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浮士德博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觉醒和顽抗:對传统知识和宗教神学的产生怀疑并试图抛弃,对新知识、新事物和世俗生活产生渴望并不断探索。就连作者马洛本人在刻画剧中角色和设计悲剧结构的时候也不能免俗地运用圣经典故和神话传统。力量有限的人文主义者在突出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没有完全抛弃神的力量,他们在潜意识里肯定了神的至高无上性,无法走出时代的迷宫。
关键词: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浮士德博士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浮士德博士的生死悲剧》,通常也称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它是Christopher Marlowe最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主人公浮士德博士为求得24年的快活人间而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群魔之首路西法的故事。这部悲剧的创作时间——写于1589年至1592年之间,并于1592年登上舞台,正值16世纪,是文艺复兴这场欧洲文化思想运动的鼎盛时期。因此,关于浮士德博士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代表的观点一般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浮士德抛弃中世纪传统知识和拒绝信奉上帝的行为让许多研究和阅读这部戏剧的学者和读者传统地相信这是一场人性与神性、知识与信仰、真相求知与宗教迷信之间的对抗,误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诉求是割裂与宗教的关系。尽管难以摆脱旧戏剧的影响, 《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仍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新型戏剧。马洛以古老的传说为创作的蓝本进行艺术地模仿, 以悲剧的形式进行创作提炼, 并充满了诗意的美。马洛在讲述一颗灵魂的悲剧, 所有的情节都以浮士德为中心展开, 使人们预感到即将来临的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恢弘气魄。
二、角色刻画:反道德主体塑造观念
马洛将主体道德投射到反道德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角色的自我观念源于对权威和权力的抵抗意识,对权力阶层的颠覆欲望。浮士德对上帝的亵渎,体现了马洛对宗教神权的反叛意识,呈现文艺复兴的启蒙观念。就这种反道德的主体意识而言,浮士德的英雄形象最具代表性: 浮士德以一己之私去超越极限和探索未知,表露自我塑型的极端欲望。浮士德改造自我意识的内心世界,灵魂和肉体的矛盾体现了他无法回避的道德冲突和自我异化。这种反道德的意识源自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和对现实边界的超越情节。他肯定的是知识征服自然世界和实现社会理想的伟大力量;他享受的是知识改变未知世界和改造自我内心的神奇魅力,它带来“利益和愉快的世界,充满各种权力、荣誉和无所不能”。 浮士德的求知情节在于探索未知世界和改造内心的主体空间,对思想观念的自我挑战和塑型过程。与其说他探索的是无法掌控的自然世界,不如说他改造的是知识观念的自我意识。为了知识之权力,为了自由之观念,为了独立之人格,必须摆脱宗教愚昧和王权傀儡,抱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浮士德的悲剧就在于人文精神的宗教悖论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局限。获取知识权力,却又借助宗教魔法;建构自我意识,不惜牺牲人身自由;成就人文理想,却又背叛主体道德。
浮士德的异化悲剧和马洛的主体困惑,呈现启蒙运动的思维局限和道德悖论。他们反抗宗教神权和君主王权的道德教化,主张具有个体性和人文性的主体世界,但是他们的革命理想却是非科学和非理性的道德幻想,主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屈从知识想象的权力逻辑。浮士德与魔鬼签订的协议没有提到兑现合同的地点,他却回到原地等待宿命。Wittenberg不但是他进行交易和实现超越的原始地点,也是他想象自我和建构身份的有效途径。Wittenberg的幻想方式反映文艺复兴作家的道德意识和自我塑型,“盲眼”的隐喻结构更是体现他们的思想局限和道德悖论。追求个性解放和召唤人文精神,却不能与宗教观念和君权思想彻底决裂,在呈现自我塑型的反道德叙事的同时,却不能通向新型身份的塑型空间,更无处寻求主体意识的诗意栖息。对于浮士德来说,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悲剧;对于文艺复兴作家来说,却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工程”。
三、悲剧结构的设计
可以把《浮士德博士》看作是一部正统的中世纪晚期的道德剧。道德剧在其中显示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例如关于内心冲突的寓言人物的出现:浮士德在规劝他的好天使和引诱他的坏天使之间左右为难,难以抉择。对七宗罪的拟人化表现、促使浮士德悔改的善良的老者,以及戏剧结束时表现地狱入口的支柱,都显示该剧与道德剧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稍显落后的戏剧手法,戏剧的大部分内容都可被作为基督教神学文本加以解读。简单来说,浮士德因为故意犯错,所以必须接受预期的惩罚。在戏剧的开头,他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但这不可能将观众转化为无神论者,因为它的观点显然是基于对于经文的断章取义和刻意歪曲。
尽管剧作采取了正统教条的框架,但以戏剧来公开验证神学教条的方式依然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程度的恐慌和不安。马洛让扮演浮士德的演员通过台词和动作在舞台上召唤魔鬼。文艺复兴时期的观众多为信徒,他们并不把舞台呈现的一切视为单纯的表演,他们认为这种演出可能充满了不安全,它潜藏着召唤出魔鬼的风险。而魔鬼赫然显现于舞台的传言的蔓延,则导致该戏被一股灵异的气氛所包围。《浮士德博士》大胆地利用了信徒的恐惧,但马洛的观众显然并不相信有什么魔鬼存在并可以令他们远离戏剧,之所以这么说,盖因这部戏的演出取得了空前成功,在 16 世纪 90 年代和 17 世纪初期频繁上演并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利润。
通过利用现实与演出、信念和怀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马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命运不顺利,但是他的野心、欲望和反抗行为共同创造出一种立场极为含糊又令人不安的戏剧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亚雄.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3-77.
[2]冯伟.浮士德的博学与虔敬——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基督教伦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03):100-104.
[3] [英]海伦·海克特,《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4]张路.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与人文主义[J].中学历史教学,2018(12):43-45.
作者简介:
黄慧芝(1994—),女,广东普宁人,硕士在读主要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