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20-05-26 01:50马小静
新丝路(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习近平

摘 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文明又是我国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形成了生态文明六大核心观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以规范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为抓手;从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生产方式入手,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目标;从转变观念、培养意识、加强宣传入手,以确立生态价值观、提高意识、提升道德素质文化为目标,进而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保持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想达到这个永续的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和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最终在行动上、意识上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1.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体系

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政以来,特别关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在这方面的发言、论述、已发表的文章,共有一千余处。当前而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1986年以前的对“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初步探索阶段,到2002年以前的对林业与其他产业的关注发展阶段,再到2012年以前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资源节约型社会理论”、“‘两山论理论”等沉淀深化阶段,最后到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体系进而到系统深化阶段。[1]这一套相对完善的思想体系首先从发展战略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高层次和高战略的地位来强调重视,且是从关系到人民幸福的高度、关系到后代传承的远见来论述,并分别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写入宪法。其次从发展道路上提出走绿色发展方式的理念。理念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建筑,对人类的影响意义深远,确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高度基于東方智慧的新文明发展之路;是从根源上探索人类与自然两大系统和谐发展新思路;是一条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成本内化的文明之路;是一条从民间到政府、从经济到社会、从文化到政治的综合治理制度创新之路;是一条中国走向新常态、转型升级之路。最后在发展目标上提出美丽中国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目标指向上主要是从人们生活的良好环境出发,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确立使得十八大以来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通畅,美丽中国的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2.形成了生态文明六大核心观点

一是新生态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于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候提出的,着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本着为子孙后代负责、对当代人民担责的高度使命,为人民创造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二是新经济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2005年到2017年期间通过不断深化、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全面阐述的理论观点,特别是在2017第41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首次提出绿色化,进而构成了“新五化”,这一观点的提出同时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三是新系统治理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希望中国呈现的生态环境是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能够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生命共同体的具体体现,展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憧憬画面,不仅有诗还有远方。四是新民生政绩观: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是新严密法治观:用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是习近平上任以来抓的最彻底、最关注、最到位的一项工作。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以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类似向现实存在的一些不可持续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每前进一步就需要和工业文明进行一步斗争,这些需要制度来支撑。六是新生态全球观: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家园。这需要我们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2]

3.战略定力与“四个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保持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就需要凝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以全新的理念、思维树立绿色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四个一”主要体现在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其中一位,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助力农村发展、美化人居环境的需要。党的十九明确要求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美化人居环境,随后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会上也明确指出,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针对环境整治的工作中心在城市,农村环境的整治被忽视,农村的生态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环境恶化的程度和规模已到令人们难以忍受的地步,特别是在乡村中建设的企业所带来的污染、城市工业转移后给乡村带来的污染、乡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甚至还包括畜禽养殖所产生的垃圾等等,都给乡村生活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因此建设美丽乡村迫在眉睫。[3]

2.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自身提升的必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是为解决“人”这个主体问题,特别在丰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上,“人”更是关键。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城乡发展一直存在不均衡发展,进而导致农民接受到的教育程度普遍低,进而成为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和瓶颈。另外,农民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上认识淡薄,没有深刻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应履行的职责,外加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难以一时发生明显改变,进而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自身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内容。

3.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村落文化的迫切愿望。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外在美到“内外兼修”,这一系列的变化,充分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对乡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但是美丽乡村需要乡土风情、需要乡土文化底蕴支撑才算得上真正美丽,而且乡土文化还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4]一个美丽的乡村必须是建立在有着深刻文化底蕴、具有别样地域特色的乡村,且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也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另外乡土文化也需要美丽乡村来传承和振兴。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

从开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中国”的提出,再到全国范围内建设“美丽乡村”,全面系统的对农村生态文明环境进行重点规划和整治。习近平指出“中国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从农村入手,以农村的强,带动中国的强,以农民的富,带动中国的富,以农村的美,带动中国的美”。[5]

1.生态宜居。首先,改造旧村。乡村生态环境的宜居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针对村里存在的偏远零散村要进行科学的撤销和合并,采取集中居住,统一规划,这样有利用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增强邻里之间的感情。其次,改造危旧房。针对长时间未有人居住的危旧房进行整治和改造,美化村里的村容村貌。再次,改造林相。针对临近公路沿线和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和中心村进行绿化。最后,改造设施。针对村里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路灯、通信、网络进行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的环境质量。

2.生态环境。首先,乡村垃圾集中处理。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要户集、村收、镇运,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其次,人畜分开。在生活中要实行人畜分开居住,避免人感染疾病,有条件的乡村要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美化乡村外貌。针对乱发贴广告的要进行严肃惩罚,规范路牌,做到安全、美观。

3.生态经济。首先,实施乡村生态农业。从整体宏观上看,乡村经济发展较城市来说相对落后,但是农业又关系到国计民生,要科学创新的发展“一村一品”,把“一村一品”、特色乡村、生态乡村、专业村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其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开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利用旅游带动就业、经济发展。最后,实施低耗、低排放工业,严防工业对乡村造成的污染。

4.生態文化。因农村思想文化发展的落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要想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对农村思想文化进行关注和加强,首先,要发展特色文化村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来农村,来体验别样的农村文化,了解农村民俗文化。其次,要创建文明村,多利用广场+文化站+图书室增强农民学习的自主性和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再次,转变生活方式,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生态殡葬、少打麻将,培养高尚的文化乐趣。最后,营造和谐乡村社会,村务公开+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四化)+党组织为核心、村规民约,用制度约束监督,有经济基础的条件,可以增加奖励机制。

四、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问题的路径

1.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以规范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为抓手,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就存在着天壤之别,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生态上,在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早已产生了两极分化,其中的原因颇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农村的投入上相对城市来说薄弱。面对种种原因,首先要在农村的法律制度上进行建立和完善,加大农村对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这也需要规范执法人员在生态环境管理的行为,不仅能履行自身的职责,还能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在落实过程中时刻紧绷为民服务这根弦。其次要对瘦弱的农村多加大帮扶力度,在物力、人力、财力上加以大力支持。特别是面临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种植无科学只靠经验等方面要加强支持。最后要制定达到的效果,切实的把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把污染治理好。

2.从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生产方式入手,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为目标,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首先,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的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更是需要科技,特别是在农村生态环境上,如何实现可持续、可循环,如何减少污染这都需要技术,另外,农村整体在生态环境的普及上、意识提升上仍存有很大差距。其次,转变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面对经济效益的诱惑,不能以生态环境拿来交换。因此,农村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生产,注重绿色循环。最后,转变生活方式。[6]要改变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消费要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要“舍断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从转变观念、培养意识、加强宣传入手,以确立生态价值观、提高意识、提升道德素质文化为目标,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态伦理观相对比较薄弱,进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巨大损伤。首先,要转变观点,合理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主动了解生态,从而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其次,培养提升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若想农民的行为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就必须从意识入手,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最后,加强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关键来于生态环境的美好,要提升农民对生态环境的道德素质,加强理论宣传,提升自身素质。[7]

参考文献:

[1]杜昌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1)151-158

[2]米庆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方法论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3]宫长瑞、张旭东.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04)26-31

[4]焦其波.习近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8

[5]庞立昕、崔三常.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美丽价值观内涵基础[J].山东交通学院,2018.42(11)25-29

[6]李凤梅.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24)1-2.

[7]谭焯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7(06)9-13

作者简介:

马小静(1989--)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中共喀什地委党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