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受到公共部门服务能力、人们需求量等方面的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模式和日常工作内容急需进行改革和优化。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是劳动执法的重要部门,是劳动者维护自身合理权益的重要保障和渠道,所以为了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稳定发展,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分析目前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等方面制定对应的解决策略,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事业单位改革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事业单位;改革问题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主要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和不良现象进行整改纠正,对根据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性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和处理。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行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所以需要该部门相关人员能够全面分析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并根据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促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改革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合理性,以帮助该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1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分类改革混乱
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很多省市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都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分类工作,但在实际分类改革过程中却存在较多难题,使得分类改革较为混乱[1]。其中就授权执法和委托执法的区分难题作出分析。目前很多省市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均属于公益组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该部门应属于委托执法单位。该部门属于公益组织就应承担对应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在其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并不具备执法能力,这种情况下该部门的检察权就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1.2 职能整合和机构调整不明确
此项改革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该部门根据相关政府及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分类文件来看,属于第一类,其不具备竞争性和选择性[2]。但在分类改革过程中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导致其执法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使得自身的工作职能与单位性质不一样。2)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和文件的下发实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步提升,使得劳动纠纷案件的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这种情况下该部门所配备的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专业能力水平较低,使得整体监察力度下降。3)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类型较多,事业单位之间的管理模式和参照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导致不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难以实现相互转入。除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为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两者在工作量、薪酬待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1.3 人事制度改革存在较强的滞后性
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性较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点。1)人事管理。虽然相关政府及部门已经下发了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和措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人事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严重不足。目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事业单位在开展人事管理工作过程中缺乏人事自主权,多数情况下均由其上级行政机关进行全权处理[3]。2)用人制度。缺乏人事自主权的同时用人制度就无法得到有效实行,目前该部门在招聘人员过程中还会出现上级行政机关直接安排人员的情况。3)岗位设置。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高级职称资格的工作人员数量越来越多,但该部门本身所设置的工作人员数量及岗位就较少,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工作人员能力与岗位要求严重不匹配,长期下去只会消减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4)薪酬制度。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一般根据政府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制定,并未与实际的市场发展有效连接,这样就会导致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进而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1.4 资源保障能力
一方面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实际处理劳动纠纷案件时缺乏充足的工作经费,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办公设备及设施不足、工作效率下降、工作过程中无后勤保障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政策的下发,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福利基本取消,使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进一步降低,若再无法正确处理养老保险并轨问题,会导致退休待遇也出现下降趋势。这样不仅会加快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失速度,还会使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才拒绝进入事业单位,极不利于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充分发挥工作职能[4]。
2 解决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的有效方法
2.1 机构合并与身份补偿
一方面,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改革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省市的改革经验,实行机构合并方法,将上级行政机关下属事业单位中具有执法性质的机构进行合并,开展综合执法[5]。这种做法不能够有效避免分类改革出现的混乱问题,还能明确该部门的工作职能,提高执法能力。另一方面,相关政府及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身份进行细化统一。同时若该部门可实现统一参公管理,则对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进行相应的提高和补偿,若该部门无法全部执行参公管理,应针对其他身份的事业单位制定相关补偿政策,使得两种身份的事业单位在薪酬待遇方面保持一致水平。
2.2 明确职能定位,制定合理人事制度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职能的整合力度,有效分离职能,构建完善的劳保保障监察体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劳动行政部门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还能帮助该部门自身实现稳定发展目标,促使劳动监察执法真正形成整体效应[6]。除此,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1)大力推进改革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养老保险并轨问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权益提供保障。2)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才招聘选拔、工作经费等内容。3)完善激励机制,扩大岗位晋升渠道,以更加合理全面的方式任用人才。同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内容等方面内容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考核过程的公平性。
2.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监察工作的开展有效性
相关政府及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部门的财政支持力度,将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工作经费、办公设备使用费用等方面全部纳入财务预算中,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监察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并根据监察部门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3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提高事业单位发展水平、缓和劳资关系、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先找出该部门改革存在问题,并根据该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机构合并、明确职能定位、制定合理人事制度等方式促使该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内容。
參考文献
[1]孙建华,唐克勇,万子锐.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融合[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1):42-43.
[2]常云红.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7,(27):86-87.
[3]李泰塨.浅析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辽宁经济,2020,(2):92-93.
[4]高军.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劳动保障监察工作[J].时代金融(上旬),2019,(9):83-84.
[5]成云云.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环球市场,2019,(19):242.
[6]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课题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7,(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