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彪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
这是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话,平凡朴实,但有一种真实的生命力量。这部小说是路遥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1988年完稿,至今已经30年了,它仍然在不断地滋养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
《平凡的世界》,讲的就是平凡世界里,平凡人不凡的情感史,不凡的奋斗史,不凡的抗争史。这部书篇幅宏大,长达百万字,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在这里我就不再复述小说的内容了,只写一写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
孙少平,孙少安,合起来就是平安。平平安安,这就是平凡人对生活最美好的祝愿。不用大富大贵,不用位高权重,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平稳安生,像厚实的土地一样,反哺生活,反哺社会。
这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但意义非凡。
这部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个情节是少平的饥饿。在小说里,少平的出场是这样的:“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蹣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象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他穿的是“自家织出的、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的、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的老土粗布”,鞋子是“没了鞋带的旧黄胶鞋”,裤子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他是一个典型的贫苦农民的儿子,经常处在饥饿之中。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大小伙子,一天只能吃几个黑糊糊的干高粱馒头。吃得少,干的活却不少,从下午两点一直要干到吃晚饭,饿得“两眼冒花,天旋地转”。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相比于饥饿,少平可能更害怕的是别人的目光。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是可怕的,他的愿望不过只是活得更有尊严些。
饥饿的少平,并不怨天尤人。他感恩亲人给他提供的求学机会,理解家人的艰难,尤其是理解哥哥少安。他在对贫穷生活的忍受中,在饥饿的酸楚中默默体悟,默默生长。那个年代,饥饿是普遍存在的。就算是在小说,我也读过不少。《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卖血维持家人在大饥荒时的生存;《棋王》里的王一生,把吃升格为禅道;《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饥饿......《平凡的世界》百万字,始于饥饿,是很有深意的。
饥饿,意味着什么?那是一无所有,考验,忍受和自我控制。饥饿意味着一无所有,而一无所有则往往是开拓创造的基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未曾经受过生活的风霜的人,是脆弱的,绝没有担当伟大事业的坚强臂膀。一个人,只有经历过饥寒交困,才能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贵之处。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已经吃饱了肚子,鼓起了腰包。但我们过去几十年饥饿的感觉不能忘。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有一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可译为“求知若饥,虚怀若愚”)我们同样需要这样永不止步的饥饿感,我们需要这样自知自持自止的谦逊。
我们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十四亿人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力往一处出,劲往一处使,我们是拧在一起的钢铁洪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小觑中国的力量。但我们仍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一直存在,国内外分裂势力也在不断地威胁这我国的安全。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我们更需要虚怀若谷,让自己拥有饥饿时的清醒、渴求和忍耐。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书写平凡的不平凡巨著,路遥用心血写下了中国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巨变。这部书不但写出了时代的风云,更突出了大时代之下以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代表的每一个平凡奋斗者的真实人生。
孙少平对苦难的生活有着自己深切的认识、深邃的理解和深刻高远的追求。学生时代的他,是饿着肚子、渴望尊严、努力读书的“非洲人”,成年后,是挣扎生活亦不忘理想的“揽工汉”,是在暗无天日的煤窑之下挥洒汗水的英雄矿工。在艰苦的生活中,他磨练着自己的意志,在劳动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形成了一种对平凡、苦难的崇高热爱。
书里这样写着:“……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历经过艰难世事磨练过的高贵精神,不卑不亢,从容淡定。这让我想起了苏东坡。苏东坡有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首词的精华之句,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却不是苏大学士说的,而是出自一个侍妾之口。原来,苏轼好友王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到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东坡自是飘零人,而柔奴能在千里流亡中有这样的感悟,着实不易。
被贬流亡,当然是人生的苦难。与少平一样,柔奴或者说是东坡,同样有一种在苦难面前不动声色、自在安定的坦然。时代在不断地改变,而人性不变。
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像是中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平凡的世界》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真实的人物,但这两部巨著,都拥有着某种共通点。
保尔是无产阶级斗士,燃烧自己,为革命事业增添光焰。而孙少平是真实平凡世界的奋斗者。他不主张人生的虚度,要用双手与心灵,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国家实打实地奉献属于自己一份力。少平说:“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海子有一句诗:“双手劳动,慰藉心灵。”只有劳动使一个人拥有问心无愧的强大,这是一种建设家园的光荣。