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与抗帕颗粒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学影响的对比研究

2020-05-26 06:15王永兵奚峰蒋晓真张丽娅刘慧琴杨娟李刚赵晓晖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分值益生菌游泳

王永兵,奚峰,蒋晓真,张丽娅,刘慧琴,杨娟,李刚,赵晓晖

近年随着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1],而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可能改善PD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成分而影响胃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系统及肠道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抗帕颗粒的有效成分可通过减轻肠道炎性反应、抑制致病肠道细菌蛋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而导致体内α-syn异常折叠与沉积及沿脑肠轴神经传递与沉积,从而改善便秘等PD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本研究通过建立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C57BL/6小鼠PD模型,比较益生菌、抗帕颗粒(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对P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2018年9月—2019年10月完成实验。选取雄性SPF级健康C57BL/6小鼠111只,均由上海灵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编号:SCXK(沪)2018-0003〕,鼠龄8~12周,体质量20~22 g,在复旦大学药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许可证编号:SYXK(沪)2015-0023〕,温度20~25 ℃,相对湿度40%~70%,工作照度 150~300 Ix,动物照度 15~20 Ix,12 h光照 /黑暗交替。

1.2 主要试剂 益生菌购自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抗帕颗粒由江苏省南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提供〔批准文号:通制剂(2001)02-050〕,MPTP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3 分组及干预方法 将111只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n=20)、B1组(PD模型对照,n=20)、B2组(PD模型并益生菌干预,n=20)、B3组(PD模型并抗帕颗粒干预,n=20),B4组(PD模型并益生菌联合抗帕颗粒干预,n=20)。A组、B1组小鼠均给予0.9%氯化钠溶液1 ml/d进行灌胃,持续7 d,并正常喂养4个月。B2组小鼠给予益生菌溶液109个/d进行灌胃;B3组小鼠给予抗帕颗粒(浓度800 mg/ml)40 mg·kg-1·d-1进行灌胃;B4组小鼠给予益生菌联合抗帕颗粒进行灌胃(浓度同前),用法用量分别与B2组、B3组相同。B2组、B3组、B4组小鼠均每日上午9:00~10:00给药,称体质量1次/周,并按照体质量调整给药量,连续喂养4个月。

1.4 PD小鼠模型制备 小鼠均腹腔注射MPTP 40 mg·kg-1·d-1制造 PD 模型,持续 7 d[2]。在第 1 批制模过程中发现,50只小鼠制模后次日即死亡11只,尸体解剖显示均为肠坏死,究其原因为腹腔注射过深,穿刺入肠腔而导致肠坏死致死亡;经补充实验动物、规范穿刺方法使两批小鼠共制模成功达到80只。

1.5 行为学观察方法 分别于喂养后15 d及1、2、3、4个月每组每时间段选取8~10只小鼠在预定时点进行行为学观察,具体方法如下。

1.5.1 爬杆实验 将一直径为25 cm的软木球固定于一根长50 cm、粗1 cm的木杆顶端,木杆上缠上纱布以防打滑,而后将受试小鼠放于软木球上,记录其从软木球上下来所用时间、爬完木杆上半部及下半部所用时间,再按以下标准进行计分:3 s内完成上述某一动作计3分;6 s内完成上述某一动作计2分;超过6 s完成上述某一动作计1分[3]。分值越高表明小鼠肢体运动协调越佳。

1.5.2 悬挂实验 将受试小鼠悬挂于一水平电线上,将小鼠用两后爪抓住电线计3分,用一后爪抓住电线记2分,两后爪均抓不住电线计1分[4]。分值越高表明小鼠肢体运动协调越佳,反之则提示小鼠震颤、肌强直等情况严重。

1.5.3 游泳实验 将受试小鼠放入一个20 cm×30 cm×20 cm规格的水箱中10 min,水温为22~25 ℃,受试时间为10 min。评分标准:若小鼠在受试时间内能持续不断游泳计30分;大部分时间游泳仅偶尔漂浮计25分;漂浮时间占整个受试时间50%以上计20分;偶尔游泳计15分;偶尔用后肢游动并漂浮在一边计10分[5]。分值越高表明小鼠肢体运动协调越佳,反之则提示小鼠震颤、肌强直等情况严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情况 A组、B3组、B4组小鼠均存活;B1组小鼠喂养4个月时存活19只,1只进食逐渐减少并于喂养第82天衰竭死亡;B2组小鼠喂养4个月时存活18只,2只均为进食逐渐减少并分别于第68、91天衰竭死亡。

表1 五组小鼠各时间点爬杆实验分值比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ole test scores in the fiv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1 五组小鼠各时间点爬杆实验分值比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ole test scores in the fiv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注:A组小鼠为正常,B1组小鼠为PD模型,B2组小鼠为PD模型并益生菌干预,B3组小鼠为PD模型并抗帕颗粒干预,B4组小鼠为PD模型并益生菌联合抗帕颗粒干预;与A组比较,aP<0.05;与B1组比较,bP<0.05;与B2组比较,cP<0.05

