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兰
摘 要: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关注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纯粹的学科知识已经不适应现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引起了教育者的注意。其中美术、音乐这样的艺术类学科成为了关注的重点,美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有一定的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帮助,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方面。因此美术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能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这就是本文谈论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审美能力;应用措施
前言: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告诉学生什么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到美丽的事物,帮助学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美好事物的熏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这些都是小学美术应该教学的重点,以下就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重点提出的一些关于美术课程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广大的美术教师们带来帮助。
一、更新教学理念,活跃美术教学
一直以来,教育教学的重点都是放在学科知识上,所以学生们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被主要的科目所占据,很少能够进行艺术的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如高年级,自控能力较差,长期的进行主科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关于美术的教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户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美。比如说,在教授写景写生时,教师就应该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到外面让学生感受写景写生的趣味,让学生们画出学校的某一角,这些都是由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的,只有是学生内心里真实觉得美好的事物,才能够让他们真实体会到结构的魅力。通过户外的学习,这样特殊的上课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转换学生对美术的固定印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们参与到美术课堂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是越来越普遍,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上的刺激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接切身地体会到美术的趣味。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比如说在学习“宇宙之旅”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宇宙的图片,以及视频等等,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方面,并且通过图片和视频这样有颜色的,比较鲜活的东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形象生动地将宇宙的风貌向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展示,学生们真实地了解到宇宙的样子,这样才能够通过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宇宙。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学生们的作品,并且对其进行点评,让学生们自己阐述自己的创作,最后再由学生们通过投票选择出最好的作品,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积极组织画展,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的教学是比较复杂的,有很多的流派,光是对知识理论的讲解,学生不仅容易迷糊以致于不理解理论的奥义,并且还可能因为枯燥的理论内容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还是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画展。比如说教师可以选择在周末的时候,带领学生一起参加本地的一些画展活动,通过实际地接触大师的绘画作品,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明白美术的艺术,并且结合实际好的作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复习知识,并且也可以让学生们真正明白理论与实际是怎样结合的,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美术的教学中,绝对是不能缺少实际活动的。比如说在学习“会动的剪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因到学生记性实际的操作,通过光线和手势等等,让学生们实际感受剪影的魅力;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剪纸,这也是一种延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强化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将剪纸贴在家里的窗户上,可以用来装饰家居,对实际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实际运用到生活实践的,会更加地吸引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总结语:
现代小学生的心智比以前同龄的学生更加成熟,因此,应该今早对小学生进行审美的教学,帮助他们分辨“美丑”,这不仅是学习美术知识,也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们的道德进行熏陶,他们会更加喜爱文化,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对社会实践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和体会的时候,就会有更多不同的思考方向,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可以影响学生终身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自己的科目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凤香.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朋友的审美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0.
[2].刘利利.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59.
[3].马明超.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