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0-05-26 01:50宋豪飞
新丝路(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作为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自信”思想是传承传统文化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并且还要不断创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出去,展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流传至今,需要我们继承与弘扬。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根本的态度就是要“文化自信”;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根本的立足点就是要“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传承,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的理念,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正迈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文化自信”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当以“文化自信”为理论指导,更好地进行当前的文化建设,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164《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其后,他不断强调文化自信,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被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并深化对“文化自信”的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在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说道:“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340《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样的表述郑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理当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其中文化自信尤其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笔者简要梳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有关“文化自信”的论述,深切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发展与建设的迫切愿望,表明了对文化发展所秉持的态度以及“文化自信”在理论上的创新价值和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当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四个自信”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彼此密切关联,又辩证统一,但“文化自信”则处于“最根本”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就对“文化自信”特别予以阐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相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言,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则不言而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349《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这可谓是真知灼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的积淀,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正是出于这种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的讲话一再论述,谆谆告诫我们,不但要认识到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还要明确对待文化的态度,那就是要“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对待文化应有的最根本的态度。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领会并贯彻“四个自信”的理论原则,把“四个自信”作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更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理论内涵,深刻认识“文化自信”既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以指导我们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并发展当下文化建设。

二、“文化自信”思想是传承传统文化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3]这样的界定的确抓住了概念的要义,然而笔者以为,自信是一种心态,“文化自信”就是我们对待文化所具有的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动力,就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一种历史自豪感和价值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兴盛的一种坚定信念。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延续至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所应有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我们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心态,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曾发生过多次割裂、否定思潮,甚至是近乎毁灭性的极端行为。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幌子,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恶果。这些教训应当汲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四十年,今天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奔小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下社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仅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言:就有人抱着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转而一味地崇洋媚外;有些人对传统文化不够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妄自菲薄;还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偏差,甚至把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作精华来继承,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批判的社会心理。没有“文化自信”,缺乏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谈何文化呢?又何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呢?

我们必须明白,文化是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根”和“源”,是维系其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文化传承,延续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的兴盛也必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提供厚实的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就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割裂或者抛弃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现在的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所以文化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被视作文化,无论物质的抑或精神的财富都凝结成为文化,得以流传后世。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传承至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结晶。

因此,重视传统文化,发展与我国当前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战略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和战略目标,我们就必须要有“文化自信”的态度和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文化自信”,认为“四个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是意识到“文化自信”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这样的论断无疑是英明的、高瞻远瞩的、符合国情,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行动的纲领。

三、“文化自信”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既然明确了“文化自信”不但是我们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有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还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必要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們要加强文化自信,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最基本的认知,正本清源,厘清传统文化的源与流,接续民族文化传承的脉络,心怀对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而不应该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记住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批判历史和文化上的虚无主义。习近平就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313他还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2]351“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64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准的认知、深沉的思考、精辟的论述,时刻警醒着我们要秉持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我们自己不但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的精神信念,而且还要有文化自信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了解、把握认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极其有必要教育年青一代要树立文化自信的态度,向他们积极宣讲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和普及,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

其次,我们要积极开展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内涵,为的是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文化形态多样,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但传统文化中有其精华,亦有其糟粕的成分,我们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我们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即汲取其中精华的部分,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等方面,展开探讨,深入研究,并且融入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中寻找古人的智慧,汲取营养,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分的智力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甚至对于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某些问题颇具重要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第三,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创新,这是文化建设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文化发展与建设贵在创新、但难也就难在创新。正是源于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倍增信心和动力源泉,因而也就产生文化创新的迫切愿望和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就得以在创新中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就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313。而要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需要对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吸取精华、创新发展,为我所用,服务社会。我们要遵循习近平同志的教导:“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164这为我们传承、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指明了具体的路径。对待传统文化的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创造性地运用于当前的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掘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创新的价值。

第四,当前,全球国际化、经济一体化格局逐步加深,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我们需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大国风范,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文化发展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布局,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创办。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前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与成功实践,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纷纷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世界各地逐渐兴起汉语热,前来中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世界各国年轻人的喜爱,这些都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我们的文化正昂首走向世界。我们当践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已经起步,我们仍需坚持不懈地努力。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16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趋增强,与之同时,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新形象。因此,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传承等问题就日益突显出来,重要而又迫切。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的成就,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首先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归功于党的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这其中就包括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引领作用。理论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阐述的“四个自信”思想理论,就是新时代下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当然,“四个自信”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处于最核心、最重要、最根本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作为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的思想理念对我国当前及今后的文化建设、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文化自信”是传承传统文化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我们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才能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下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文化强国。

传统文化已深深烙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流淌,“文化自信”就显得越发重要。“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心态和坚强的信念,也是一种精神动力,主导着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并且积极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同时,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强,我们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把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出去,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人民勤劳、热爱和平、敢于奋斗、勇于牺牲、再创辉煌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她的崭新的国际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2016-08-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作者簡介:

宋豪飞(1970--)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安徽地域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