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王福春
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两获平遥国际摄影展大奖。拍有《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东北人》《东北虎》《地铁里的中国人》《天路藏人》《生活中的中国人40年》等十几部摄影专题。
提到王福春,人们总会想到他镜头中那些火车上的中国人。这组《火车上的中国人》曾获美国洛杉矶社会纪实摄影杰出贡献奖等国际大奖。他也被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评为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之一。
20世纪70年代,王福春从绥化铁路司机学校毕业后,当了5年兵,转业后回到黑龙江三棵树车辆段做宣传干事。1977年的一天,王福春被工会领导安排给劳模拍照片。他借到了一台国产海鸥牌相机,开始用黑白照片记录他对生活的观察,从此再没放下相机。
40多年来,王福春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十几万公里,拍摄底片十余万张,为中国人的旅途也为自己的人生旅途留下了时代印记。
40多年来,王福春也走过了很多城市,出于对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好奇敏感,他顺手拍下来。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一直到今天,他说:“我是铁路人,上了火车就拍《火车上的中国人》;下了火车又拍《生活中的中国人》。”
《生活中的中国人》承续了《火车上的中国人》中王福春一贯素朴而生动的摄影语言,随和松弛,颇具生活味与人情味,以情动人,以趣宜人,将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娓娓拍来,那种舒服到位令每个看到的人会心一笑。
正如王福春自己说,“我的影像无涉宏大叙事,记下的只是平凡人的生活。普通人生活碎片的连缀,也许折射着社会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大练基本功,两名青年选手蒙着双眼熟练进行电风扇拆装比赛,以秒表计时,受到参观代表的好评。
改革开放之初,影视业尚不发达,作为“舶来品”,移动袖珍小电影吸引着孩童和年轻人,在方寸之间领略大千世界。
1
改革开放掀起“外语热”。中学英语教师利用小学教室晚上给青年职工补习英语课,许多有志青年在工作之余坚持学外语迎高考。
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爱情与婚姻传统、保守,搞对象不敢公开,不敢拉手。东北女孩婚前留长发梳大辫子,结婚后就剪断长发辫子,烫头成短发。不像现在,姑娘媳妇分不清。
2
20世纪90年代初,“大哥大”现身中国,“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给先富起来的国人增了派头,涨了身价。一拿起“大哥大”仿佛就是日理万机、运筹帷幄的大人物。
3
北京西火车站前的磁卡电话亭是当年的一道风景,出差进京者一落地,BB机响了,赶紧到电话亭打电话给家报平安。
4
中国高铁时速350公里,而全国雾霾的城市范围还在扩大,跑到哪里都有雾霾的阴影。
天安门广场几十年照相的好生意,终于让智能手机取代了。外地来京旅游者,一根自拍杆连上手机,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自拍抢了照相匠的饭碗。照相匠自语:你自拍,我吃啥?
改革开放打开了许多禁区,家家喜挂大美人明星挂历。由于老百姓审美情趣由美人转向风光、花鸟,加上商家过剩生产,一时美人挂历无人问津,只能大减价,成了“嫁”不出去的美人。
在20世纪90年代初,气功何其了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相信气功的神奇。偏有那些有点知识的人,喜欢哗众取宠,各种场合洋相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