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烁燕
【摘要】面对教育改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进行正确的分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学情分析;语文要素;语文教学;学生
我们常说,每一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把握好课堂的学情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起点。通常我们分析学情,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比如,这个班的学生基础特别好;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等等。这些分析我认为不能很好地切合每节课的学情。因为课堂学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据每篇课文主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如何正确分析学情,并把课上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要确定每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合理确定语文课教学的内容,就必须准确把握课文的编排意图。要了解这篇课文所处的单元环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结合单元目录的提示语,明确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课文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学生要学习什么。只有弄清楚了这个,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要素,完成教学任务。或许有人认为:“学情的分析跟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吗?”在我看来,这关系太大了。比如,在学习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时候,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这单元的教学主旨,也是这单元几篇课文我们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弄清楚要学生学什么,才能真正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是学情分析的前提。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语文要素的要求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中,真正学会通过这些史实认识到侵略者的贪婪、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这篇课文的主旨。明确了教学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要怎样把学生引向这个目的地。他们具备了哪些条件,还欠缺哪些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学情分析。
二、根据学情,把握语文教学起点
在了解课文的教学主旨之后,我结合课文内容做了学情的分析。在学生初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一)这篇课文哪个地方最吸引你,请用曲线画出来。
(二)你是怎么理解文中“不可估量”一词的意思的?
(三)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四)读完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至少列出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课前调查,收集起来的答案就是这堂课真正的学情。以第一个问题为例:“这篇课文哪个地方最吸引你?请用曲线画出来。”从收集结果中我发现,20%的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50%的学生找出了第三自然段,25%的学生找到了第四自然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课文的主要部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因为他们能从文中文字的描写上直观地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看第四个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至少列出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自由提问中,我收集到的问题集中在这两点:1.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2.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从这两个问题中,我知道了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灭的主观原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而这也是这节课真实的学情,而这个学情也正好符合语文要素中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这一要求,也是我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参照。
在明确了这篇课文的学情之后,我依据这单元的语文要素,设定了教学环节,就是如何让学生攻破这个障碍,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教学过程,步步深入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努力,接下来就是“怎么学”,也就是设计语文教学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目标,课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就有了雏形。因为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就已经发现,学生不能透彻理解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我的教学过程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贪婪、激发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这一部分从前面的调查反馈中,我知道不少学生能从文字方面直观感受到圆明园的美:格局美、建筑美、收藏美。所以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结合图片了解圆明园独特的布局、精致的建筑以及丰富的文物收藏,感受圆明园是这样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集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园林。
第二板块:认识侵略者的罪行
在认识圆明园的辉煌之后,画风一转,呈现圆明园被烧后的断壁残垣,这一荣一衰的对比,学生自主提问的问题也就被带上来了:“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这个北京城”,我让学生品读这句话。三天整整4320分钟,平均一幅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十分钟,请你想想:这4320分钟会烧掉什么?这样学生自主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三板块:升华认识,体会感情
这一板块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即是学生提出的“圆明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对此我利用视频,播放了清代人吸取鸦片的画面、官员寻欢作乐的画面等,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落户就要挨打”的场面自然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连接上面的问题:“这4320分钟仅仅烧掉的是建筑艺術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吗?”学生自然摇摇头。“烧掉的不仅是这些,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呐”。在这样层层深入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会越来越强烈。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回答:“因为中国的落后,我们被外国人欺凌;我们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国……”这样就能很好地攻破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障碍,而前面课标的内容也得到了落实。所以了解真正的学情,是教学要奔向的最重要的方向。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学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语文要素与课文的变化而变化,都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真正知道学情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认为,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这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教学良知。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温儒敏.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崧舟.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A].美其所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