组别 只数 喂养15 d后 喂养1个月后 喂养2个月后 喂养3个月后 喂养4个月后A 组 20 7.4±1.5 8.1±1.3 6.9±1.5 8.1±1.3 9.3±1.8 B1 组 19 4.0±1.2a 5.4±1.2a 4.6±1.3a 5.2±1.8a 4.1±1.2a B2 组 18 4.2±1.4a 5.7±1.2a 4.7±1.1a 6.7±1.3ab 5.9±1.3ab B3 组 20 4.0±1.3a 4.9±1.2a 6.4±1.2bc 7.4±1.4b 7.9±1.4abc B4 组 20 4.6±1.4a 5.1±1.3a 6.6±1.2bc 6.9±1.6ab 7.4±1.5abc F值 F时间=1.965,F组间=2.272,F交互=3.408 P值 P时间=0.051,P组间=0.025,P交互=0.003

2.2 爬杆实验分值 时间与方法在爬杆实验分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爬杆实验分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爬杆实验分值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B1组、B2组各时间点,B3组喂养15 d及1、4个月后,B4组喂养15 d及1、3、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低于A组;B2组喂养3、4个月后,B3组、B4组喂养2、3、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高于B1组;B3、B4组喂养2、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悬挂实验分值 时间与方法在悬挂实验分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悬挂实验分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B1组各时间点,B2组喂养15 d及1、2、3个月后,B3组喂养15 d及1、2、4个月,B4组喂养15 d,1个月后悬挂实验分值低于A组;B2组、B3组、B4组喂养2、3、4个月后悬挂实验分值高于B1组;B3组喂养3个月后、B4组喂养2个月后悬挂实验分值高于B2组;B4组喂养1个月后悬挂实验分值高于B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游泳实验分值 时间与方法在游泳实验分值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方法在游泳实验分值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游泳实验分值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B1、B2组各时间点,B3组、B4组喂养15 d及1、2个月后游泳实验分值低于A组;B3、B4组喂养 3、4个月后游泳实验分值高于B1组;B3、B4组喂养3个月后游泳实验分值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PD是第二大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而采用神经毒素MPTP腹腔注射C57BL/6小鼠制备PD模型是较理想的PD模型之一[2]。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与B1组喂养15 d~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悬挂实验分值、游泳实验分值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MPTP诱发C57BL/6小鼠PD模型方法简单有效,且制模效果可靠。本研究在第1批制模过程中发现,50只制模后次日即死亡11只,尸体解剖显示均为肠坏死,究其原因主要为腹腔注射深度过深,穿刺入肠腔而导致肠坏死致死亡;经补充实验动物、规范穿刺方法,第2批41只小鼠制模顺利完成。因此,MPTP腹腔注射深度及手法直接关系到制模的成败。

表2 五组小鼠各时间点悬挂实验分值比较( ±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raction test scores in the fiv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2 五组小鼠各时间点悬挂实验分值比较( ±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raction test scores in the fiv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1组比较,bP<0.05;与B2组比较,cP<0.05;与B3组比较,dP<0.05

组别 只数 喂养15 d后 喂养1个月后 喂养2个月后 喂养3个月后 喂养4个月后A 组 20 2.8±0.3 3.0±0.3 3.1±0.3 3.0±0.3 3.3±0.3 B1 组 19 1.7±0.6a 1.6±0.6a 1.7±0.6a 1.7±0.6a 1.6±0.7a B2 组 18 1.7±0.5a 2.0±0.5a 2.1±0.7ab 2.3±0.4ab 2.8±0.6b B3 组 20 1.6±0.8a 1.6±0.8a 2.6±0.5ab 2.9±0.4bc 3.0±0.5ab B4 组 20 1.0±0.5a 2.3±0.5ad 2.8±0.4bc 2.7±0.5b 3.0±0.4b F值 F时间=2.624,F组间=2.233,F交互=2.594 P值 P时间=0.014,P组间=0.020,P交互=0.011

表3 五组小鼠各时间点游泳实验分值比较( ±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wimming test scores in the fiv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表3 五组小鼠各时间点游泳实验分值比较( ±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wimming test scores in the fiv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1组比较,bP<0.05;与B2组比较,cP<0.05

