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丹
【摘要】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成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课程思政”源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其本质还是育人。在实现方法上,“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强加思政内容在专业课,而是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 内涵 实践
“课程思政”的提出,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致力于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育中把静态的知识体系转变成鲜活思考的阵地,实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本文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对高校专业课程如何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一些思考。
一、认清“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
“课程思政”由思想政治课、综合素质课和专业课构成,分别承担政治理论系统学习、综合素质培养与思政要素渗透的任务。从价值教育来说,以上三类课程分别承担价值学习、价值引领和价值渗透功能。 “课程思政”改革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形成“课程思政”的新思维、新格局和新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调主流价值引领,是对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体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课程思政”本质还是育人
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思政课承载着学生的德育工作,专业课则承载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二者区分明显,容易出现专业领域人才的德育弱化。而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则要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在思政课程为主的基础上细分出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让所有课堂发挥育人功能,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未来规划,实现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现学生管理人员、专任教师与思政教师全员参与育人,实现课堂、社团、实践等环节全方位育人,创新大思政背景下的高职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各高校积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开展全过程、多样式、广覆盖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力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实现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相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
(二)“课程思政”源于意识形态工作
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提出的,但根本上还是根源于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也正是这一复杂性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及其效果。通过发挥高校全部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奠定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基础,这就构成了大思政理念的思想前提和理論逻辑。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并未成熟,其情感底色、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等,都是在大学期间定型的。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主流价值引领。
二、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强加思政内容在专业课,而是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是将传道、授业和解惑融进一门课程、一堂教学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要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铺开,必须要围绕思路、教师、教材、教法、机制等关键环节找到一条可行途径。这其中,思路是纲领,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教法是手段、机制是保障,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要突破协同育人过程中专业教师认识、能力不够,热情不高等问题。课程思政要做到形散神聚,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决定性要素的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要通过自我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增强,注重方法与创新,“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深度交融,不仅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讲清楚,又要创新方法,借助教育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多视觉冲击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既有学术味,又有生动性和穿透力,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要突破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依据难点。学院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立足学科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特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取思政元素。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规律,系统设计德育递进路径,固化于教学大纲,并调整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向多维度延伸,使之在教学层面上有据可依。
三要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路径和效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重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育教学内涵,体现 “知行合一”理念,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培养出高技能和高质量的新时代人才。
四是构建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导地位的机制。倡导“师生共同体”,深刻把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核心内涵,使“课程思政”与各门学科自身特殊性相互衔接,使“课程思政”同原有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统一和衔接,不消解原有的学科性和专业性。
总之,所有专业课教师必须肩负德育育人职责,顺其自然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在课堂教学中传播思政理论和道德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课程教学,坚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构建师生共同体,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12-20.
[2]廖东华.“课程思政”思路下加强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8(5):2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HZY2019-JG05),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3502)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