壁”栏目中提倡建立“体育分级负责制”,有效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日的“阳光体育活动”,这一倡议提出后,学生都特别拥护和支持。这种双向互动为他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提高学习热情注入了动力。

“班级之魂,文以铸之;学生之魂,文以化之。”经过多年的实践,班刊也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2018年,在太原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时代新人说”演讲大赛中,穆晓立为大家讲述了班刊育人的故事,感染了很多观众。富有实效的班级文化建设,让教育空间更广阔,让教育生态更有质感,让教育的温暖辐射到了每个学生。

三、自我开掘,在教育的沃土上不断成长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的特约观察员,穆晓立多年来行走各地,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教育学术会议,让自己可以站在基础教育的前沿看问题。他经常积极主动地与专家交流,向名师取经,寻找乡村教育的无限可能,让自己在教育的沃土上不断深耕。平日里,哪怕只有片刻的闲暇时间,他也总是埋头书海,在字里行间寻觅外面的世界。穆晓立常说,乡村教师决不能囿于地域的局限,必须从内打破,实现自我的成长。这样持续不断的学习,让他在近五年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涉及乡村教育的科研课题,均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2018年,他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太原市教育科学“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生寒暑假作业重建的实践研究”的深入研究,为乡村学生在寒暑假的成长探寻另一种形式,挖掘更大的教育价值。在2020年的寒假,新冠肺炎疫情让假期延长,学生开始居家学习,上课消化、作业巩固、群里“反刍”,学习和交流的时空得以延展,这样的课堂也引发了穆晓立更深的思考。他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拓展研究,提出建立全面的家校联动机制,让家长对学生假期进行日常化、精细化的管理,做好学生假期安全保障工作,及时向教师或学校反馈学生假期学习生活动态,并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个延长的假期里“学而不辍”“居而有为”,全面提升假期里的学习价值与效能。

2019年1月10日,穆晓立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平台,围绕“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了全国直播讲座。2019年1月25日,作为中国教育报的“追光讲师”,穆晓立受邀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参加“学术沙龙”,并围绕班级文化建设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得到了全国知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的好评。

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也让穆晓立收获了无数肯定与荣誉。2017年12月,他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山西省基地校“讲述好老师故事”活动“十佳故事奖”;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他先后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在这些耀眼荣誉的背后,是穆晓立片刻不曾停歇的努力與持久的付出,他不断告诉自己,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在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间,他还有太大的进步空间,他依然要不断开拓进取。

穆晓立时刻牢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他认为,乡村教师就是要举起文明灯火,燃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进而让乡村和城市一同走进现代中国。正是这样的情怀与使命,让穆晓立可以诗意地栖居于乡村大地上,在这片教育沃土上幸福耕耘。

猜你喜欢
小伟班级家长
班级“无课日”
家长错了
耳朵里的太阳花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屋顶上长大的孩子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美丽糖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