组别 只数 喂养15 d后 喂养1个月后 喂养2个月后 喂养3个月后 喂养4个月后A 组 20 27.6±4.6 28.0±4.0 27.7±3.9 28.5±4.9 29.1±3.8 B1 组 19 16.9±7.2a 17.6±7.6a 18.9±8.0a 16.4±7.2a 17.6±8.1a B2 组 18 16.0±6.5a 18.1±7.4a 20.7±6.6a 17.8±6.6a 21.8±7.9a B3 组 20 17.0±7.1a 17.2±6.9a 20.9±5.9a 24.6±5.2bc 25.0±6.4b B4 组 20 17.0±6.4a 17.6±6.8a 21.4±5.8a 23.8±6.0bc 23.9±7.1b F值 F时间=1.981,F组间=2.315,F交互=2.049 P值 P时间=0.052,P组间=0.042,P交互=0.034

PD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丢失,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态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但早在1817年JAMES PARKINSON描述PD患者除运动症状外的非运动症状—便秘,但并未受到临床的足够重视。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PD发生的始动因素,细菌蛋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免疫/炎性机制启动α-syn错误折叠,并以迷走神经为媒介沿脑-肠轴传播,进而导致PD发生[6]。因此,肠道菌群干预有可能是治疗PD的新视角。PD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主要表现为病原菌增多、有益菌减少,变形菌增多、双歧杆菌减少,产丁酸菌群(包括瘤胃球菌属、柔嫩梭菌)减少、刺激炎性反应细菌(包括埃希菌、肠杆菌、拟杆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增多。因此,增加有益菌、减轻炎性反应理论上有利于改善PD患者肠道微环境,进而通过脑-肠-微生物轴改善PD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7]。本研究结果显示,B2组喂养3、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高于B1组,B2组喂养2、3、4个月后悬挂实验分值高于B1组,但B1组与B2组各时间点游泳实验分值间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益生菌可一定程度改善PD小鼠爬杆、悬挂行为,但对其游泳行为改善不明显,并显示出益生菌治疗PD疗效的有限性、起效慢等特点,表明肠道微生态环境虽可对PD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部分环节及影响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PD的现代发病机制分析,氧自由基与PD发病密切相关。PD患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脑黑质中固醇类过氧化物较正常人增多10倍,因此,预先给予抗氧化剂或含巯基的化合物可不同程度地改善PD动物行为和生化指标改变[8]。抗帕颗粒由熟地黄、山萸肉、红参、生黄芪、丹参、水蛭、全蝎、僵蚕8味中药组成,其中熟地可调节谷氨酸/γ-氨基丁酸系统递质与受体水平,维持中枢兴奋性、抑制氨基酸功能的协调平衡,还可降低脑线粒体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体内过氧化脂含量,具有一定的抗氧自由基作用[9];山萸肉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同时可抑制白介素2分泌和表达;红参中的人参皂甙具有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并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对抗多巴胺所诱导的细胞凋亡[10];生黄芪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加抗体分泌细胞及T、B淋巴细胞,提高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丹参中的丹参酮类、丹参素、丹酚酸类化合物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抑制炎性因子、抗氧自由基功能[11-12];水蛭有较强的抗凝与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可减少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重要炎性因子产生,同时通过调节Bax/Bcl-2表达而起到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13];僵蚕中的草酸胺具有催眠、抗惊厥作用,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14];全蝎可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并通过调节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平衡,进而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15],因此抗帕颗粒具有抗氧化应激、抗氧自由基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推测这种抗氧化作用很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保护神经元等机制在PD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B3组喂养2、3、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悬挂实验分值均高于B1组,表明抗帕颗粒对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显示出抗帕颗粒起效慢,用药2~3个月方可见效,这与中医中药的作用特点有关;此外,B3组喂养3、4个月后游泳实验分值高于B1组,可见抗帕颗粒对PD模型小鼠游泳动作改善需要更持久、更足量的治疗,究其原因为游泳动作对肢体的协调性要求更高,因此相应的治疗要求更高。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B3、B4组喂养2、4个月后爬杆实验分值高于B2组,B3组喂养3个月后、B4组喂养2个月后悬挂实验分值高于B2组,B3、B4组喂养3个月后游泳实验分值高于B2组,表明抗帕颗粒对P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干预较益生菌有一定优势,但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起效慢、足量、足程等问题,因其作用的缓和性尤其是益生菌对PD模型小鼠游泳实验改善有限,故需考虑联合使用多巴制剂,以达到减慢神经元变性的目的,而联合干预较抗帕颗粒单药干预并未显现更大的疗效,有待于在进一步实验与临床中深入、细化研究。

综上所述,益生菌、抗帕颗粒对PD模型小鼠行为学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抗帕颗粒较益生菌有一定优势,而二者联合并未有明显优势;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小、干预时间短,后续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干预时间探寻更客观的行为学观测方法。

作者贡献:赵晓晖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论文的修订,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王永兵、赵晓晖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奚峰、张丽娅、刘慧琴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蒋晓真、杨娟、李刚进行结果分析与解释;王永兵负责撰写论文;蒋晓真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分值益生菌游泳
复合益生菌在高蛋白日粮水产养殖动物中的应用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益生菌与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如何选择适合你的益生菌?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